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电视抄新闻16年 综合
参与陈昌福展示厚厚的13册手抄新闻书16年来,陈昌福一直坚持做同一件事:手抄新闻。他每天花费约4小时,在一张纸片上记录当天发生的新闻。现在,这些抄写新闻的纸片被粘在收集册上,已有13册,字数估计达150万字。陈...
参与
陈昌福展示厚厚的13册手抄新闻书
16年来,陈昌福一直坚持做同一件事:手抄新闻。他每天花费约4小时,在一张纸片上记录当天发生的新闻。现在,这些抄写新闻的纸片被粘在收集册上,已有13册,字数估计达150万字。陈昌福退休前是电子科大后勤处的木工师傅,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退休前酷爱看书,学生毕业后扔掉的书都捡回来看;退休后,他将电视新闻编成文字,记录在小册子上。虽然这个爱好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他认为,手抄新闻是回顾往昔,记录时间流逝的好方式。
手抄新闻
每一册有内容提要
9月7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仁和东街陈昌福的家中。大厅里,他的老伴一边准备做午饭,一边照顾2岁的小孙女。陈昌福从卧室里捧出一叠厚厚的书,这些就是他16年来的手抄新闻集。老人将13册手抄新闻集命名为新闻值卡集,每一集都写着序言,介绍每一册的内容,如最新写就的第十三集封面写道:全世界每天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考古、突发事、新鲜事。欢迎阅读。之所以称为新闻值卡,陈昌福解释:指的是新闻-充值卡集。
记者翻看后发现,这13本集子大部分都是手机充值卡纪念册,每一页都塞满了充值卡,并贴着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B5纸,纸上就是手抄新闻。
说起手抄新闻的想法,陈昌福说缘自偶然,有一次我看电视时,觉得某个新闻很有意思,顺手拿笔想记下来,却找不到纸,就记在卡片背后。原来,他1999年开始收集手机充值卡,在那次偶然之后,他觉得回顾这些新闻很有意思,渐渐地就经常在充值卡背后记录新闻,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卡片容不下了,就改成如今纸张抄写的方式。
坚持16年
抄了13本近150万字
陈昌福原是电子科大后勤处的木匠师傅。退休后,家里的3台电视机就是他抄写新闻的来源。从2000年到今年,大约已抄了150万字的新闻,每天平均花费4小时。像国际上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国内大新闻如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社会新闻如上海迪士尼今日开园、本地新闻如九寨沟景区游客接待量等。陈昌福说。
记者看到,陈昌福抄写的新闻,基本都写在一张B5纸上,每张纸约2500字,每本册子约40至80页,共13本册子,粗略估算约有150万字。不仅如此,陈昌福偶尔还会给手抄新闻配上自己创作的小诗,目前为止接近100首。
记者看到,不管是手抄新闻还是原创小诗,陈昌福的每一个字都很工整,我初中毕业,从小喜欢语言文字,四大名著都看了好几回。在电子科大后勤处当木匠的日子里,学生毕业时扔掉的书,我就捡些回家来看,大约有100多本。
家人不支持
他却没舍弃这个爱好
尽管手抄新闻这个坚持了16年的兴趣,令陈老乐此不疲,但家人并不支持,老伴、儿子都不太同意。他们说很多事在报纸上找一找就是,何必抄写呢?
虽然每一集都写着欢迎阅读,但陈昌福透露,由于没有得到家人的好评,他没拿给其他任何人看,我年纪慢慢大了,每天记录新闻就像是记录我过去的日子一样。这些东西都藏在家里,除了老伴、儿子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
陈昌福说,之所以坚持16年,是因为他认为手抄新闻的方式,是回顾往昔,记录时间流逝的好方法。他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已经坚持了16年,心里还是舍不得。
无论是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还是自家孩子自家帮,我不来帮谁来帮说的都是上一辈人在进入暮年后,竭尽心力帮子女带孩子的事实。现如今,随便走进一个居民小区或兴趣班,几乎随处可见。为了帮子女减轻负担 ...
有的人爱抄诗词,有的人爱抄歌词,竟然有的人爱抄新闻!据悉:家住成都仁和东街的陈昌福老人就有这么个爱好,老人每天坚持抄写4小时新闻,至今已累计达到150万个字,不得不令人佩服。老人从16年前开始,坚持每天抄4个 ...
16年来,陈昌福一直坚持做同一件事:手抄新闻。他每天花费约4小时,在一张纸片上记录当天发生的新闻。现在,这些抄写新闻的纸片被粘在收集册上,已有13册,字数估计达150万字。陈昌福退休前是电子科大后勤处的木工师 ...
武隆浩口乡,省道武(隆)务(川)路穿过场镇,是当地重要的出省通道。两个月前,武务路塌方,长达70米的路面消失。但最近,依旧有车辆绕到这条断头路上,专程来感谢饶叔64岁的老党员饶国华。司机们说,如果不是饶叔守着 ...
导语:昨日上午,宝安区民政局副局长张明明率队做客本报市民热线,为市民解答与养老服务和慈展会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宝安区65岁以上老人不分户籍,均可享受补贴。目前,宝安区有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11.2万,其中户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