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感恩教师节:谈谈佛教与教育

作者: 来源:wbtt 2019-09-09 07:57:15

​​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每个人理应向老师表达敬意及祝福。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佛教中也一再强调要尊敬师长。 要成佛的人,在未...

​​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每个人理应向老师表达敬意及祝福。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佛教中也一再强调要尊敬师长。


要成佛的人,在未步上修行之路前,首先必须寻得一位足以信任、不会带错我们及自己清楚全条修行之道该如何走的人,把这个人奉为善知识。向善知识学习,恭敬地侍候善知识,这是成佛的必需。


众所周知的,佛教是一个尤其重视尊师的宗教,这一点不需要去做多深入的研究,仅从佛弟子的一句“师父”中就能看出端倪。


佛教自身具有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有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丰富的教育思想,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所谓“随缘说法,应机施教”。佛教历久不衰,不断焕发生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绵绵不绝的教育传统。


自古至今,高僧不断,龙象辈出,才得以绍隆佛种,续佛慧命。近代以来,在传统的丛林教育模式基础之上,中国佛教的有识之士又借鉴世俗教育,创新开展了学院教育模式。经过百年风雨沧桑,学院式佛教教育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佛教缘起


自1904年第一所佛教学堂迫于形势成立后,佛教界逐渐意识到僧才培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为佛教长期低迷与教内僧众沉溺于超度法事等盈利活动而忽视佛教之根本有密切关系,确实有必要兴办专门的佛教教育机构。



佛教与教育


佛教是宗教,但与一般神教不相同。他不只是要你信仰,而更要你修学,所以信佛也称为“学佛”。


佛教是着重修学的,所以克实的说,佛教是一种教育。


佛所教的是什么?要我们学些什么?最主要的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佛教的“三学”,与一般所说的德育、体育、智育──“三育”,大意相通。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称为“学人”;到了修学完成,也就是毕业了,就称为“无学”。


特别的是,佛被称为“天人师”,“导师”;而信佛学佛的,自称为“佛弟子”。弟子中,有小学的“声闻弟子”,大学的“菩萨弟子”。按在家出家,男女等来分别,就有优婆塞等“七众弟子”。


可见佛与信众的关系,是老师与弟子,而不是神教那样的主人与仆人。我想,说佛教是教育,把“佛教与教育”作为论题来讲,是不应该看作牵强附会的!


从事教育事业来说:佛教的说法,开示以及著作;或者佛教的文艺、音乐;经典的搜藏、流通、翻译,这都是教育文化的活动。但作为佛教的教育活动,是不应该局限于此的。


在经中,佛陀不断的赞叹“法施”。法是真理、德行、良善的学说,以及礼俗。换言之,法是合法(合理性)的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佛弟子修学此法,又与人为善而宣扬此法,就是法施。


法施可分为二类:一、“出世法施”,如内明的弘扬传授;二、“世间法施”,如声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间法施,就是世间的一般教育。


佛称这些为“法施”,是最有意义!因为布施是有功德的,努力于世出世法的教化,无论是个人或教团,都是有功德的。但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与人同乐,为人拔苦的同情,这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是为了果报,或者为了现生的功利。


所以从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应为自身的名闻利养着想,也不应为教团的扩张着想。为了正法,为了利益人类,而发心勇进的做去。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教育工作者的精神。



佛教与教师节


教师节是一个形式,但是它提醒我们要发扬尊师重教的风气,体现对道德的尊重。佛陀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伟大的老师,通过尊重师长,我们应反观我们自己,如何更好地成就和圆满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不仅在今天,而且要在平日里,在生活中、学习中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与环境,人人懂得常怀感恩之心去为人处世,也才更符合佛教所讲的知恩报恩精神。



怎样敬师呢?


作为一名学佛弟子,亲近善知识之时应当存有一颗恭敬心,所言所行都要如法而行。依《沙弥律仪要略集注》,特摘录以下十点:


1、侍奉师长时应当早起,进入师父的房间要先扣三下房门,如果师不应声,则表示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可离去稍候,不可强入。


2、凡师父在刷牙、洗脸、理发、睡眠、吃饭、休息、打电话、写字皆不宜作礼,在马路上亦不宜作礼,问讯即可。很多弟子为表示非常敬师父,而不分时、地的随便作礼,亦不甚雅观,有碍师父威仪!


3、奉饮食于师,应两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净,若吃过剩余物不可让师父食之,是为不净罪。


4、与师父谈话,不得面对师父,应侧立或侧坐,亦不得于高处立,或太远立,对师父谈话应清晰小声、和颜悦色,师父讲话中不得插嘴。若有过,被师父教诫时,不得还恶口,应当尊师如佛。


5、不得戏师座,不得坐卧师父之座位及床,不得用师父之衣、帽等。


6、随侍师父时,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立,因为这是对师父不敬。


7、若有人问汝师父之法号,应当尊称说上某下某,不可直称师父名字,会被人取笑你不知礼节。


8、弟子与师父同到师公或师伯处拜见时,作徒弟者,不得跟师同时礼拜长辈,应待师父先礼拜后,弟子方可依序礼拜,这是长幼有序之礼,应该知晓其礼,方显教养之风。


9、为师送达书信时,不得私自拆看,也不可给人看。如果师父问话,应该以实话相对,如果不想回答,也要以委婉的语气推辞。若到他处,遇人留宿,不能图方便住下,而要考虑师父望归的心情。


10、若要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师有语,澄心谛听,思惟深入。若问家常事,不须跪拜,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师若身心倦,教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见于颜色。


(助印加个人.微.信:18801268807 )​

​​助印《药师经》《圆觉经》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