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从北京到昆明,为何金岳霖一路追随着林徽因梁思成? || 重走西南联大

作者: 来源:微博头条 2019-09-30 06:48:13

​​全文见我的公主号:侯虹斌客厅(ID:houhongbin01) 在云南昆明东北郊龙泉镇界内,有一个城中村,里面有一座院子,环境清净;大殿前庭院里四株桂花树,金秋时节清香四溢;天井里也是花木扶疏,分外宜人。 这里曾经居住著名的建筑学...

​​全文见我的公主号:侯虹斌客厅(ID:houhongbin01)


在云南昆明东北郊龙泉镇界内,有一个城中村,里面有一座院子,环境清净;大殿前庭院里四株桂花树,金秋时节清香四溢;天井里也是花木扶疏,分外宜人。


这里曾经居住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而且,旁边住过著名学者金岳霖。


而他们从北京来到昆明,在这里研究、教学、调研、生活,又与西南联合大学关系密切。



1/3


前段时间,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总布胡同3号的故居已被拆除了。他们在这里住了很多个年头,“太太的客厅”也是在这里进行的。这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文化人的惋惜。这么一来,昆明的这个梁林旧居,就是他们惟一的旧居了。


现在,村子里的村民对这段历史特别珍视,都是自发守护。邻居老奶奶已经精心守护这栋建筑大半辈子,如数家珍般的向每一个来访者回忆着屋子主人的点滴往事;西南联大研究专家龙美光也乐于详细地介绍梁思成、林徽因如何来到龙头村居住、中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他们又是怎么与当地人融合等趣事;二人往日生活的样子历历在目。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很多人依然在关心梁林之间的爱情故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离开北平,南下长沙,又于1938年1月乘车到达昆明。稍作安定,梁思成便在筹划恢复“营造学社”的活动,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考察。林徽因也没闲着,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他们还亲自建了这栋二人一生中唯一自用住房。屋内最显著的是客厅里设计了壁炉,三间住房全部安装木地板,这都是附近居民中绝对没有的东西。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在西南联大“教授之家”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在西南联大“教授之家”


但是要搭建起一所住房并不容易,梁思成和林徽因耗尽了所有的积蓄,而且“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根钉子而奋斗”,还得亲自帮忙运料,做木工和泥瓦匠……林徽因就生活得更辛苦了,她一边生病,一边打理着营造学社的日常工作,还要照顾子女。据说,她还经常在晚上写诗,可以想见她点上一炷清香,穿一袭白色的睡袍的身影。


不久以后,金岳霖也来到了村里,紧靠着梁林的住房,盖了一间耳房居住,不仅面积小,而且低矮简陋,三人比邻而居。


金岳霖与林徽因、梁思成之间的关系,也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徐志摩在1931年底去世之后,1932年,哲学家金岳霖闯进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生活。关于金岳霖的闯入,梁思成若干年后是这样描述的:


“可能是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方在天平上衡量……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
(据林洙:《梁思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263-264。)


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此后十余年,从北京到昆明,从昆明回北京,金岳霖长期坚持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住在一起。连梁思成也乐意于与这位太太的追求者成为好朋友,他们的客厅金岳霖随进随出。这也是一段非同凡俗的经历。


不过,金岳霖也并非为林徽因终身不娶,他曾长期与一位名叫Taylor(中文名秦丽莲)的美国女友保持同居关系;另据何炳棣讲,二人还育有一女。


金岳霖、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金岳霖、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


当然,这段林洙的话也不能尽信,因为林洙是梁思成的续弦妻子,说过不少林徽因的刻薄话,这种闺房中的话别人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也成了后人对林徽因误解的窗口。一个细节是,梁家里有个林徽因画像,结婚不久,林洙就要取下来,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打了一巴掌,这件事享誉清北。


梁去世之后,林洙把宋代《营造法式》其中一卷拍卖了两百万,这是梁启超送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东西呀。


梁林才是兴当趣对的神仙眷侣。


后来,营造学社搬到了四川,梁、林所建的房屋由金岳霖居住。这地方,后来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花园。如今还能看到这所房子的旧貌。60年过去了,虽地板已有破损,但样子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林徽因在陕西耀县药王庙测绘林徽因在陕西耀县药王庙测绘


2/3


探求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的旧居,是追怀前人的一种方式。但要知道,他们来这里,并非是因为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在战乱期间,追随西南联合大学,来到这些从事教育和科学考察。


了解他们在云南的故事,也是了解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这一段历史的方式。比如说,当时肺病复发的林徽因在病榻上,仍然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最近,腾讯影业和云南围绕“西南联大”大个IP,推出了一条“我们的西南联大”主题游学线路。这个路线当中,既有参观梁、林、金旧居,也有翠湖周边寻访联大遗迹、陆军讲武堂、闻一多殉难处、云南大学等;既有参观闻一多、朱自清旧居,也有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既有参观南湖、听风楼、百年滇越铁路,还有完整了解联大故事感受艰难岁月中的文脉不绝……你还可以看到庭院情景剧《联大往事》《我的闻先生》等。


不可否认,西南联大,是一个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的名字。很多专家都说过,西南联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虽然,它只存在了8年。而今,它在哪里呢?


情景剧《我的闻先生》情景剧《我的闻先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设立5个院26个系。几所最顶尖的高校老师,都齐聚在这里了。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钱穆、钱钟书、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梅贻琦……每一个名字,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在西南联大,他们连成了一道灿烂的银河。



而从西南联大出来的学生,不少也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精英与中流砥柱。有人做过统计,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物诺贝尔奖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西南联大的教授天团,既是空前,可能也是绝后,很难想象再有哪所高校能抵达这种高度了。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3/3


重读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仍然令人百感交集。许多故事,许多细节,留了下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在《我钦敬的陈岱孙先生》一文中回忆起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日子,写道:


“陈先生讲课认真,以身作则,给同学作出榜样,同学们听课从未敢迟到。个别同学去迟了,不好意思进教室门,就站在教室窗外听讲。好在西南联大的新建校舍有门窗而无玻璃……站在靠近讲台的一端听讲,比坐在后排还听得清楚,只是没有扶手椅,记笔记不方便。”


虽然是临时学校,条件简陋,教室上面是铁皮屋顶,一到下雨,雨打屋顶,就听不清讲课了。


而到了后面经济困难时期,西南联大还把铁皮屋顶卖掉换钱,教室改为稻草屋顶,一下雨就漏得满地都汪着水,学生只能打着伞来上课。


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上图为铁皮屋顶,下图为茅草顶。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上图为铁皮屋顶,下图为茅草顶。


教授朱自清经常饿得难以入睡。1941年3月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本来诸事顺遂的,然而因为饥饿影响了效率。过去从来没有感到饿过,并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吃一点东西就行。这恐怕是吃两顿饭的原因。也是过多地使用储存的精力的缘故。”


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因生活所迫,挂牌刻制图章。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因生活所迫,挂牌刻制图章。


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宗璞,抗战时期随父亲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后来成了著名作家,她写的《东藏记》,取名“东躲西藏”之意。写出了当年在空袭之下西南联大师生清苦而又丰富的生活,里面提到,在一次空袭中,物理学教授庄卣辰被炸弹掀起的泥土埋住了,还始终紧紧抱着实验仪器。


“东躲西藏”,是西南联大师生们生活的常态之一,他们不仅环境艰难、清贫,还要躲着头顶的飞机轰炸,时刻准备着进防空洞。


但在这么艰难的过程当中,有的人,投笔从戎,为国捐躯,有的人默默地在艰难环境下保持着求真求知,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这种“丰富精神世界”、“刚毅艰卓”,是西南联大独有的气质。


遭日机轰炸后的西南联大。遭日机轰炸后的西南联大。


纵然国家在风雨飘摇中,但始终有一群人,在守护着中国的文脉。


“重走西南联大”,或许也会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湘黔滇旅行团”。那是在1938年,刚刚在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长沙就连日遭日本飞机轰炸。学校决定分三路西迁昆明,有坐车的,有坐船的,其中最艰苦的一条路,就是步行。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历时68天。闻一多当时是带队教师。


由东向西,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


“长征”路上的西南联大师生“长征”路上的西南联大师生




如今的游人,重新踏上这些年轻人们豪迈的路,没有了这份艰辛,但仍然可以想象着中国的文脉,是怎么样在最艰难的、最危险的时刻,仍然保存下来的。


也许,就在这条“湘黔滇旅行团”线上,那些背着行囊、拖着疲惫的步伐、仍然坚毅前行的少年们当中,就有日后作出了杰出成就的先生。


西南联大校训西南联大校训


......

未完,全文见我的公主号:侯虹斌客厅(ID:houhongbin01)


​​​​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