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央行严批支付乱象 都有哪些乱象?

作者:佚名 来源:法律法规网 2018-04-27 19:07:21

随着移动支付的越来越普及,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手机支付,但事,手机移动支付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要怎么样才能避免呢?特别是市场中有影响力的大机构,要带头依法守规。...

  法律法规网综合消息 随着移动支付的越来越普及,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手机支付,但事,手机移动支付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要怎么样才能避免呢?

“特别是市场中有影响力的大机构,要带头依法守规。不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能倒的机构,以为自己是大而不能管的机构,置这些规则于不顾。”

自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起,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放271张。截至2017年底,这一数据减少至218家。为防范金融风险、整顿市场乱象,央行通过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加大市场退出力度,28张支付牌照被注销,部分支付牌照被整合。

4月2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下称《报告》)披露了上述情况。

在《报告》点评环节,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对一些行业乱象和机构行为罕见地做出了不点名严厉批评。

“特别是市场中有影响力的大机构,要带头依法守规。不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能倒的机构,以为自己是大而不能管的机构,置这些规则于不顾。”此语一出,当天就被传成行业警示金句。

备付金集中存管近千亿

2017年,从严监管贯穿支付结算行业发展始终,行业顶层设计及监管制度、自律规范进一步规整。

去年6月26日,央行公布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续展结果,93家机构中有9家机构支付牌照不予续展,2家机构的部分支付业务不予续展,主要原因包括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相关规定、违反银行卡收单管理规定、违反反洗钱规定以及在支付业务设施安全及风险监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等。

今年1月5日,第五批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续展25家参与机构中有4家未通过续展。

从中长期看,央行正在推动支付市场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通过续展审查实现优胜劣汰。

2017年,央行强化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要求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至制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

《报告》指出,在备付金集中存管之前,支付机构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备付金,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的多达70个,埋下诸多隐患。

部分机构挪用客户备付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投资,“广东益民”、“浙江易士”、“上海畅购”3家机构即因大量挪用客户备付金被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

此外,非银机构通过不同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属于超范围经营。甚至,有机构借此便利为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通道,增加了金融风险跨系统传导的隐患。

备付金分散存放也不利于支付机构统筹资金管理,存在流动性风险。更有甚者,许多支付机构通过扩大客户备付金规模“躺着吃利息”,偏离支付服务主业。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初,全国累计有1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因违反客户备付金相关管理规定被处罚,最高罚款金额近3000万元。

而自备付金集中存管以来,备付金交存比例从20%左右逐渐提升至50%左右。截至2017年底,已实现集中存管的备付金达994.90亿元。

无证经营支付业务、违规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通道或接口等违法违规行为亦被严厉打击。2017年11月,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集中整治无证支付机构,并要求持证支付机构资自查。截至2017年底,全国摸排认定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共计243家,对其中141家已完成清理处置。

针对预付卡消费侵权、恶意圈钱甚至卷款潜逃等违法违规行为,2017年8月,央行还联合商务部、教育部、公安部等8部委对预付卡违规经营开展联合打击专项行动。

执行不力机构限期改正

小额、便民的移动支付业务持续爆发。

《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银行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相比之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

不过,移动支付领域的安全性不够完善。樊爽文指出,静态码支付尽管打印方便、成本低,但容易被不法分子替换植入木马病毒等,造成客户资金损失。一些节点病毒感染甚至会对整个客户信息安全产生影响,央行收到大量相关的案例投诉。

针对此类问题,去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同时配套印发安全技术和受理终端技术两个规范,规范将条码支付按技术特征分为ABCD四个等级,针对安全级别不同规定从A类没有任何金额限制到D类500元限额。

上述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4月1日也过去了,现在差不多一个月,从执行效果来看,实际上并不是很到位。”樊爽文称,“有个别支付机构在这方面还是明显执行不到位,在故意逃避。基本上还是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套。”

樊爽文介绍,央行接到了这方面的投诉,也约谈了相关机构,并且要求限期改正,下一步会视情况做出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有市场机构辩称,在限额规定前欺诈率、损失率并不是太高。对此,樊爽文指出,即便欺诈率、损失率可能不高,但由于支付机构客户基数较大,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很大的群体。一些局部突发风险会影响相当大的人群。从商户角度看,央行允许采用静态码即是考虑到小微商户的经营成本,遵循小额偏重效率、大额偏重安全这样的思路做出的制度安排。如果一个商户大量交易都超过了单笔500元,那么应该主动提升条码支付的安全级别。

樊爽文强调,一项政策制定,是听取市场多方意见整体做出的,有不同声音很正常。但是既然规则已经制定了,认真执行规则就是必须的。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完善规则,而不是说就赤裸裸地不去执行这个规则。

“不要把精力花在想方设法逃避规则上,也不要只顾自己利益漠视规则,特别是市场中有影响力的大机构,要带头依法守规。”樊爽文强调。

  日本人对移动支付不感兴趣?港媒:中国特定环境难以效仿

港媒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登陆日本,当地各大零售店以及便利店均可使用移动支付,但99%使用者是赴日旅游和出差的内地人以及内地留学生。日本银行尚未与内地第三方支付机构谈妥,日本人暂无法使用支付宝及微信支付,但他们对第三方支付兴趣不大却是移动支付在日尚未流行的主因。

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4月20日报道,到2017年底,支付宝在日本签约的店家已经达到了4.5万家,不仅日本各大免税店、百货公司、电器商店都引入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日本三大便利店集团7.11、全家和罗森也已引入,店铺总数超过了4万家。但内地的第三方支付在日本遇到障碍,日本人很少使用第三方支付付款。

报道称,首先是日本人对个人信息保护很重视,因此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手段在日本很难发展,因为你买了什么、在哪买的、花多少钱、有什么嗜好、每天吃什么、今天去了哪等等这一些私密性很强的个人信息都会当作大数据被企业收集。此外,日本人拥有良好的信用卡使用环境。统计显示,日本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人平均拥有2.6张信用卡。中国央行的最新支付体系报告说,内地人均持有信用卡为0.31张,商务人士最多的北京,信用卡人均拥有量最多,也只达到1.35张。此外,有部分日本人只爱用现金,是怕使用信用卡太没节制,宁可携带现金出门。

报道称,值得思考的是,日本人对于第三方支付手段的抵触与抗拒与社会先进还是落后无关,主要是受消费习惯、金钱观念和重视隐私的影响。说到底,移动支付在内地迅速普及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与条件,其他地区很难移植。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