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品读常熟: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

作者: 来源:wbtt 2019-09-25 08:42:23

​​我对常熟的初印象,来自这里书香传承、万卷图籍的藏书家群。很多年前我写《清代私家藏书目录研究》,每天都和藏书家们的书目打交道,其中接...

​​我对常熟的初印象,来自这里书香传承、万卷图籍的藏书家群。很多年前我写《清代私家藏书目录研究》,每天都和藏书家们的书目打交道,其中接近半数都来自常熟。有人统计,明清两代,常熟知名的藏书家就有275位,堪称江南之首,其实也就是全国之首了。这次参加新浪读城活动,有幸更全面地去了解生动的常熟,行走之间,不由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用来形容今日常熟,最是恰当。

一 林园禅意深

常熟风景之美,正像是一杯好茶,真是只有到来之后细细品味,才能渐得其佳,以至于恋恋不舍,回味无穷,遂有“常来常熟”的情思。在我看来,常熟的各处景点,引人入胜之处不仅仅在于触目可见、精美异常的亭台楼阁、花鸟林园,更在于那种活生生的文化感,我们并不是在远观风景,实际上就是在体验一种慢慢被遗落的生活方式。所以来常熟,不宜走马观花,而应该放慢脚步,慢慢品味。

兴福禅寺山门兴福禅寺山门


兴福禅寺因为唐代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扬名天下,很多游客都愿意来看看,这真是我最喜欢的寺庙之一,格局与普通寺庙略有不同,更像是一座江南园林,有山有潭有树有桥,处处禅意,随处题写的联句款额,悉出名家,精致可爱。但这里的风景并非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池边古树下,问茶室点一杯清茶,如是一人,则可以澄怀自观,安静地享受片刻清凉,如是三五好友,则可以随性畅谈,甚至相对无言,也不觉异样。这里自有一种气场,能让人重返平静。兴福禅寺其实就是常熟城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寺旁的面馆,早上五点多有有常熟人赶来吃蕈油面,吃完面条,再点杯茶,聊天说话,开开心心到八九点,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兴福禅寺兴福禅寺


虞山尚湖名列5A景区,尚湖面积很大,但我要建议你,不要乘坐景区班车风一样逛完整个景区,而是要学那个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这个时代里,很多人走的太快,很多景区也走的很快,所以我一直把景区分为两种,一曰快景区,进去就是为了打卡,匆匆看过便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深逛的地方。二是慢景区,这里值得你慢慢体味,它有让你细细观赏的底气,如果能“相看两不厌”,在山水林园中寻觅到自己的真乐,那真可谓是旅行的大快事。

尚湖湖畔尚湖湖畔

尚湖尚湖


虞城文脉长,林园花木深。常熟的景区,大都属于慢景区,它能提供给你一见钟情的快感,也能给你“长相厮守”的韵味,风景的背后是文化的浸润,正所谓“天人合一”。

在兴福寺,口占七言律诗一首:

欲从玉溪逐乐游,且随王粲独登楼。

秋蝉鸣处寺逾寂,梵呗起时林更幽。

悲悯行歌曾救虎,寻常啸傲每忘鸥。

唐人题句襄阳笔,信是江南第一流。

二 当年书香在

“东南开道脉,今古挹文澜”,常熟是江南藏书文化的兴起之地,列入“孔门十哲”的南方夫子常邑先贤言偃(子游),是中国南方最早的藏书家和文化传播者。宋代有郑时、钱俣,元代有虞子贤、徐元震等一批史有其名的藏书家。明嘉靖后,虞山派藏书家崛起,常熟成为国内私家藏书的中心地之一,对中国藏书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邑中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毛氏汲古阁、瞿氏铁琴铜剑楼等一批著名藏书楼雄视东南。据说常熟的县志,是全国唯一专门为藏书家专门开辟“专栏”的地方志。虞山藏书,延续着江南福地的文脉,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底蕴。

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


这次读城活动虽然时间很短,但至少三个地方是当年藏书名家的旧居。一个是尚湖中的拂水山庄,曾是钱谦益、柳如是居住的地方,也是著名的绛云楼藏书所在地。二是虞山琴派纪念馆所在的赵氏故居,是赵用贤脉望馆旧址,第三个就更了不起了,就是晚清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随着时间流逝,这几处旧居都早已不再是藏书之用,绛云楼和脉望馆也不再作为藏书文化的展馆,但只要这些遗址还在,只要分散在大街小巷里那些藏书楼旧址的韵味依旧,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穿越千年的书香,给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

铁琴铜剑楼内铁琴铜剑楼内


当年书香在,书中的文化力量,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守正创新、不断向前的力量。常熟自古物产丰饶,士民殷实,如今更是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五,藏书、读书、爱书,尚文重教已经铭刻进了常熟的骨骼,成为常熟这座城市的基因,它带给常熟人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丰裕。

铁琴铜剑楼旧址铁琴铜剑楼旧址


站在铁琴铜剑楼前,感慨系之,随手写了一首曲子词:

当年花香当年院,多情书卷,曾赋仓颉篇。

随人说月满万家,凭谁问纸寿千年。

楼台依旧烟雨乱,扣门相谈,不见旧琴剑。

故纸如人久飘零,风流如今多聚散。

三 结语:常来常熟

常熟是一座理想的城市,她有江南文脉的厚重,但没有丝毫的盛气凌人,反而又有江南女子的风致和娇羞;她有盛世的美景,但没有那种孱弱纤细的柔弱,反而又有豪爽开怀的英气。在我看来,常熟的气质就像是那野蕈油面,即有山菌野蕈的出尘之气,也有家常面条的红尘之义,她是神圣的,也是世俗的,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琴印书画,诗酒花茶,雅事俱足,皆有特色,千年文脉并没有成为现代常熟人“默写并背诵全文”的负担,而是润物无声地浸润到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活得格外透彻,格外精致。

见常熟,知江南。这座千年古城,就是梦中的江南。

​​​​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