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定能行仁。”
这段话分为两方面来看,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有德和有言是两个情况。有德的“德”在古代的用法与获得的“得”可以相通。孔子提到德,会强调“据于德”,紧紧把握住德,因为那是自己修养的心得,很可能会失去。德需要不断地累积,不断修炼,有了好的成果还要继续下去。一个人修炼有了德,即代表有了心得,对于做好人、做好事有了理解,这时说出来的话,就是实践的心得,所以“有德者必有言”。因为诚于中、形于外。但是反过来,“有言者不必有德”。这个“不必”不是 “不需要”,而是“不一定”的意思。说话说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相应的德行。难道一个人很有德行就一定能说出很好的话吗?其实,他不见得是口若悬河,讲的不见得是长篇大论,但是他说出来的话一定很中肯。譬如孔门德行科的闵子骞,当鲁国想扩建一个叫长府的仓库时,闵子骞说:“仍旧贯,如之何?”意思是照过去的规模就好了,何必把它扩建呢?扩建一个仓库就要收容更多的财物、更多的武器,对鲁国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孔子便因此给他一句评语,说这个人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中肯,击中要害。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
因为闵子骞知道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武器、不是粮食,而是在上位者有德行,所以他劝在上位者不要老想着扩建仓库,要想着自己的德行够不够。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一个例证。
至于“有言者不必有德”,因为口耳之间不过四寸,可以“道听涂说”(《论语》原文为“涂”,义同“途”)。听者觉得讲得真有道理,其实说者只是转述别人说的话而已。自己并没有实践,也没有真的心得。所以孔子对于道听途说很反感,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7 · 14)。路上听到什么就去说,这种人对道德是完全没有兴趣的。因为他缺乏修炼、缺少自己的心得。所以讲到德与言,不是口才的问题,而是实践的心得的问题。当听到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不要以言举人,也不要以人废言。坏人的话也不见得都不可信,有时候坏人可以说出很好的话。有的坏人也念书,他也会说出对的话。比如在《孟子》里,引用过阳虎的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我们今天还在用。阳虎就是阳货,他在鲁国是一个有名望、有权力的人,是季氏家的总管,做过很多坏事。他说,如果拼命想发财,就不会做好事,做好事就把钱花掉了,称为“为富不仁”;同样,拼命做好事不会发财,称为“为仁不富”。
第二段谈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个人行仁,就应做到“当仁,不让于师”,碰到该做的事,对老师也不要客 气;再加上“见义勇为”,遇到该做的事就要勇敢去做。为什 么“仁者必有勇”呢?老子曾说他有三种法宝:第一是慈,慈爱;第二是俭,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要让,要在后面,不要抢先。这出于《老子》第六十七章。老子接着说,“慈故能勇”,一个真正有慈爱之心的人,才能够勇敢,俗语说“女子 虽弱,为母则强”。母亲表现的勇敢经常会让人吓一跳,父亲都比不上。因为母爱几乎算是一种天性,母亲对孩子往往是可以舍命相救的。这就是“慈故能勇”,与“仁者必有勇”一样的意思。一个人有爱心、有仁德之心,遇到该做的事便比谁都勇敢,绝对不落于人后。这是儒家的思想,和道家在这方面正好一致。真正有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没有行为表现呢?
反过来说,“勇者不必有仁”。一个人非常勇敢,不一定有慈爱之心。《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冲入敌阵,所向无敌。他的叔叔被围困了,他就一个人杀进去把叔叔救出来,有点儿像金庸小说里面的萧峰,千军万马之中他一个人把统帅抓出来。后来别人就把他的像当作门神一样,专门来挡煞。这个人确实勇敢,他有仁吗?不见得。仁者的勇敢不以杀人或者伤害别人为目的,最后还是要实现“爱人”的理想。
所以,有德者必有言,我如果要劝别人行善,一定要自己行善之后有了心得再劝,这样才有效果。如果老师在学校里面教书,对学生说要好好孝顺长辈,自己却没做到,说出来的话就理不直、气不壮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仁者必有勇。做任何事都要问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好勇斗狠,为了表现勇敢,那便不好。真正的勇敢,是遇到该做的事就不落人后,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