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斯海默病有治了吗?
作者: 来源:微博头条 2019-10-26 03:24:34
近日,网络和传统媒体上争相报道、讨论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说是阿尔兹海默病即将有新药上市。甚至有媒体用了“历史性突破”这样的形容,称“世界首款阿尔兹海默药将上市”。果真如此吗?阿尔兹海默病早些年被称为老年性痴呆...
近日,网络和传统媒体上争相报道、讨论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说是阿尔兹海默病即将有新药上市。甚至有媒体用了“历史性突破”这样的形容,称“世界首款阿尔兹海默药将上市”。果真如此吗?阿尔兹海默病早些年被称为老年性痴呆,这是一种进展性的大脑功能缓慢丧失,认知功能严重下降,最终导致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疾病。最初的症状往往是记忆力衰退。多发于老人,通常自60岁以后开始出现,但也有中年后就开始出现症状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阿尔兹海默病名字来自于阿尔兹海默医生,他是第一个记录且认识到这种临床综合症的医生。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估计有大约有5千万人患有痴呆症,每年有近1千万新患者,而其中阿尔兹海默病是主要的一种,占了大约60-70%[1]。虽然阿尔兹海默病发病人数这么多,发病原理却还是不清楚。几十年来,各国的研究人员从各个角度试图解析阿尔兹海默病,提出了种种假说。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假说是类淀粉胜肽假说,这种假说简单来讲,认为阿尔兹海默病是脑内一种有害的淀粉斑块积聚造成的——大脑内神经积聚多量的纤维状类淀粉蛋白斑块,最终导致大脑的功能丧失。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假说,比如Tau蛋白假说,甚至有肠道菌群失调假说。之所以说是假说,是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有大家都能接受的强力证据,能得到普遍的认可。所以研究还在进行。这么多种假说,目的只有一个:弄清楚发病原理。查清楚原理,才能针对性开发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方法。这些年来,许许多多的药物公司前仆后继,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2016年的时候,药物巨头Eli Lilly基于类淀粉胜肽假说,做了针对阿尔兹海默的新药solanezumab的临床试验,参与患者多达2100人,可惜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的作用并不优于安慰剂,宣告失败。2013年辉瑞进行了另一种药物bapineuzumab的临床试验,也是基于类淀粉胜肽假说,做到了三期临床,结果也显示不优于安慰剂,宣告失败。默克公司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晚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研发的药物verubecestat 也在2017年早期宣告终止,因为预计试验结果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年二月又宣告针对早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也提前终止。另一个药物巨头强生公司开发的BACE抑制剂atabecestat目标定的比较小,只期望能部分缓解症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可惜也在2018年5月因为参试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而终止试验。这么多家巨型药物公司都前后宣告失败。说明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因为机理不明确,没有确切的指导方向,开发起来非常不容易。所以目前为止,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手段非常乏善可陈,不能说完全束手无策吧,但起码是非常的贫乏。临床上得到FDA批准的治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大概只有5种。其中三种被划归为胆碱酯酶抑制剂,算是治标不治本的药物,旨在延缓脑功能的减退。第四种药物memantine的作用机理是管理脑内另一种化学因子,帮助保留或者说支持记忆能力。最后一种治疗方案是综合这两类药物,联合用药。很可惜,这些药物都治标不治本,作用也很弱,效果欠佳。这一次新闻中提到药物,指的是美国的药物公司Biogen与日本卫材公司共同开发的药物aducanumab。这个药物跟前面提到的几种很相似,也是通过抑制类淀粉胜肽起作用。今年3月,原本做到一半的临床三期试验提前终止。终止的原因不是效果太好而不需要接下去做了,而是获得的前期数据分析提示,试验做完了也达不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既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继续做下去了。所以三月份试验提前终止。但本周又似乎峰回路转。Biogen跟日本卫材公司联合发布声明称,再次综合分析最终试验所获得的更多数据,得出的结论推翻了之前的判断,发现该药的临床效果超过预期,明显的减缓了参试者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下降。数据具体是怎么分析的呢?临床试验一共有3285个参试者,进行的是多中心、随机分组、有对照安慰剂组参与的严格的科学的临床试验。试验要进行18个月,参与者接受两剂治疗。试验一边进行一边分析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最早收集到的少量数据(1748人)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非常不乐观,所以提前终止了试验。但等到收集完所有的数据后,该公司发布声明说,再次分析发现所有完成试验的2066人的数据分析显示,最终结果推翻之前的预期分析,接受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超过预期,后果很乐观,包括:治疗后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减缓;治疗后78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测试评估比起安慰剂组得到明显改善;另一组试验对象——接受高剂量的aducanumab的患者--在进行的大脑功能测试中也显示好于安慰剂组;大脑扫描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的脑神经的beta淀粉酶斑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副作用都很轻微,基本都是一些水肿、头疼这样的一过性的症状。基于这些分析结果,两个公司认为试验的数据有望获得FDA的审批,所以在本周宣告开始着手准备向FDA报批的材料,计划将在2020年早期向FDA正式提交申请。这个后期的分析结果不像以前的多个试验一样那样让人失望,相反显示了比较乐观的阳性效果。基于市场上几乎无药可治的现状,FDA批准该药的临床使用也是有可能的。但这远不是中文世界的新闻中那样“石破天惊”的突破性进展。第一,每年报批FDA批准的各项药物多达几十个,报批不等于就会获得批准。据统计,完成了3期试验的药物有58%最终会向FDA申请批准上市。第一次申请就得到获批的只有61%。第二,即便获得了FDA的批准,也远谈不上阿尔兹海默病就有药可治了, 更不是一劳永逸了。从该药的试验披露的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早期分析显示无效,而后期分析虽然推翻了早期结论,但实际的临床效果也只是部分减缓了脑功能衰退的速度,比起安慰剂组大约减缓了10-20%左右。谈不是效果惊人,更远远谈不上根治。参考文献: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men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