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如何科学重建?中科院出版遥感监测图集来解答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世新研究员等人编制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遥感监测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出版,5月1日起向全国发行。据介绍,这部图集以高分辨率...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世新研究员等人编制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遥感监测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出版,5月1日起向全国发行。
据介绍,这部图集以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为主要监测数据源,结合基础地理和社会经济等资料,针对人员转移安置、交通基础设施重建、人口与产业恢复、公共服务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灾害防治、土地利用和重点灾区等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内容,选取灾害发生以来的典型时间段或年份,通过图表、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展示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五个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基本情况。
图集主编、研究员王世新介绍说,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我国面向新时期将灾后重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生态修复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重要部署。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遥感技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体系,可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与分析。“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开展重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实现对重建决策的有效服务,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王世新说。
在震区重建工作方面,记者同时获悉,为系统监测汶川震区10年来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近日对外公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成果。科研人员基于十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对震区生态环境恢复、城镇灾后重建等进展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科研人员指出,灾区重建成就显著,与灾前对比建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介绍,10年重建期间地表覆盖呈现了从剧烈到平稳的变化。通过分析植被变化特征发现,植被覆盖从2015年开始回升,表明了建筑区的植被绿化成效开始显现。
此次图集出版有何重要意义?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图集的序言中指出,图集的出版,是对灾后重建成果的总结与传播,具有重大的实用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科院:汶川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中科院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汶川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灾区重建效果显著
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周靖杰)5月5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发布分析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组织启动的“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已经接近完成,针对震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堰塞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申最近连出两书:上下两卷的《中国科学史》为新出,三卷本的《中国儒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为重出的新版。作者: 张弘《中国科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如李申所说,要撰写一部《中国科学史》,首先面对的 ...
【104岁科学家安乐死 觉得活太久了已经准备好离开这个世界】杯子里的香槟泛着气泡、芝士蛋糕上燃烧着蜡烛,四月初,澳大利亚老人David Goodall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迎来了他的104岁生日。但是Goodall并没有为自己这具有里 ...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内地有科学家在过去10年尝试研发技术,让民众及早得知地震发生,以减少伤亡。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近年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后立即通过电视台向震央以外地区发出警告,让民众 ...
图为大麦云星团NGC2173的合成彩图(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紫外窄带、绿光宽带和红光宽带滤光片图像)。因为滤光片匹配的限制,图中的恒星普遍偏红。中央的那些亮星许多就是蓝色的蓝离散星。国家天文台供图新华网北京5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