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泉州市近日出台《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件编号:附件下载: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精神及省市关于最大限度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的精神,近日,《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出台,提出要实施教育舒心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实施意见》提出目标——至2020年,各项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国、全省确定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教育强县”创建数居于全省前列等。
学前教育三年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达85%
今后几年,我市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补学位不足、“入公办园”难的短板,也就是说,要建更多的普惠性幼儿园,提供更多的学位。
具体而言,要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优化幼儿园总体布局。“十三五”期间,全市要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200所;建立教育等部门参与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验收、使用联审联批制度,并要求新开发住宅区按照“谁开发建设、谁按照规划审批完善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幼儿园,竣工验收后将其不动产无偿划给其辖区内教育部门管理,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到2020年,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可提供的学位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85%。”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规范管理,让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市教育局表示要建立民办幼儿园资金监管机制,并实行民办幼儿园师资准入制度。
中小学
加强学校规划建设增加学位供给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就要补发展不均、初中薄弱、质量不高的短板。《实施意见》提出,继续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重点加强市区、县(镇)中心所在地、产业聚集区所在地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增加学位供给。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20年,农村寄宿制学校都有合格的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澡堂。
中心市区教育资源目前存在拥挤现象,如何破解?接下来,教育部门将多管齐下,措施之一是稳妥推进集团化办学、“小片区管理”“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等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学生就近入学及有序向新区、郊区疏散分流。措施之二是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至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数控制在10%以内。措施之三是推动建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提高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水平,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入学压力。
除此,市教育部门还将重点实施初中“壮腰”工程,比如,支持各地建设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小学、初中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努力突破初中教育瓶颈。规范民办初中招生行为,加强招生计划管理,适时推出民办初中自主招生与随机派位相结合的录取办法。
高中
至2020年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三成
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补齐“不优不特”短板。到2020年,普通高中资源配置满足高考综合改革新要求,力争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30%以上,公办普高95%完成达标建设,创建示范性高中7所。推进普高课程改革,到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从教育部门专项中安排200万元支持省、市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建设。
师资
创新编制管理和教师补充机制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补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短板。《实施意见》指出,要创新编制管理和教师补充机制,采取“盘活现有编制存量,将其他事业单位的闲置编制和高校实行总量管理后腾出的编制,优先调剂用于缺编中小学、幼儿园”等一系列措施。此外,还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三名”工程和师资培训体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和“桐江学者奖励计划”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等。
凝聚“强磁场”港湾“揽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现场走访
筑得良巢引凤来
求贤若渴的泉州,近年来专注于人才“聚宝盆”的打造。一方面,重磅推出《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矢志将泉州打造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突破性建设,生成泉州“芯谷”、泉州软件园、晋江三创园、洪山文创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所、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坐落于晋江的三创园集聚7家公共平台机构和51家入孵企业、机构。这些创新型平台和企业为我市产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晋江凯燕新材料工业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由省“百人计划”专家王华南创立,主营Non-Asbestosorganic刹车片产品。
王华南是晋江金井镇人,1997年留学日本,取得硕士学位后,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日立公司。2013年,他带着创业项目“刹车材料”回到晋江,受到政策的优待,在家乡的这片创业热土上生根发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让我印象深刻。”王华南坦言,这也是他回国创业的目的,“我希望把在国外学到的技术和经验,运用到国内相应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三创园集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共668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4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省“百人计划”7人。泉州首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入选者曾福泉的公司就位于三创园。2008年,曾福泉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携妻带子回乡创建中国首家塑料液体色母公司——泉州市约克颜料有限公司。“泉州是一片创业热土,特别是‘港湾计划’出台后,人才扶持政策更为系统、更多维度、更大力度,成为吸引人才的‘卖点’之一。”
如今,曾福泉已经实现液体色母技术原材料的本土化、产品商业化,从而打破欧美国家的垄断,填补中国在液体色母技术上的空白。曾福泉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正是他不懈努力的方向。
在人才工作生活保障上,我市下足功夫,形成一套完备的服务体系,涵盖住房、工作津补贴等内容。“政府在‘住’的这块支持力度很大,泉州、晋江两级共为我提供了60万元购房补贴,帮我解决了‘住’的问题。”王华南说,有了稳定的居所,他对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真正将之视为自己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未来方向
持续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
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并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下一步,围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部门将发挥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能,持续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纵深改革。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动人才“港湾计划”与全市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协同发力、系统配套、整体推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结合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高校、职业院校的专业群、人才群与产业群紧密对接。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按照“松绑”“放权”的总体思路,建立政府人才工作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企业的引才用才主体功能。大力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三是聚合平台资源。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通过“共享联盟”的方式,推动条件成熟的产学研用平台提档升级、剥离运作、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探索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大超市”,聚合金融、创投等资本要素,推动人才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广纳天下英才。发挥组织部门“人才之家”的优势,不断拓宽海内外引才引智渠道,用最优惠的政策待遇、最优质的高效服务,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壮大发展新动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五个泉州”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