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黑科技!古人是这样照相的 [推荐]
有一个问题或许会困扰对金石学充满向往的“吃瓜群众”——在摄影术尚不发达的清代、民国时期,像罗振玉、马衡这样的大家是怎么通过文物图像研究金石学的?那时候没有很多文物的留影,而“吨位巨大”的青铜器又难以招之即来...
有一个问题或许会困扰对金石学充满向往的“吃瓜群众”——在摄影术尚不发达的清代、民国时期,像罗振玉、马衡这样的大家是怎么通过文物图像研究金石学的?那时候没有很多文物的留影,而“吨位巨大”的青铜器又难以招之即来……
答案或许是,他们的研究,得益于“全形拓”这门“黑科技”——7月2日至17日,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金石永年——贾文忠全形拓”展在北京恭王府嘉乐堂举办。此次展览分为“贾文忠全形拓”“贾文忠金石传拓”“贾氏文物修复之家”三个板块,不但介绍了当代青铜器
鉴定
修复专家、金石全形拓技艺传承人贾文忠的技艺特*,还讲述了传拓技艺对金石学起到的重要贡献,阐释了传拓技法从平面拓到全形拓的技艺演变,更能为“群众们”解惑。
伯矩鬲(西周)
从秉烛赏鼎到立体传拓
2011年6月,国家文物局委托贾文忠为首都博物馆藏国宝级文物伯矩鬲制作全形拓片,作为礼品赠送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这是贾文忠的全形拓技艺和审美兼臻上乘的一次证明,亦让很多文博和金石考古业界人士注意到全形拓的重要价值。
“传拓”俗称拓片,若要对青铜器器形进行传拓,就必须采用全形拓的方法。全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又名“立体拓”“器形拓”“图形拓”。“黑科技”的产生必然有个传说:相传清嘉庆年间,苏州焦山寺有一尊青铜鼎,寺僧六舟和尚秉烛赏鼎,发现墙上映出鼎的影像。他灵机一动,把原器的尺寸量好画出轮廓,再以厚纸做漏子,用极薄六吉棉连纸扑墨拓,这样青铜器爱好者们不用登门也能见识鼎的形象。这种拓前需先用白芨水刷在器物上,再用湿棉花上纸,待纸干后,以绸包棉花拓印额形式,就是全形拓。它要求拓技者具备熟练的素描、绘画、裱拓、传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一时间,全形拓工艺成为潮流,无数文人墨客、金石学家都沉浸在全形拓的乐趣中,金石学家阮元还邀六舟和尚将家藏青铜器全部制成全形拓,而全形拓也为他们欣赏研究青铜器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
光绪时期,金石
收藏
家陈介祺采用“分纸拓”法,将器身、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的纹饰、器铭分拓,然后撕掉多余白纸,按事先画好图稿之需,把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拼粘在一起,由于所绘图稿准确,用墨浓淡适宜,使得全形拓技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形拓技法最初不太讲究透视、阴阳,至民国时期,周希丁将西方素描引入全形拓中,给人以立体感,墨*更是考究,浓淡相间,所拓器物图像的立体感大为增强,当时人们追求的庙堂味和金石气在全形拓中都能感受到。
金石学发展到民国时到达顶峰,当时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研究青铜器;同时,由于照相技术在当时还未普及,人们想窥见一件别人
收藏
的青铜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青铜器全形拓就满足了广大爱好者的需求。“研究、喜爱金石学的古人,通常采用拓片或者绘画的形式研究古物,而拓片的真实*和逼真度又胜绘画。”贾文忠说。
至民国时期,全形拓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以摄影为基础的石印、珂罗版等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形拓这种费时费工的纯手工技艺,急剧走向衰落,逐渐成为了稀罕而珍贵的艺术品种,近50余年来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外。
原标题:古人为何爱在玉器上雕龙刻凤?曲体玉龙西周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器呈黄褐*,造型为“c”字形。头部较大,长眉,椭圆形长梢眼,口微张,鼻向上勾卷,器身弯曲状,由粗变细,尾呈尖状,向上勾卷,器身阴刻勾连云纹、眼 ...
网络配图近来连日高温,表示热?得字?都?出?汗?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206所利用航天技术研发了一款可穿在身上的空调衣,并已投入市场。 ...
20年前没空调,我们是这样过夏天的,看哭所有人n20年前的那个夏天n没有空调,没有冰箱,n连风扇都用得很少,n但是依然过得很快乐…n吃喝篇n西瓜都透着一股热气,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冰箱。接一盆凉凉的水,把西瓜放里边泡半个钟 ...
日本冲绳是世界闻名的长寿区,这里的大宜味村则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村。这个村里共有3500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80多人,这些老人不光长寿,而且身体强壮,常年参加劳动。日本长寿村老人图片科学家调查发现,老人们长寿的秘密与当地 ...
取证魔方、特种眼镜取证设备、特种手机取证器……常州武进:“黑科技”装备成侦查办案“神助力”正义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高旭红)取证魔方、特种眼镜取证设备、高清多功能特种手机取证器、激光夜视仪、便携式A4微型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