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如何看待
当下非常流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显而易见,就是想说胜利者编造了历史,当下历史不可信。首先这段名言出自于德国...
当下非常流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显而易见,就是想说胜利者编造了历史,当下历史不可信。
首先这段名言出自于德国党卫军上校约阿希姆•派普在战败后的悲叹,约阿希姆•派普曾担任过袖希姆莱的副官,后担任党卫军装甲师团长,参加了数次战斗,还参与了马儿梅迪惨案(阿登战役期间杀了750名美国俘虏和150名比利时平民)1946年4月于达豪接受审判,被判处死刑,后减刑为终身监禁,于1956年12月获释。这位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的获得者在战败后悲叹,如今成了某些特定人群用来否定历史的专用“道具。胜利者不写自己如何取得胜利的历史,难道还要由失败者去写自己如何失败的历史么?
这句能成为流行语言,恰恰是虚无历史的需要。可以回看古代,二十四史我们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前一朝代的史书都是有后一朝代的史官所编撰的”。这句话准确来说是不对的。
列举一下24史的作者和朝代:
《史记》 汉朝 司马迁
《汉书》 汉朝 班固
《后汉书》 刘宋 范晔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晋书》 唐朝 房玄龄
《宋书》 南梁 沈约
《南齐书》 南梁 萧子显
《梁书》 唐朝 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姚思廉
《魏书》 北齐 魏收
《北齐书》 唐朝 李百药
《后周书》 唐朝 令狐德芬
《隋书》 唐朝 魏征
《南史》 唐朝 李延寿
《北史》 唐朝 李延寿
《旧唐书》 后晋 刘昫
《新唐书》 宋朝 欧阳修 宋祁
《旧五代史》宋朝 薛居正
《新五代史》宋朝 欧阳修
《宋史》 元朝 脱脱
《辽史》 元朝 脱脱
《金史》 元朝 脱脱
《元史》 明朝 宋濂 王祎
《明史》 清朝 张廷玉
加红的字体几部史书(共有13部,占54%),可以看到本朝的历史并不是由取代他们王朝的史官来负责修撰的,也就是说并不都是由胜利者来负责写的,所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种论调是很牵强的。
即然古代都未必是胜利者书写历史,那今天为何流行这句话。
言辞之间其实特指的CPC。“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会篡改历史,抹黑前朝。”这个诡辩的手法叫做立场论,也就是立场决定行为。折射出了当下互联网中历史奇特现象:越是偏激的、偏离传统认知的、满足人猎奇心理的历史言论,越有人叫好;越是理性的、正面的、已盖棺定论的历史结论,越有人反对甚至不断攻击。
这句话本质上是虚无历史的表现,其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我们承认历史是会有细节的修改,但是也可以肯定在整体上历史一定是客观的,纷繁复杂的史料相互印证。同时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错误价值导向,其凭借“逆反心理”迎合了一些人的口味,使其不断传播,很容易使缺乏历史沉淀及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青年人走偏,使得青年人心生疑惑甚至使得青年人成为这种错误历史观的牺牲品。
市场经济下,在网络市场流量就是利益,在利益驱动下频繁炒作此类观点,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猎奇心理从而增流增粉。他们用所谓的缺乏考证的、根据历史细节臆想的历史故事吸人眼球,而支撑这些故事的论据,就是成王败寇论,他们告诉公众: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失败者都被彻底丑化了。一些缺乏认识浅薄、缺乏素质积累、容易被误导的群体,正如《乌合之众》所说:“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而这一群体便以一种“自以为发现历史真相”的态度成了这一观点的传播助推器。所想看到历史,是一部按照自己主张和立场的历史,用在今天就会得出“八路没抗战、只打死851个鬼子”,“内战无英雄、内战无的对错”的结论。真正的目标实际是通过历史去否定CPC历史合理性。
如果历史任由人人得出结论,那么台湾就是最鲜活的案例,对历史虚无,然后引发文化虚无,最后民族认同虚无。这都是一脉相承
不论胜利或是失败,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历史就有不同的看法,而是作为读史者站在哪个立场上或者你是否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