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贫困受灾群众每人每天救助45元,倒塌房屋户均补3万元
9月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有关情况。目前,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安置,基本生活有保障,没有发生疫病疫情,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电力、水利、道路、通讯、供水等保障正常,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大棚积水已...
9月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有关情况。目前,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安置,基本生活有保障,没有发生疫病疫情,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电力、水利、道路、通讯、供水等保障正常,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大棚积水已顺利排完,潍坊市已补种设施蔬菜7.3万亩,重建工作紧张有序展开,抗灾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前段工作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灾区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同时配套出台七个方面的指导意见,包括恢复重建灾毁房屋和配套设施、蔬菜设施、畜禽养殖业、水毁工程、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材产品供应保障、灾后保险理赔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总体要求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生产恢复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农业设施升级换代结合起来,把重建家园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村居建设、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使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群众居住条件改善、村庄变美、产业升级、设施提档、服务提升的过程。
贫困受灾群众每人每天救助45元
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由国家规定标准每人1万元提高到2万元。
山东将持续做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保障、卫生防疫各项工作。对贫困受灾群众,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实行灾害应急救助。在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再上浮50%,每人每天45元,过渡期救助每人每天30元。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由国家规定标准每人1万元提高到2万元。对临时安置人员和生活困难人员,及时筹备调拨棉被、棉衣、毛毯等物品,帮助解决临时住所,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动员和引导粮食企业敞开收购,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政府给予相关企业适当补贴,帮助灾区群众销售存粮。充实受灾地区成品粮油储备,综合运用区域调剂、动用储备、进出口调节等手段,保证灾区粮食蔬菜肉蛋奶市场供应。加强灾区商品价格监管,做好物价稳定工作。
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的户均补助3万元
修缮加固户均补助不低于7000元
加大灾毁房屋修复重建补助力度。对房屋因灾倒塌、损坏的,在国家规定补助标准基础上再上浮50%,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的户均补助3万元,一般损坏的户均补助3000元。对于受灾地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将倒塌房屋和经鉴定为C级(部分承重结构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D级(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住房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的受损房屋纳入危房改造范围,修缮加固和重建户在现有危房改造资金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再增加1000元和2000元。修缮加固户均补助不低于7000元(实际费用不足7000元的,按实际费用补助),拆除重建户均补助1.7—2万元。
财政给予为期三年的贷款贴息
个人负担20%还本付息后返还
大力支持灾毁房屋和种养殖农业设施修复重建。对灾毁房屋、蔬菜大棚、种植养殖等农牧渔业生产设施修复重建,鼓励金融机构放开信贷规模限制,按不高于基准利率进行放贷。各级财政给予为期三年的贷款贴息,其中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贴息80%,个人负担20%。个人负担部分,在还本付息后,给予返还奖励。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给予贷款担保,担保费用全部由各级财政负担,不再增加农民负担。各类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按照基准利率放贷的,均按以上政策执行。(孙娟 高亚南)
9月4日,山东省农业厅发布《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产品推荐名单公示》。按照《关于开展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评奖活动的通知》要求,经认真评审,确定推荐我省卖姜翁牌红糖姜茶等11 ...
9月5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韭菜地里,村民在采摘韭花。眼下,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60亩废旧窑坑复垦种植的韭菜长势喜人。农民忙着采摘、出售韭花,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新华社发(赵玉国摄)9月5日,在山东 ...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强总理来到陕西安康救助站看望无家儿童和老人,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劳,他说,你们的事业很崇高,社会救助向社会传递爱和温暖,也是兜住底、救急难,不能让任何人求助无门,无家可归,党和政府有责任兜住最困难的群众, ...
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5日介绍,当群众到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办事遇到“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进入中国法律服务网“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栏目,然后进行投诉和举报。司法部要求 ...
房协主席邬满海在本台节目表示,香港数十年来不断面对不同房屋问题,但现在较以往更难处理。他指,问题症结在于土地供应,数十年前政府清拆木屋区,就有土地改建公屋,遇到反对阻力也不大。但现在不少市民居住在板间房,政府无法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