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省关于印发山西省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山西政府网  法律法规网 2016-04-28 08:35:09  评论()

文件名称:[山西]山西省关于印发山西省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山西省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31日

?

山西省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为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以下简称《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2〕2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做好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2015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2015年,全省发生规模以上地质灾害5起,因灾死亡7人,同比减少50%(2014年因灾死亡14人);财产损失333.2万元,增加179万元(2014年因灾财产损失154.2万元)。按类型划分:崩塌3起,滑坡1起,地面塌陷1起;按等级划分:中型1起,小型4起;按行政区域划分:吕梁市发生2起,太原市发生2起,大同市发生1起;按季节划分:春季冻融期发生4起,秋季发生1起。其中,2015年5月19日吕梁市临县兔坂移民新村发生的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是2015年华北地区唯一造成人员死亡的地质灾害。?

全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起:2015年8月18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乡榆林坪村监测人员发现一处边坡裂缝加宽趋势明显,具有崩塌发生的征兆,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受威胁住户紧急撤离,设置警戒线,划定危险区。8月20日边坡发生崩塌,避免了2人伤亡。?

二、2016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2015年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变化情况。?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134处,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50处。按规模划分:特大型37处,大型190处,中型1462处,小型8445处;按类型划分:崩塌2229处,滑坡1448处,泥石流565处,不稳定斜坡、采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5892处。我省全境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46.9%,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11.1%。?

(二)全省降水量时空分布预测情况。?

预计2016年度全省年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比2015年明显偏多,暴雨发生次数加多,汛期降水量全省偏多,年平均气温偏高。春季,降水量北中部偏多,南部偏少,气温偏高;夏季,降水量北中部偏少,南部偏多,气温偏高;秋季,降水量基本为北多南少分布,气温偏高。?

(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因素。?

全省现有矿山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超过3000平方公里,矿山开采破坏村庄超过3000个,受经济低迷影响,安全设施投入不足,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工程难以为继。2016年全省计划新改建各类公路2907公里,大多穿越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工程建设将形成大规模的挖填方边坡,造成大量弃土弃渣,可能引发和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随着扶贫搬迁力度加大,离石、临县、石楼、永和、吉县、隰县等黄土地区的中小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因地理环境受限,建设工程不断向山地拓展,形成大量人工高陡黄土边坡,增加了防治难度。?

(四)201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结论。?

全国2016年地质灾害总体趋势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黄土地区是防范重点地区之一。要重点防范山区人类工程活动、冰雪融冻和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

全省2016年防治形势严峻的总体格局不变,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比常年可能偏多、比2015年明显增多,人员财产损失可能加重。吕梁、临汾、忻州、长治、太原等市是全省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受威胁严重的黄土地区中小城镇城乡结合部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三、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思路?

十三五 时期及2016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各级政府的防治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宣传培训,加大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奖励激励,健全防治制度,夯实 四个体系 ,实现地质灾害防治 五个转变 。?

由全面防范向重点防治转变。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摸清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将大型以上高危隐患点工程治理纳入地质灾害防治 十三五 规划,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力争 十三五 期间全面消除大型以上高危隐患点,避免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各市、县要加大防治资金投入,对灾情险、隐患重、搬迁难的中小型隐患点及时进行排险消灾工程治理,逐步消除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黄土地区的市、县政府要切实落实更加严格的防范制度,采取更加有效的防范措施,做深、做细、做实日常防治工作。?

由防范为主向搬迁为主转变。避让搬迁是解除地质灾害威胁的长久之策,各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坚决完成年度搬迁任务,以搬促防,以搬解困,以搬脱贫。

由天灾无责向违法问责转变。开展违法建设清查整顿,对因违建引发地质灾害的有关监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 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 原则,启动问责程序,严查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既要积极应对 天灾 ,也绝不放纵 人祸 。?

由审批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以简政放权为契机,把日常工作从原来的行政审批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政府服务意识,用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扩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覆盖面,依法依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公共服务。?

由常规管理向技术防范转变。进一步理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编制体制设置,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专家骨干和监测人员的作用,建立完善应急联动、技术支撑、专业防范机制,尽快建成全省通联、信息共享、安全畅通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地震、交通、水利等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技术防范水平。??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

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以《条例》和《实施意见》为依据,坚持依法防控、依法履责、依法决策,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坚持属地管理,明确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常态工作贯彻全年,及时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召开本地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加快推动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市、县、乡、村及有关单位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制,汛前发放 两书两卡 ,政府及有关部门 一把手 要到灾情、险情大的高危隐患点督导检查。各级、各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重视不够、落实不力、措施不严、制度不全、基础不实,发生灾害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按《条例》和《实施意见》要求,明确职能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强化阵地意识,依法依规做好矿山开采场地、交通干线、水利设施、输油(气)管线、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移民搬迁工程等各类民生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全面做好群测群防。各县、乡(镇)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为保持监测人员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市、县政府要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购买生命商业保险,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线监测人员发放监测补助,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二)开展违法建设清理整顿。?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年内,各市政府要组织开展一轮地质灾害易发区违法建设清理整顿。4月底前,各市、县政府成立组织机构,制订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做好工作部署。5月至7月,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基础排查调查,做好情况统计汇总。8月至10月,明确主体责任,重点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违法规划、违章建筑、违法占地、违法施工、违法堆放等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按照 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负责 的原则,实行清单式登记,落实档案式管理,逐点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

全面开展清理整顿。各市、县政府组织对违建致灾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已排查确定的违建人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能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年底前应治尽治、应拆尽拆;能通过搬迁避让解除威胁的,纳入搬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避让;对难以实施工程治理和通过搬迁避让解除威胁的隐患点,配备专业实时监测设备,明确专职监测人员,纳入监测监管系统。坚决惩治违建顽症,对未清理整顿并发生灾害的地方,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落实违法问责。年底前,对各市违法建设清理整顿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各市要加快推动已经落实资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进度,防止资金滞留。吕梁市、临汾市要分别督促临县兔坂灾害点、吉县柏浪沟灾害点加快治理搬迁,绝不允许灾害治理资金趴在账上却发生因灾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

严格落实评估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条例》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编制规划和施工设计的重要内容,合理项目选址,科学规划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按规定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坚决制止 未评先建、评而不用 现象,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选址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止搬迁新址再次遭受灾害威胁。?

(三)加强重点时期防范工作。?

做好汛期 三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冰雪融冻期、汛期两个重要时段,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省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领导组在汛前要对各市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在汛中组织市级交叉检查。?

做好预警预报。加快推动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做好与省级平台对接互通。各级国土资源、气象、水利部门要搞好协作联动,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系统建设和一线监测站点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增加布设雨量计、滑坡裂缝报警器等简易监测仪器,全面实现平台互联、资源共享、联合预警。?

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守值班制度,及时发布预警预报,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镇)政府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有关业务支撑部门要根据雨情、灾情变化做好值守计划。?

(四)推进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

落实推进责任。按照《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晋发〔2014〕14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的意见》(晋发农居办发〔2015〕23号),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领导责任,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防灾减灾的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乡(镇)政府要主动作为,要善于发挥村 两委 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灵活搬迁模式。各市、县政府要按照省下达的搬迁任务,尽早配套搬迁资金,有效发挥各类资金的最大效益,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探索货币化补偿,灵活搬迁安置模式。优先搬迁避让灾情险情重、搬迁意愿强的受威胁农户,确保4000户年度搬迁任务全面落实。?

加大工作力度。各市、县政府要把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与扶贫攻坚共同安排部署,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精准发力。地处黄土地区的市、县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巡查监测,加快搬迁进度,打赢治理搬迁攻坚战。?

(五)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

全面组织培训。省级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支撑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防治专家培训,进一步提高调查监测、灾害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各市要把学习贯彻《条例》和《实施意见》纳入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市、县政府负责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意识,组织县级政府分管负责人及地质灾害防治骨干培训,进一步提高巡查监测、应急处置和协调管理能力;各县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内隐患点群测群防员的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履职尽责能力。?

组织科普宣传。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片,在省、市、县电视台播放。加大隐患点一线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力度,各地组织队伍深入受威胁农户进行 到点宣传 ,把防灾避灾常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开展广场式防灾减灾宣传,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警示。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运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展地质灾害宣传,进一步扩大地质灾害宣传覆盖面。在主要铁路、公路、景区和输油(气)管线隐患点树立警示标志,刷写宣传标语,开展防灾宣传。?

开展应急演练。汛前,各市要在重点防灾县(市、区)组织一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进行以避险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努力提高各地、各部门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干部群众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一旦面临险情能够有序撤离、科学避灾。?

(六)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建设。?

科学编制规划。各市、县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编制和实施城乡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规划避让。进一步加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年底前,市、县政府要编制印发本级 十三五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落实 六位一体 管理。对排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 六位一体 管理,即:建立一个户口,对隐患点基本信息登记备案,建立户口式台账;制订一个预案,做到一点一预案;发放一份告知书,将隐患情况、防范措施、责任单位告知责任单位,落实防治责任主体;发放一份工作明白卡,使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熟悉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发放一份避险明白卡,使受威胁群众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一次避险演练,让受威胁群众熟悉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险场所。?

提高防治水平。各市、县政府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 十有县 建设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防治资金列入专项预算。加快推进全省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一步摸清全省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红线,红线内禁止规划建设新城镇和村民居住点,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