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全文解读
《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目前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中国钢铁业将开展影响深远的改革。按照国务院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面对调整。导语...
对于需要给《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做具体配套改革政策部门而言,还有诸多棘手的问题在前面。比如,财政究竟该如何为淘汰的1亿~1.5亿吨波及到近50万钢铁职工托底?以及被关停钢厂长期形成的呆坏账,该如何核销和解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职工安置全部由财政托底,这个政策基本是明确的。问题是涉及人员和范围太广,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的特点以及历史问题又不一样,所以问题会非常复杂。50万人,不可能全部买断,那样财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内退。还有呆坏账的处理问题,不可能全部核销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债转股那样再来一遍。现在,各个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为了托底职工安置,1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并明确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区征收标准。该项资金在下发时,还将配套一部分地方资金,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钢铁和煤炭行业大量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
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文件,每年征收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超400亿。迟京东说,这一轮去产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估计还会存在不小缺口。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来消化。
但更多的手段是什么?迟京东说,我们期望能够在土地使用方面给出更优惠的条件,或者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资产经营,从而把资产盘活。这些政策呼吁,行业协会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了。
还有呆坏账的问题。迄今为止,外界尚无法估计依附在1-1.5亿吨钢铁产能上的负债规模,以及其背后可能蕴藏的局部风险。业内人士说,如果按照,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粗略测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应该3000亿-4500亿元。
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央行和银监会将会起草一份关于处理呆坏账的文件,但可以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做呆坏账核销。这样以后就企业没法搞了。呆坏账核销政策,重点还是会考虑国有企业,因为他们历史上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国企毕竟有国企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属*。
但也许,改革要面对的形势并没有预估的那样严峻。
虽然这场艰巨的供给侧改革即将在2016年开启,但实际上,就钢铁行业本身而言,去产能周期在2015年已经登场。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停产产能达6725万吨,其中整厂或某个生产基地全部停产的为5325万吨,部分停产为1400万吨。全停的企业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业类型大多是民营钢厂,中型或小型的民营钢铁企业,其中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型民营钢铁企业。
不过,中国联合钢铁网总编胡艳萍说,现有停产产能不完全等于去产能,中国钢铁去产能周期会相对漫长,去产能过程会有所反复,比较痛苦。因为中国目前国有和民营钢企约各占一半,这是体制问题;还有中央与地方博弈;钢铁行业本身的重资产*质决定了去产能成本会很高。
行业部门也如此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不能说一些钢厂目前停产就是实现了去产能,只有2015年停产的产能真正实现彻底停产,永远不会再恢复生产才能算是完成了1亿~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任务。
四 中国究竟为什么要对钢铁行业进行一场代价巨大、困难重重的去产能手术?
参与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讨论的经济学家说,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两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这位经济学家回忆说,当时决策部门讨论供给侧改革文件时曾认为,产能过剩行业存在不少“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现象尤以国企为甚,它们早已负债累累,亏损经营,本来在就应该被市场淘汰掉,但却继续浪费国家财政资源、信贷资源,并用这些资源来养活职工。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去产能,就是让这样的“僵尸企业”彻底死掉,把人力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解放出来。
这样讨论如此大胆透彻,有如此具体细微,它超乎外界想象。同时,这也意味着,决策层指导发动的这场以“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供给侧改革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对中国经济的现实处境洞若观火。
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说,中国绝大部分钢厂都拥有一个沉重的职工队伍,河北钢铁集团有职工14万人;武钢、鞍钢员工均超过20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单靠钢铁主业,很多钢厂根本养不起那么多职工。但是绝大部分负债率极高的钢厂又不得不季度贷款融资,在明明越生产越亏损的情况下,钢厂的贷款其实是为了养活职工。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8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长期维持在3万亿以上。但这还只是显*负债,除了大规模银行贷款,不少地方的钢铁企业还需要地方财政不断的输血。
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样本数据显示,从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2月底,仅包钢股份(2.960, 0.27, 10.04%)、凌钢股份(4.810, -0.38, -7.32%)、重庆钢铁(2.630, 0.09, 3.54%)、抚顺特钢(6.930, 0.19, 2.82%)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获得各类政府补贴、补助及贴息总计29.2亿。其中包钢股份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先后8次获得财政补贴,总计18亿;而早已陷入亏损泥潭的凌钢股份在2015年12月25日一次*获得政府补贴7.92亿。
或许从2016年开始,这种现象将会明显减少。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改革”解读文章中,“权威人士”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这便是这场影响深远的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图景: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这个国家再次起飞所需人力和信贷资源,但却不得不先用巨大的代价,来解开那些在产能过剩行业盘错已久的人和信贷的死结。
但无论怎样,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坎。这个国家需要用这场改革里的诸多手段,谨慎避免再次步入改革的体制陷阱,来坚定地解决掉诸多久拖不决的体制顽疾,打通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中的死结,纾解胫骨,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再造。
1月26日下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强调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他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和灵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上说,“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有人说我们有‘机遇’,没错!‘挑战’就是我们的‘机遇’!”
3年时间、1到1.5亿吨等待彻底去掉的钢铁产能、50万职工身份的转变,是这场供给侧改革的序曲。
场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