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的“嗨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睡前聊一会儿
作者: 来源:微博头条 2019-10-14 07:30:06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饭圈文化,就是这一论断最具代表性的证明。此前,我们曾经通过解读饭圈热词,探究亚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饭圈文化,就是这一论断最具代表性的证明。此前,我们曾经通过解读饭圈热词,探究亚文化对社交方式的影响,也在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感受饭圈对“阿中哥哥”的呵护和情感表达。今晚,我们换个角度,聊一聊饭圈背后的行为逻辑。
应当看到,饭圈在中国的兴起,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从明星角度来看,超高人气见证受欢迎程度,更意味着丰厚的商业价值。一些流量明星和经纪公司不遗余力打造“粉丝帝国”、通过宠粉来固粉,目的就是维系这一利益链条。而从粉丝角度来看,饭圈深信:爱豆的成功和荣耀基本上来自于粉丝,在参与中重塑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也带给自己满足感。正是这种互动模式,催生了饭圈极大的行动力。从打榜、抡博、控评、集资的常规任务,到反黑粉、维权等必备技能,从“夕阳红”打榜团前仆后继送周杰伦上榜首,到形成前线粉接机、站姐拍图出图、屏幕粉负责吹彩虹屁等等分工,饭圈的行动力可见一斑。
分析饭圈行为的动力机制,有学者将其来源归结为“嗨动力”。粉丝在与偶像的互动中,追求的不是什么物质利益和个人得失,而是单纯觉得这件事情有意思,获得的是精神满足。这种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饭圈文化与这个时代更为深层次的关系。相比较以往,人们在摆脱贫穷、追求富裕的动力下进入职场、努力工作,今天的90后、00后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足年代,告别了生存压力,有了更多条件去追求想要的生活,更多的勇气去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目标。由喜欢而形成的自发行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走向富裕、开放、多元的生动注脚。
物质条件的满足为年轻人嗨起来提供了可能。不过,这种观点有过于乐观的嫌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进程;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人以群分的新途径。饭圈的形成,让年轻人得以在兴趣爱好的牵引下走到一起,在重新界定“我们”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在集体的名义下增强了行动勇气。而这些也许恰恰是现实生活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更能理解,为什么饭圈有着非常严格的边界划分,任何异于群体的言论都将面临“踢你出群,开除粉籍”,为什么饭圈的集体行动力中往往暗藏着非理性的因素,给网络空间制造了张力。任何标签化、简单化评价一个群体好坏的做法,都需要谨慎。近年来,圈里圈外,流量涌动,饭圈推动小众文化的兴起,丰富了多元文化,制造一次又一次的破壁流行,催生了粉丝经济的新业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不得不重视。比方说,唯流量论的行业顽疾、对明星个人隐私的侵害,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碰撞,这些或多或少有着饭圈文化的因素。由此来看,面对饭圈,需要宽容理解,也需合理引导。年轻人追求嗨无可厚非,也要把握好分寸,划定好边界。这正是:一入饭圈深似海,从此认同是纽带。劝君追星有分寸,嗨完更要有大爱。(文| 桂从路)《与时代谈谈心——睡前聊一会》两年前,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年轻人,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开了个小栏目——“睡前聊一会儿”。聚焦文化现象、社会心态,以大时代为底色,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这个栏目很快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了近300万人的睡前必看的读物。化身“党报评论君”观世相,这一栏目提供了一个触摸时代、感知社会的窗口,成为主流媒体评论放下身段、延展新可能的有益尝试。以坦诚与真挚的姿态观察世界并不容易,以文字推动更多人理解、包容社会的多元则更难,但是这本书做到了。— 京东已售,扫码即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