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场有价值的技术分享</title>
在食堂吃完饭回来,想起好久没写文章分享给大家了,最近半年真是太忙了(借口)。上上周末参加了2019LiveVideoStackCon技术大会的讲师培训活动...
在食堂吃完饭回来,想起好久没写文章分享给大家了,最近半年真是太忙了(借口)。上上周末参加了2019LiveVideoStackCon技术大会的讲师培训活动,给大会讲师朋友们又一次分享了《如何做一场有价值的技术分享》,干脆把分享稿整理出来也分享给大家,也算是对我之前理解的一次更新,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大家好,很高兴再次来到LiveVideoStackCon技术大会讲师培训活动,和在座的优秀的讲师朋友们一起交流学习。
按惯例我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qf,当前在新浪微博研发中心任职研发总监,负责微博的视频及通讯平台的研发。前些年技术上专注于高可用架构方向,最近两年更关注视频技术领域。
我是坚定的技术社区和技术分享的支持者,担任过一些前沿技术大会的出品人和讲师,我是贡献者,同时我觉得我也是受益者。
所以,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如何做一场有价值的技术分享》,分享下我在技术分享方面的思考和做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下面看一下我今天的分享大纲,比较简单,Why-How-What。
今天的分享里,我会首先简单和大家探讨下“Why”,为什么我们要做有价值的技术分享;
然后,重点和大家分享下“How”,我一般都是怎么做技术分享的,介绍下我的思路和方法。这是今天分享的重点。
最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我认为的有价值的技术分享是什么样子,也就是What。
Why,为什么要做技术分享?因为它有价值,对谁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我来谈谈我的理解。
算起来我是一个互联网老兵了,05年毕业,06年来北京,当时学习技术知识基本靠书,比如06年在北京开始找工作时,面试失利后我都是直接跑去西单图书大厦查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一些问题类经验类的知识只能靠一些技术大咖的博客,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江南白衣的Blog”。因为那时候的技术社区不成熟,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相比现在要慢的多。而现在以InfoQ、51CTO、高可用GIAC,以及更多垂直类优秀技术社区比如LiveVideoStackCon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技术社区崛起,通过技术大会或技术文章以及技术直播等丰富的技术分享形式,让技术经验真正的交流和流动起来,促进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然后,之于公司呢,公司花钱雇你这个技术专家是解决公司技术难点的,你却花时间精力出来为技术社区分享经验,启发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并且还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挖角,看起来好像公司是亏了。其实不乏很多公司或者团队的负责人是这么想的。但实际上,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如果整个行业都在交流分享,相互促进,单个闭关的公司就会慢慢的落后,人才最终也是留不住的。相反,那些愿意出来分享交流的公司,会展现出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提高公司的技术影响力,甚至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
那么对于个人来讲呢,我想在座的都会深有感触,每次技术分享受益最大的通常是讲师自己,以这种分享的形式,让我们对原有内容和经验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再加上和行业同行的交流,对所分享的场景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对自己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好的技术分享,会让公司让同事进一步看到你的价值和能力,增强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How,如何做有价值的技术分享呢,一般都会经历3个过程,
首先是选题,明确要分享什么知识或经验
其次是组织内容,怎么把这些知识内容组织起来,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然后是演讲准备,如何表达的更充分更自然,不紧张的去做分享。
大家可能注意到,还有第四点是分享后的总结复盘,我把颜色标灰了。虽然这个环节对你当前的分享没啥作用,但对你演讲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提升会非常有帮助,能够帮助你下次有更好的分享表现。
首先说内容选题,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要注意三点:
首先明确场景,明确受众。根据受众群体的期望,讲他们关心的内容和经验。
其次是经历经验,分享的内容一定是你有亲身经历,并总结复盘形成系统方法论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才能给他人以启发,大家才感兴趣
最后是量化结果,和大家分享了你的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具体技术场景的经验,最好有可衡量的数据支撑。比如你要讲转码引擎架构优化,那最好有效果数据来体现,类似”通过我们的转码引擎,H265转码倍速能达到10倍速了“。
选题确定了,基本分享标题就确定了,建议还是按类似上面的原则,在标题中 精准表达场景,明确具体挑战或问题点,如果有数据支撑会更有吸引力。
比如,下面两个例子,
《亿级用户下的新浪微博高可用架构》,“新浪微博“代表了社交媒体场景,挑战是”高可用“,”亿级“量化了挑战的难度。
《百亿级微信红包的高并发资金交易系统设计方案》,”微信红包“”资金交易“,代表了和钱相关的交易类场景,”高并发“是挑战,”百亿级“也量化了挑战的难度。
看标题就知道topic要讲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吸引来感兴趣的受众人群。
内容选题和标题确定后,下面就是内容组织,
对于内容组织我也建议大家遵循3个原则:思路清楚,简单易懂,重点突出。
首先思路清楚,来看看著名营销顾问西蒙斯的“黄金圈”理论,提到,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接受一个产品或知识,最重要的要是让大家知道Why,受众知道了Why后,如果它感兴趣,他就会更专注的听你讲后面的内容,更容易的理解你后面要讲的How,而理解了How中的方法和经验,接受What就变得很自然了。
举个广告的案例,中国凉茶和其正,采用的是What的方式宣传表达。怕上火喝王老吉,采用的是Why的方式宣传表达。哪个效果好呢?大家自己体会下。
在技术分享场景也是一样,一般我们分享的重点都是How,方法和经验,但如果提前有Why的铺垫,能让受众更好的理解和接受How,如果最后有What来总结,更能体验How的先进和优秀。
这样的技术分享思路 很清晰,很自然。
下面聊聊如何简单易懂,
表达一件事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莫过于讲一个小故事。所以,我们如果能用讲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的方式来做技术分享,那就会非常简单易懂了。
两三年前,我闺女非常发愁写作文,她问我,爸爸,这个作文怎么写啊?我就把我写作文的套路交给了她。
我说,描述任何事,首先都要有动机,或者叫起因,然后会有你的反应,就是你做了什么,这就是过程,最后会产生一个结果,比如你有了一些收获。
所以,写作文你就分三段,第一段写起因,第二段写过程,第三段写结果(收获),后来,她基本写作文就不发愁了。剩下的文字表达是不是优美,那就是另一方面的积累了。
对应到技术分享上,也是一个道理,起因,提出具体技术问题和挑战,过程,说明你的方法和方案,结果,列出相应的数据,证明你的方案厉害。
再聊下,重点突出,
每场大会演讲时间有限,一般都是45分钟到1小时。并且一般每场分享,大部分观众只能记住2-3个关键点。
尽管你有很多的经验想分享,但因为时间有限,观众的精力有限,我们只能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忽略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内容。
所以,紧扣主题重点,切忌内容太多。
选题和内容组织完成了,基本ppt演讲稿就搞完了。下面就是具体的演讲准备。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刀马部落上发表的一篇《当我站在3000人面前》,是作者分享的是准备得到大学夏季开学典礼的一些心得,其中有得到大学首席演讲教练马老师以及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对他的指导过程,其中的2点让我很受启发,我引用过来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 从演讲、到分享、到诉说、到知识的自然流动。就是说,一场准备充分的演讲,首先是一场演讲,但更是一种知识的分享,这个分享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就变成了一种自然的诉说,最终变成了知识的自然流动。这时候,你要讲什么,怎么讲都变得是很自然的事情。
要想达到这个程度,要经历“见方寸-见自我-见众生”的过程。那篇文章中提到,他不仅要熟悉演讲稿的内容,把演讲的话写下来,还要抄写好多遍加深记忆,还要倒着抄写,还要分成小片段,达到随便拿出一句话就能知道那一整段的内容。这就叫“见方寸”,对演讲稿的内容了然于胸。然后“见自我”,对着镜子给自己讲,发现自己的不足。我自己第一次在技术大会做公开分享的时候,我没有对着镜子讲,我是对着墙讲,然后给自己录音,会发现演讲过程中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口头禅等等。这个对改进自己的演讲非常有帮助。等自己听自己演讲的录音不那么起鸡皮疙瘩了,你在找同事朋友去给他们分享试讲,让他们给你提提意见和建议。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等到上台演讲时,就是相对非常自然轻松的事了,就是“见众生”。
这个总结复盘,前面我也提到了,主要是希望能给自己的分享一个总结,看看内容选题预估的是否准确,观众有没有收获;看看自己有没有收获,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把这些经验教训做总结,更新自己的方法论,技术上的,还有演讲方面的。
What,什么是有价值的技术分享呢?按照上面的过程,一定是能够呈现一场特别的分享:能够给被人以启发,并且能够被应用时间的方法和经验。
最后总结回顾下今天的分享,
Why 之于社区,公司,个人。
How 内容选题:明确场景、经历经验、量化结果;
结构组织:思路清楚、简单易懂、重点突出;其中提到“黄金圈”理论,以及 起因-过程-结果
演讲准备:演讲-分享-诉说-知识的自然流动。
What 能够启发他人、并被应用实践的方法或经验。
后记,这次交流,我也从其他讲师那里学习到了有关演讲分享其他角度的很多思路,其中让我非常非常认同的是前Google工程师、微帧科技联合创始人Zoe Liu提到的有关演讲分享的Three P‘s理论:Passion,Practice,Pride。她举了乔布斯的例子,在演讲分享中要有Passion激情,要不断Practice打磨,最后要达到可以Pride自豪自信的分享,那一刻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