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丸红中国总监铃木贵元:回流的日企凤毛麟角,中国市场依然有魅力

作者: 来源:界面 2020-04-24 19:11:27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球制造业大面积停工停产,供应链安全问题凸现。近期,部分美日政客再次主张“制造业回流”,甚至表示要为企业搬离中国支付“搬家费”。事实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球制造业大面积停工停产,供应链安全问题凸现。近期,部分美日政客再次主张“制造业回流”,甚至表示要为企业搬离中国支付“搬家费”。

事实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解决国内经济停滞,就开始鼓励其海外企业向本土回流,但成效并不是很显著。近两年,日本“制造业回流”的情况如何?此次新冠疫情是否会加快“制造业回流”? 中国和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及竞合关系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界面新闻采访了丸红中国有限公司经济调查部总监铃木贵元。铃木先生近年来著有《亚洲的IT革命》、《解读IT革命事典》、《BRICS》等著作。

他认为,目前来看,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国政府构建收购、储备医疗物资体系的可能性很大,对于这部分物资,跨国公司未来很可能会选择在母国扩大生产。

不过,铃木指出,发达国家海外制造业大规模回流的可能性依然不高。

“尤其是考虑到国内生产成本高、市场小等因素,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就更难实现了。”他说,“以日本为例,即便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离开中国选择回日本发展的日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政府不负担全部回流的成本,企业是不会选择回流的。”

铃木表示,即便近年来中国人工成本有所上升,但“中国市场依然是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人才素质高、管理层优秀、生产规模大、相关配套设施质量好等等,这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现在来看,中国的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安徽、湖北和重庆依然是最有魅力的生产基地。”他说。

在访谈中,铃木还提到,中日两国应加强互相学习,互相吸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而不断地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构筑起优于欧美的经济圈、文化圈。

以下是采访实录,经过编辑整理:

界面新闻: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医用物资短缺,令美欧等发达国家从上至下都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美日政府在这个时候又提“制造业回流”,甚至提出贴钱让企业离开中国,这个政策能奏效吗?

铃木贵元:关于医疗物资,由于一些企业不能在中国取得相关的生产原料,所以一部分企业将医疗物资的生产转移到了母国。目前来看,各国政府构建收购、储备医疗物资体系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物资,选择在母国扩大生产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但是,对于那些市场依旧在海外的相关产业,将现有的市场丢弃、回流到国内生产的可能性并不高。尤其是考虑到国内生产成本高、市场小等因素,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就更难实现了。

以日本为例,即便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离开中国选择回日本发展的日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政府不负担全部回流的成本,企业是不会选择回流的。

界面新闻:近两年,日本“制造业回流”的情况如何?是整体的趋势还是只集中在部分行业?

铃木贵元:日本制造业的“国内回流”局限于有“made in Japan”标签的商品,比如化妆品、卫生品、食品和零部件等一些制造品。因为这些产品在日本生产,附加价值高、卖得好。当然,日本的一些知名的品牌产品也是如此。电器产品之中,日本制造的电热烤盘曾在中国的网络上红极一时。

但与其说是“回流日本”,倒不如说是“扩大了原有在日本的产量”。比如,当时在中国卖得特别好的那款电烤盘,本身就没有在中国生产。所以与其说是回流生产,不如说是在日本增产了。

界面新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现在劳动力、土地、原料等成本不像过去那么便宜了,您认为,中国对于外资企业还有什么优势?

铃木贵元:中国市场依然是有魅力的。就算人工费用增长,但是中国的人才素质高、管理层优秀、生产规模大、相关配套设施质量好、安全性高等等,这是其他地方不能和中国相比的。

越南和孟加拉等国是制造业新的转入地,这些地方人力成本较低,但同时生产效率也不高。即便这些国家和中国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但中国的优势依然明显。

从生产资料到零部件,中国国内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这对于提升生产规模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中国的竞争力还是非常高的。现在来看,中国的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安徽、湖北和重庆依然是最有魅力的生产基地。

界面新闻:您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和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他们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如何?

铃木贵元:日本一直以来向中国出售高质量的设备、产品以及相关部件。与此同时,日本在半导体、液晶显示板、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又依赖于在中国的高质量生产。对于这些部件,如果企业选择在日本扩大生产,将会受到人力与资本的极大限制。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地努力摆脱对日本的依赖,这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这些年,欧美企业在不断进入中国,努力地与中国建立起某种链接,他们在医药产品、软件、初创企业(Startup)等行业都极具优势,相较之下,日本企业在这些领域依然处于劣势。

所谓强化日中关系,当然也包含加深与中国之间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现在提到中日交流,日本方面总是希望在中国花最少的钱,用最好的企业和人,让中国人来日本旅游为日本经济做贡献。然而我认为,未来我们需要更紧密、更强而有力的合作交流。日本方面有必要让中国企业也到日本来,让日本人到中国去。

要加强日中交流,强化日中关系就要让日本成为更多中国企业最想要投资的地方,让更多日本人更想去了解中国。在21世纪之前,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必须要与新兴经济体中国保持重要的关系。然而,如今这些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日本人中能明确认识到中国非常重要的人已经很少了。

从历史以及亚洲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维持一个安定的日中关系非常重要。

然而,回顾日本的历史,一旦经济规模被超越,就会感觉到威胁,进而不能冷静思考,这样的做法是必须要修正。

回到产业链的话题,从生产资料到资本,日中都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目前,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学习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使用日本的产品设计。此外,日本的日用品、便利型产品种类繁多,是中国的三倍。换句话说,很多日本商品在中国是买不到的。因此,日本企业在华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如今中国的消费以及生产规模如此之大,在历史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成为中国的学习相仿的榜样。不过,我依然认为,中日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吸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而不断地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构筑起优于欧美的经济圈、文化圈。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