[广东]广东省关于印发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广东政府网  法律法规网 2016-07-18 09:45:38  评论()

文件名称:[广东]广东省关于印发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文件编号:粤府办〔2016〕76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地方志办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11日

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64号,简称《全国规划纲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16〕3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省圆满完成了《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地方志事业加快发展,成绩显著。《全国规划纲要》提出的多项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形成了地方志工作制度体系、志书编纂保障体系和方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作用。

——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把“重视修史修志”写入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省政府的工作任务,初步形成“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一纳入、八到位”)。

——提前6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出版省志1部43卷、市县区志118部,总字数约2.38亿字,质量较第一轮有新提升。其中,《广东省志(1979—2000)》成为全国唯一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地方志书。

——提前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出版年鉴236种,数量居全国首位,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全国年鉴大省。创刊《广东年鉴》、《广州年鉴》英文版,公开出版全国第一部村庄年鉴,全省第一部乡镇年鉴、第一部街道办事处年鉴。

——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全覆盖与资源共享。建立地情网站142个;省情数据库数据量10多亿字,图片6万多幅,视频300多部;广东省情网访问量达到4600万次,居全国同类网站首位,开通手机版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全省开通手机地情网2个、微博7个、微信9个、手机报1个。

——全面开展省、市、县三级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以地情研究、地情展览、地情讲座和编写地情书、拍摄地情片、编辑资政参考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利用工作,全省共申报开发利用项目288项,立项145项,结项73项。形成了《广东资政志鉴》、《广东印记》、《广东省行政区域图志》、《中英街志》、《新丰乡情》(学生读本)、《南海香云纱起源、发展及现状调查的报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成功举办广东省家谱家训家风展览,地方志进党校、社区、军营,发挥了资政辅治、育人教化的积极作用。

——在全国率先收集、整理、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277册),收录民国及以前历代编纂、现存于国内外且可查的433种省通志、府州志和县志,赠送给国家和省级方志馆、国家与省内大型图书馆及港澳台地区和全省县级以上档案馆、方志馆,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省级和全省140个建制市、县、区全部开展资料年报工作,收集年报资料约18亿字,为第三轮修志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地情资料。

——方志馆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已建、在建和已立项各级方志馆18个,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广东省方志馆是广东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地方志命名的省级公共文化机构,是全国最早定位为融综合省情展示、公共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省级方志馆,现有以地情书为特色的藏书7万册,与国内外40余家单位建立了图书文献交换机制。

——理论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每两年开展一次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的制度。“十二五”时期承办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各一次,出版了50余部地方志理论研究著作(论文集)。全省有60余篇论文参加全国或国际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60余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地方志》,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编纂省级方志理论期刊《广东史志》31期、省级地情研究期刊《当代广东》8期。

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基础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少数地区和单位综合年鉴编纂、年报资料质量不高,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地区和部门对地方志工作不够重视,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偏少且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经费不足,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强队伍、抓主业、补短板、促开发,扩大地方志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存史、资政、育人需求,讲好广东故事,建设方志强省,推动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通过编修地方志和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2.坚持依法治志。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职责,依法依规开展地方志工作,各有关单位依法依规按时完成地方志编纂、资料报送等工作。

3.坚持全面发展。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旧志整理、地方史编纂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地方志质量。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志成果。

三、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规划、编纂出版名志名鉴名史约100部,全面完成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县级以上综合年鉴全面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志、鉴、史编修全面协调发展,存史功能更加完备。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精准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资政辅治的新型智库作用显著增强。地方志信息化、方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服务功能、服务水平更能满足群众需要,育人教化作用日益突显。建立地方志编修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开发利用体系、理论研究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使地方志成为宣传广东省情的重要窗口、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联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乡情的重要纽带,推动南粤文化走向世界,大力提升地方志文化软实力,当好实施《全国规划纲要》的排头兵。

(二)主要任务。

1.打造名志大省。实施名志引领发展战略,编纂出版一批堪存堪鉴的综合志、专题志、镇村志。组织编纂《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图志》,图文并茂,全面、客观、翔实记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编纂出版《广东省简志》,坚持改革创新、文省事明的原则,利用数以亿字计的省情资源,编纂一部约百万字的简志,简明清晰反映广东省情,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一部权威的省情工具书。组织编纂《广东省对口支援志》,全面记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兄弟省(市、区)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组织编纂《惠能志》。重视军队、武警及其他各类专业志、民族地区地方志、乡镇村志编纂工作。加强对各类专业志、乡镇村志编纂的管理、指导与服务,制定各类专业志、乡镇村志编纂管理办法。到2020年,指导编纂各类专业志约100部、乡镇志约100部、村志约100部,全省中心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基本开展志书编纂。组织实施好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指导编纂名镇志、名村志60部以上。

2.建设年鉴强省。坚持“目标在强、关键在法、活力在新、价值在用”的年鉴发展思路,2016年县级以上综合年鉴全面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健全综合年鉴出版前评议、出版后审读制度,制定乡镇综合年鉴编纂管理办法。不断扩大年鉴编纂种类。进一步办好《广东年鉴》和市县综合年鉴,每年通过网站等媒介面向社会公开评选广东省年度关注十件大事,载入《广东年鉴》,大幅度提高年鉴编纂和出版质量。积极推动和指导部门、中心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年鉴编纂。到2020年,全省年鉴编纂数量达400种以上。开展“互联网+年鉴”行动,大力提升年鉴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打造百部具有广东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年鉴,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扩大阅读使用人群,大力提升年鉴的作用和影响力。

3.全面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完成对全省约18万个自然村的普查,摸清基础省情,全面收集整理自然村历史人文资料,编辑出版约6亿字72万张图片的《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建立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数据库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村情基础数据库,完整保存和充分展示全省自然村落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料。开展南粤古驿道等专题调查,充分挖掘和整理古驿道史料,完成调查报告、《驿道乡情》编写,组织开展南粤古驿道专题展览,讲好广东故事,传播广东历史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2020年底前,完成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农村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然村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留住岭南文化的根和魂、驿道文化对岭南文化的贡献等研究课题,打造一批名山、名川、名产、名人等专志。

4.推动地方史编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地方史编纂的方针政策,建立地方史编纂管理、指导、服务制度,研究制定全省地方史编纂管理办法。运用通史、专题史、口述史、史话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岭南历史文化资源,组织省、市、县编纂出版广东改革开放史等一批地方史丛书。整理编纂《抗日战争广东地方志史料选编》,启动《广东抗日战争人物传》编纂,录制一批抗战亲历者口述影像资料。编写“一带一路”等重大历史题材的文化精品丛书。

5.构建新一代地方志信息化高地。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系统架构以及分级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开展“互联网+地方志”行动,实施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确保基础数据同步国家数字方志馆、重要信息数据同步国家“三网”(中国国情网、中国地情网、中国方志网)。建设“方志+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打造新型的广东省情主要媒介和传播载体,发展和丰富网络方志文化内容,实现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地方志信息化标准建设。到2020年,建成以广东省电子政务云平台为依托、国家地方志数据华南服务中心为镜像节点,集地方志资源分级报送和智能采集、在线编纂和智能建库、地情方志宣传教育、智能检索和预测决策分析于一体的广东省地情大数据中心和五级地情资源网站集群。开通“南粤村情一点通”、“炎黄子孙寻根网”和“我要修家谱”等网站,全省五级地情网站达300个,省情数据库子库达1200个、文本数据量20亿字、音视频1000集、地情资料图片20万幅。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