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阿斯伯格综合征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是:人际交往困难、行为模式刻板,兴趣爱好局限。那么,中医能不能治疗阿斯伯格综合征?一、医案介绍2019年7月中旬...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是:人际交往困难、行为模式刻板,兴趣爱好局限。那么,中医能不能治疗阿斯伯格综合征?
一、医案介绍
2019年7月中旬一对父母带着19岁的儿子来看诊,妈妈说孩子两岁多时得过哮喘,从小到大只发过两三次烧。孩子从幼儿园就不愿意与小朋友玩,接受能力差,行事刻板,喜欢一成不变,现在易突然发脾气,暴躁且易生气,能认字,理解力差,语言表达不好,经常回忆过去的事情,比如小时候大人没给他买喜欢的玩具等,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记忆力也很好,西医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直未服过西药。纳可,眠可,大便稍偏软,小便可,脉滑软弦,左滑软,苔黄厚,舌尖红。
董老师诊为湿热内滞,兼有心火偏旺,处方为:
黄连10,竹茹15,枳实15,陈皮30,茯苓30,姜半夏30,生姜三片,淡竹叶10,栀子15,淡豆豉30,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党参30,茯苓30,石菖蒲15,远志10,薏仁30,白豆蔻10,杏仁(打碎)10,厚朴10,通草6,滑石20,淡竹叶6,水煎服,日一剂。
上二方可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同时建议服一粒安宫牛黄丸,以醒脑开窍。
7月底母亲带孩子复诊时告知:孩子发脾气好转。现脉滑略涩,右滑略弦,苔黄,舌尖红,董老师认为其证如上,当继续清热利湿,兼清心火,调和肝脾以安定心神。处方:
柴胡15,黄芩10,桂枝15,白芍15,陈皮10,茯苓15,枳壳10,竹茹10,姜半夏30,高粱米30,远志10,石菖蒲10,党参15,炙甘草10,黄连10,淡竹叶10,水煎服,日一剂。
柴胡15,黄芩10,天花粉10,白芍10,枳实10,乌梅10,虎杖15,黄连6,连翘10,沙参10,金银花15,石菖蒲15,白芷30,酸枣仁炒捣30,水煎服,日一剂。上二方可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
服药期间配合针灸,每周一到两次。董老师先用十三鬼穴针灸数次,再按心神不安取穴,常用的两个穴组合为:神门、大陵、内关;百会、神庭、印堂。
病人近日经常来工作室调治。孩子亲戚反映孩子吃饭睡觉、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好转,也不会突然地发脾气。现在正在读高职,还有梦想的未来职业。
二、医案分析
从中医来分析,此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其实属于心不主神。
一诊时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定志小丸合三仁汤。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从痰治,在祛痰的同时,安神定志,化湿热,改善体质。
二诊时用柴桂温胆定志汤,此方乃郝万山老师治疗精神疾病的经验方,结合了小柴胡汤、温胆汤、定志小丸、桔枳姜汤、桂枝甘草汤等多个经方,温阳、化痰、调畅三焦,可用于痰浊蒙蔽清窍之思维迟钝等症,特别适合于治疗一些精神方面的疑难杂症。左脉滑略涩,在化痰的同时调和肝脾,用了余国俊的疏肝滋胃汤加减,调节肝胃失调,养肝血,缓解脾气暴躁等症状。
董老师常说,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思维,尽量不要被西医病名所牵绊。而且,越是大病重病,就越应该紧紧抓住中医思维。否则,若被西医病名所牵,见病治病,其效必差。
就此例来看,董老师完全不被阿斯伯格这个病名所影响,只是据症辨证,然后对证处方。之所以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与纯中医思维非常有关系。董老师经常说,临床上遇到一些怪病,或者从来没有见过的疾病时,一定要坚定地守住纯中医思维,那么,怪病也不怪,一样可以取效的。
董老师有言,精神疾病可能有三种根源,一则基于单纯的精神刺激,比如精神刺激后抑郁;二则基于脏腑气血的变化,比如癫狂源自阳明腑实证;三则基于病理改变,如颅内肿瘤导致健忘等。中医对这三种都有良效,但心理疗法只可能适用于第一种。所以如果出现精神方面的障碍,西医所谓的各种综合症或精神病,可以首选中医。
针灸调理心神的疗效非常高。按中医理论,五脏各主其神,而针灸可以改善五脏主神的功能,因此说,针灸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心理疾病若只是依赖心理疏导还远远不够,因为病人已经存在着五脏的功能失调,针灸平衡五脏,调节阴阳,再配合心理疏导或西药,即可大幅提高疗效。
董注:此文由我的学生孙士英整理并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