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肖战事件:水土不服的“饭圈思维”

作者: 来源:微博头条 2020-03-03 19:25:08

和其他党同伐异的圈子不同,“饭圈”能够为明星及其背后的资本创造出真金白银的巨大价值,因此便会有巨额的金钱和人力被投入其中,帮助“带节奏”,强化这种思维方式。加之进入饭圈的大多数是十几岁还在学生阶段,思维能力、...

和其他党同伐异的圈子不同,“饭圈”能够为明星及其背后的资本创造出真金白银的巨大价值,因此便会有巨额的金钱和人力被投入其中,帮助“带节奏”,强化这种思维方式。加之进入饭圈的大多数是十几岁还在学生阶段,思维能力、社会经验都不够成熟的年轻人,更容易沉沦于这样的氛围,成为“工具人”——你所关注的人,每天刷的微博朋友圈都充斥着偶像的美图和海量的“彩虹屁”,很多青春期的少女很容易就相信自家的偶像是“前途无量的大明星”,甘愿为其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

这种极端的价值判断看似很荒诞,却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非常可悲的现实——在网络诞生之初,人们曾经充满期待,认为网络技术的特点必将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理性、包容、智慧、多元化的世界。因为理论上说,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知识的门槛会无限降低,而且没有了空间的阻隔,会非常方便人们低成本地获取来自各方的信息,便捷地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这会使人们更加有判断力、不容易被单一的声音所迷惑。





说到这里,就很明朗了。这种韩式“饭圈经济”早就脱离了“文化消费”,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传销的商业诈骗。我们理解中的粉丝经济原本应该是艺人生产出一种产品,大众花钱来消费,“偶像”必须是比较成功的艺人,就好比是优质的产品所打上的“品牌”,品牌积累了优质产品的信誉,人们冲着品牌去消费。




之前偶像鹿晗宣布恋爱,造成大面积的“脱粉”,其影响力也一落千丈。很多路人觉得很奇怪,“人家小伙子二十多岁谈个恋不是很正常吗”?但是饭圈的人却认为他这是“没有职业道德”“偶像失格”,我还曾经看过一个前鹿晗粉丝对他的“血泪控诉”:“我们辛辛苦苦集资买了送给你的衣服,你却在情人节穿着它和别的女人合影”!

这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饭圈思维”其实是舶来品,和70、80后心中的“追星族”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准确地说,这是来自于日韩娱乐产业,尤其是韩国娱乐圈的粉丝经济舶来品。而这种“韩式饭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歌迷会”“影迷会”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偶像取悦粉丝,粉丝供养偶像”。

稍早前,就曾经发生过中国某偶像歌手因为粉丝通过砸钱刷榜美国音乐榜单,让他荣登榜首,造成了美国乐坛长达一天的懵圈状态——“这个人是谁”?在我看来,这种“刷榜”毫无意义,你用一种非常规的方法达到了某种“成就”,但是这并不说明什么啊,美国乐坛不会因为你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人突然登榜而认可你的成就。但是,对于当今的饭圈女孩来说,她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说追星是一种投入金钱,收获满足的精神消费,那么她们自己觉得已经得到了回报。

但是到了韩式“饭圈”这里,资本先是抛出一个光鲜的“品牌”,有着好皮囊,但是没有实际的产品,也许有,但就像大多数传销给你提供的“产品”一样,都是劣质的“三无”,外人根本不会买,资本也不指望你真的把产品卖出去,他们想要的只是用这个噱头拉来越来越多的下线,然后把这群人聚集在一起,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集中“洗脑”,让他们认为“我家哥哥是最棒的”“我家哥哥前途无量”,让她们不断地砸钱进来买这些劣质产品,顺便自费向别人推销,宣传,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投入是有回报的,回报就是终有一天他会成为大明星,而这其中有自己的功劳,自己是他的家人,是我们把他“捧”上去的,这种成为“云金主”“云老婆”的快乐就是他们不断砸钱的动力。

再加上“饭圈”的一大利器,制造悲情——粉丝中的头目会定期不定期地挖出一些情报,告诉粉丝们有坏人在有计划有组织地“黑”我们家的偶像,“哥哥只有我们了”,号召粉丝们运用一切手段去“撕”这些坏人,在战斗中加强内部的团结,巩固粉丝的“信仰”。这一招被饭圈内戏称为“团建”。



粉丝的这种“外出征战”得到了粉丝头目和偶像经济公司的默许和纵容,因为这种一分钱不花却能创造流量和曝光率的行为他们乐得开心。但是,这些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力量来“战斗”?而且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如很多校园霸凌在成年人看来手段和理由都匪夷所思,他们对于“权力”的获得和“权力”的克制是不能正确把握的,他们享受运用权力去打败别人的快感,但是却没能被正确引导去判断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和自己“制裁”他人的正当性。



而且,不可否认,我们有时候必须佩服这些饭圈女孩的组织力和行动力,他们为了宣传自己的偶像学知识、学外语、学手绘、学PS、学视频剪辑,在没有成年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分工明确、效率很高。比如在这次疫情中,你会发现很多粉丝会的物资筹措和发放效率要远远高于某些红十字会,她们也非常乐于通过参与积极的社会事务来获得大众的认可。

肖战事件之所以会在互联网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恐怕和同人小说本身关系并不大,而来自于广泛的互联网参与者对这种负面“饭圈文化”可能导致的对公共文化领域、对社会的危险感到了后怕和恐惧,从而团结起来,希望用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遏制住这种风气。肖战本人不幸成为了这个靶子。因此,从理性和长远的角度,针对性地“黑”一个明星并无益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摒弃掉饭圈文化的糟粕,构建正向的娱乐圈文化,让明星这个“品牌”真正成为好作品的招牌,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招财”的看板。




刊载这篇文章所的平台是境外某颇具影响力的“同人文”创作平台,粉丝为了“消除对肖战的不良影响”,遂向网络主管部门举报了这篇文章和这个境外网站。两天之后,众人发现,这个网站真的登不上了,愤怒的大众于是把矛头直指“举报者”——肖战的粉丝,并且迁怒于肖战本人,抱团向所有肖战代言的品牌施压。



肖战的成名作《陈情令》改编自“耽美文学”《魔道祖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肖战的成名作《陈情令》改编自“耽美文学”《魔道祖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同人文”属于一种网络文学“亚文化”——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弥补遗憾,比如说为一本小说创造自己喜欢的结局,或者满足自己的“脑洞“,比如说把两个在原作或者真实世界中不相关的人凑成一对儿,亦或者借用已有作品或者人物的设定创作全新的故事,比如说我们熟知的《金瓶梅》其实算是《水浒传》的一个同人作品,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与所有各种版本的“续书”都可以算得上是《红楼梦》的同人作品——事件中所涉及的那个网站的宗旨也是为人们的这种亚文化创作提供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平台。

讲到这里,我们也不是要把饭圈一棒子打死,那种认为饭圈和粉丝“十恶不赦”,是社会“毒瘤”的判断也是不客观的。我们反对的是这种极端、傲慢、非理性的“饭圈思维”,而不是饭圈本身。其实偶尔去围观一下饭圈,毕竟,适量的“彩虹屁”可以让精神愉悦放松,在需要逃避现实放松一下的时候无异于心灵“马杀鸡”,只是不要把它当药磕。



最近,当红流量小生肖战突然遭遇“恶名出圈”,在他本人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的情况下,就引来了互联网上混各个“圈子”的人群起而攻之,一时间确实让吃瓜路人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竟然是他的衣食父母——粉丝给他惹来的祸。


简单总结这件事的始末:某天,肖战的粉丝发现了一篇涉及肖战的“同人文”(里面的主要人物名字是肖战的谐音和另外一位男明星的真名,但是角色身份和情节与现实毫无关联),并认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情节和人物身份是对肖战的恶意侮辱。

在“饭圈思维”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自己的偶像哪哪儿都好,怎么会有人不喜欢他?那些说他坏话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黑子’,而自己的偶像那么善良,那么势单力薄,只有靠我们这些粉丝团结起来战斗才能够保护他”。

于是一系列金灿灿的“业绩”又被明星的经济公司拿来当做诱饵,去拉更多的粉丝进来制造更大的“流量”,忽悠来更多的资源,如此循环往复就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传销加庞氏骗局。也让路人看着非常诡异——放眼整个娱乐圈,为啥净看见钱和流量,就是看不到作品呢?那么,这样的骗局啥时候能破灭呢,大概就是类似鹿晗主演上海堡垒让投资商亏得血本无归的时候吧。但是这无伤大雅,大才子几十年才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鲜肉可到处都是,一个鹿晗倒下去,很多个“肖战”不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吗?

不仅是恋爱,很多偶像的一言一行,很多细节,都必须满足粉丝对他们的要求,与其说他们在做一个艺人,不如说他们在扮演粉丝们的“男友”或者“情人”的角色,这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多路人感叹这些明星没有成名的歌曲,演技一塌糊涂是不务正业,但是在粉丝的眼中,他们只要在社交网络上坚持和她们道早安,道晚安,说调情的话,发漂亮的照片,发他们吃喝玩乐的日常,就是在认真“营业”了。

即便如此,“亚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这其中所涉及的道德评判,甚至是这个网站本身都不是大众最关心的。真正让人们后怕和警惕的是这次事件中折射出来的一种“唯我独尊”、“无所不用其极”的“饭圈思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源】

但是这次粉丝们的操作,却是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而把小众亚文化提溜出来,置于大众舆论的领域来批判,并且用国内的网络审查标准来要求境外的网站,在一个“不可明说”的灰色地带利用政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翟天临事件这种“吹牛翻车”,肖战事件透露出一种浓浓的荒诞气息:这个境外的同人文平台,在国内原本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东西,没有多少人知道,包括那篇被粉丝指责为“给偶像造成不良影响”的文章,在这个网站上更是寂寂无名。经过这番“举报”风波一闹腾,不仅网站在国内名声大噪,连那篇同人小说也是“洛阳纸贵”被捧成了“名作”,人们争相传阅,好奇是什么样的故事引发了如此狂怒。所以,这种为了“消除恶劣影响”的举报行为,实际上给偶像本人造成了N倍的“恶劣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饭圈大了,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有的年轻人在追星中吸取正能量,锻炼了各方面的技能,初步接触了社会,最终从饭圈“毕业”后依然会感谢这段青春的美好经历。但是也会有一些判断力弱的,在风气的助长之下变成了那种偏执、顽固、傲慢,“我即世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崇尚用污言秽语的网络暴力和不择手段地仗势欺人来达到目的的“危险分子”。

然而,现实却是朝着这种理想的反面一路狂奔——人们在互联网上形成越来越封闭的舆论圈,党同伐异、排斥异己,而圈子里的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声音,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观点就是主流,因为“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这么说的”。“饭圈”往往就是这样的典型,但也绝不是唯一的典型。

讽刺的是,这样一种“饮鸩止渴”的饭圈文化还是被我国资本当做先进经验引进的。个人认为,韩国之所以可以把饭圈文化搞得这么极端,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基础的。因此,这种模式移植到中国必然会水土不服,中国和日韩最大的一个差异在于日韩社会的等级很鲜明,不同等级之间的壁垒界限很清晰,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会“越界”。

在日常的饭圈战争中,经常会出现让路人瞠目结舌的网络暴力、污言秽语和人肉搜索。在这次肖战事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开始,肖战粉丝为了打击自己看不惯的“同人”,从而“解决掉”自己不喜欢的网站;但是随后,当他们在内网遭到了排山倒海的舆论攻击之后,他们又跑去了外网,通过在国外社交网络上通过把“我爱你肖战”刷到热搜榜第一的方式,哭诉肖战遭受到了“迫害”——至始至终,他们都像是无头的苍蝇,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对于社交网站的外国用户来说,突如其来热搜榜第一变成“WeLoveYouXiaoZhan”只会是一脸懵圈,但是粉丝们却会为自己家偶像达成的“成就”而欢呼雀跃。


当然,这样的创作中会有很多离经叛道的内容,其中甚至有很多主流无法接受的东西,因此,“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圈子的封闭性,所谓的“圈地自萌”,给自己划好界限,确保只是小圈子的爱好者才可以交流,设立明显的标识把大众排除在外。




其实,肖战得以大红大紫的“成名作”《陈情令》原作就是属于“亚文化”范畴(原作《魔道祖师》是一部描写男男相恋的“耽美”网络文学),只不过被资本看中删去了相关内容搬上银幕,剧情能够大火很大意义上也得益于这样的“擦边球”。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下,粉丝对于偶像的爱也变成了需要用金钱来堆砌:偶像代言的一切东西都必须抢空,偶像穿的衣服要买同款,偶像参演的电影要刷很多遍,偶像上封面的杂志也必须买买买,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是合格粉丝。于是,在饭圈形成了一种相互攀比谁给偶像花钱多的风气,谁花钱花得多,谁在圈子里腰杆子就硬,那些没钱的则是没日没夜地刷微博为偶像增加“流量”,谁要是不肯做“轮博女工”有舍不得花钱,就会被冠以“白嫖”的名义在饭圈抬不起头。各家饭圈也都以自诩“XX家的女人都是富婆”为荣。

今天的“饭圈女孩”和传统意义上的“追星族”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今天的“饭圈女孩”和传统意义上的“追星族”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大众会如此愤怒?有人这样形容:“网上冲浪就像是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挑自己喜欢你的买就行了,而有些人却因为货架上有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就要求超市必须下架,不然就要放火烧了超市”,那些喜欢吃的人自然会因为你“烧了自家的粮食”而奋起反抗。

但是中国不一样,大家信奉的是“宁有种乎”,是“人人平等”,这就导致在日韩的娱乐圈语境中,偶像虽然洗脑,但是没有人会把他们和真正的演员、艺术家混淆,大家各吃各的饭,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到了中国,红了一年不到的偶像,他的粉丝就容易膨胀到觉得自己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觉得自家偶像已经是家喻户晓可以和资深艺人、艺术家平起平坐,谁也不能“看不起”他,谁要是对他不敬我们就去“撕”他。光去年就发生过潘长江因为说自己不认识蔡徐坤而被粉丝攻击,以及周杰伦和蔡徐坤粉丝之间的打榜大战——这些在饭圈文化的原产地日韩是难以想象的。这次肖战的事件,最初的起因恐怕也和这群“粉丝宪兵”们全网巡逻,以为自己拥有对那些“对偶像不敬”的人有执法权有关。





相比于翟天临的“翻车”,“肖战事件”多了一些荒诞和苦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相比于翟天临的“翻车”,“肖战事件”多了一些荒诞和苦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么,这些粉丝砸钱换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流量”,具体来说就是证明偶像有“知名度”和“号召力”的虚假数据。然后偶像背后的资本再拿着这些粉丝造出来的假数据去忽悠投资商,因为“名气”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比“大数据”更具有说服力,不明真相的真·金主爸爸们于是就请来他们代言一线品牌、参演大投资电影、站台高规格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