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福建]福建省经信委关于印发2016年产业补短板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各设区市经信委(经信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 为落实省政府全省经济运行情况通报调度会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环节,我委制定了《2016年福建省产业补短板工作方案》,请你们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5月17日 2016年福建省产业补短板工作方案 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短板环节,协同推进我省产业补短板工作,提高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补产业链短板。聚焦产业链缺失环节,紧跟技术进步趋势,推动产业链条填平补齐和价值提升,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和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力争实现增加值29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1%左右。 (二)补生产组织方式短板。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行先进制造模式。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900亿元,在优势行业形成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三)补创新能力短板。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支撑作用,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组织实施5项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组织召开10场左右产学研专场对接会,推介项目成果1000项、企业技术需求300项,创新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补中高端供给短板。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产品供给,提升对信息消费、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的新型供给能力,推动供给体系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二、重点任务 (一)补产业链短板 1.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指引,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在闽布局新兴产业项目,发布2016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跟踪推进百余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2.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入开展产业梳理,围绕各产业链缺失环节,瞄准政民外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和引进一批填平补齐和价值提升的优势项目。重点策划对接一批全国民企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编印2016年度重点招商项目指导目录和政策汇编,加大项目需求和营商环境宣传推介,全年新对接民企产业合同项目投资力争突破5000亿元,对接全国民企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项目力争突破50项,新对接民企产业合同项目开工率达50%以上。 3.加快培育工业新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工业新增长点项目计划,强化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力争全年省级工业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1100亿元以上。对省级增长点项目在资金、能源、运输、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重点协调调度,对趸售县符合条件的省级工业新增长点项目企业继续实施调峰生产用电奖励。实行省级工业新增长点月报监测制度,各地经信部门定期报送新增长点项目月度进度情况。通过省工业运行调度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协调机制,及时将新增长点企业反映的需省里协调解决的问题分解有关部门、单位办理。 (二)补生产组织方式短板 1.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大对新一轮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900亿元。分批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600项以上,建立重点技改项目月度跟踪、分级管理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及时化解项目实施瓶颈,推动项目按计划顺利建成投产。创新对企业技改的支持方式,在加强财政资金对技改投资补助的同时,设立运作首期规模80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建立省级补差机制,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支持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 2.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大对企业实施“机器换工”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对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的,省级财政给予企业设备投资额10%奖励,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250万元。重点支持1-2个基础较好的市、县(区)开展智能制造区域试点,建设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认定1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 3.积极推进制造模式创新。持续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动员企业积极参与贯标试点,全年力争10家以上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评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在节能环保、冶金建材、石化、纺织印染、鞋业等领域培育建设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引导企业由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加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确定约20个服务型制造省级示范项目;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诊断,推广服务型制造的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 (三)补创新能力短板 1.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示范作用,开展第二十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考核评价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强化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功能,为500家以上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推广和转让项目成果200项以上,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000人次以上。支持年度考核评价优秀的省级研发平台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 2.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海西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引进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团队项目尽快产业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围绕智能装备、增材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校、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组建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等,凝练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突破一批协同创新关键技术。完善6.18长效机制,在重点行业开展专场对接活动,推介一批可转化的项目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 (四)补中高端供给短板 1.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开展质量突破行动,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质量提升。树立3-5个省级质量标杆,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质量管控水平的先进经验,提高企业质量控制的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新产品纳入每年的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库予以扶持,通过举办小型高效的专场对接会,支持新产品开拓市场。培育和争创国际品牌,鼓励企业并购国际高端品牌;加强福建工业品牌宣传与推广,选择10-20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品牌进行持续跟踪培育,提高企业品牌培育的科学化水平。 2.扩大信息消费供给。鼓励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丰富信息消费供给内容,力争信息消费规模超4000亿元。促进数字家庭应用与发展,实施数字家庭示范村“135”工程,培育示范县(市)、示范乡(镇),带动智能终端技术研发和产品拓展。推动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优先推广车联网、船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安防等我省优势特色产品。加快建设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积极布局基于窄带蜂窝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培育涵盖芯片/模块、终端、网络、大数据、业务管理的窄带蜂窝物联网产业链。 3.发展个性化供给能力。鼓励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功能可配置、外观有个性、服务人性化的定制化产品。将个性化定制作为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的重要方向,引导企业集成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组织,探索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 三、 保障措施 (一) 强化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对接2016年度我省与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相关的重大投资工程包,加大产业基础设施短板环节的投资,加快提升产业配套支撑能力。 (二) 强化企业降本减负。加快出台为企业降本减负的政策文件,从减轻税费负担,落实惠企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出台有效措施,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压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三) 强化金融精准投放。梳理产业补短板项目融资需求,推进金融机构与补短板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产融对接合作,发挥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加强对短板环节的资金支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再担保风险分担代偿补偿、“助保贷”、“小微企业发债增信资金”等融资增信机制作用,为补短板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 (四) 强化人才要素保障。持续实施《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将补短板重点环节作为招才引智的主攻方向,强化高端人才要素保障。实施《福建省人才兴企计划》,突出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健全完善惠才惠企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实现各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引导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完善平台网络信息、融资、创业、培训、技术、管理、市场、法律等服务功能。按照“线上对接、线上线下服务、线上评价”的模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依托平台网络对接服务机构,对入驻平台网络并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六) 强化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各级经信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主攻方向,落实工作方法,主动靠前服务,将“补短板”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抓手。各地要将补短板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强化和各部门的主动沟通协调,构建纵横联动的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工作瓶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