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粗钢产能1亿吨,哪些股票将受益?
《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目前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中国钢铁业将开展影响深远的改革。按照国务院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面对调整。导语...
几乎所有的钢铁行业人士都明白,这次去产能的过程将不同以往。1998年曾经出现的下岗、再就业等历史记忆将不可避免地回到现实。景象如此相似,只是当年的“入世红利”、“房地产和投资红利”如今都已不再。这一次,钢铁行业的转型、中国经济的换挡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动力。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为起点,在1998年之后,中国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场去产能行动正式登场。
据称,《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但大部分工作目标将在2016~2018的三年时间里解决掉。因此,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完成。
具体而言,1亿到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将通过强制淘汰和引导淘汰两种方式解决。对于前者,将通过《环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能源利用、技术方式等行业文件来限定。也就是说,那些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要求的钢铁企业将全部被强制关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导淘汰的,主要是已经主动退出市场,或者不符合地方发展规划,需要搬迁改造,以及主动进行兼并重组类的企业。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猜测说,在未来两到三年,国家会向地方分配相应指标,各地也会制定各自的去产能目标。对落后产能进行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减少不合理的财政补贴,相应的处理好银行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有利于鼓励钢企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控制好银行风险。
二 一位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钢铁去产能,不区分企业所有制*质。
但在参与起草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的经济学家看来,国有企业才应该是去产能的核心,才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因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没有条件去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政、金融资本的。“安乐死”成为去产能的焦点话题之一。这位经济学家表示,“安乐死”是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应多用兼并重组的手段,少用、缓用直接破产的方式。对很多国有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无非就是让一家好企业重组一家差的企业。这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家企业重组后,产能下去了,效益上来了;另一种是,差的企业反过来会把好的企业拖垮。“中国目前不具备1998年进行大规模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必须要考虑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安乐死’也是不得已。”
那些经历过1998年国企改革历程,经历过钢铁行业黄金十年,也经历过行业兼并2007年兼并重组大潮的人士,对“安乐死”也有一些担心。
攀钢集团原副总经理周家琮说,多兼并少破产,自然是处置困难企业的美好愿望,也曾是国企解困的理想途径。但据国家经贸委当年介绍,企业通过兼并解困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不成功的教训却比比皆是。今天处置僵尸企业,不应忘记这一段历史教训。目前提倡“多兼并、少破产”,其愿望固然良好,但僵尸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处置,还是一要遵循经济规律、二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究其根源,今天僵尸企业累积成患的困难局面,很多时候正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破产千方百计拖延躲避的结果。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实际上根据破产法,破产分破产清算和重整两类,这意味着一些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获得新的生命。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权衡和选择:通过“猝死”去产能,还是“安乐死”去产能?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改革”解读文章中,给出了确定的答案。“权威人士”说,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据这位经济学家说,钢铁行业几乎贯穿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起草讨论的全过程。“安乐死”的提出,意味着此轮去产能并不会采取一刀切的休克疗法。这些讨论成果,最终转化成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起草的《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中的具体政策安排。
工信部的官员说,钢铁行业涉及就业人员多,还涉及到地方财政税收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诸多配套政策同时跟进,逐步协调解决。
这些争议,让外界看到了改革甫一开始就面临的复杂局面。这正是这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换挡成功与否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处境。
然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阵痛。一如权威人士所说,这是一朝分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三 困难还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