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财报误区系列——内含价值

作者: 来源:wbtt 2019-07-30 05:41:43

​​摘要:EV被广泛用于评估寿险公司的估值,被当作寿险公司的净资产。这样一个专用指标有什么重大缺陷呢? 内含价值(EmbeddedValue,简称EV)是寿险...

​​摘要:EV被广泛用于评估寿险公司的估值,被当作寿险公司的净资产。这样一个专用指标有什么重大缺陷呢?


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简称EV)是寿险公司的专用财务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当前的存量保单按一系列假设的指标存续和赔付,保单未来的现金流按假设收益率获取未来的投资收益,将这部分利润按假设的折现率折现,扣减资本成本,再加上公司当前的调整后净资产,得出内含价值。

看起来特别复杂,简单讲就是:存量保单预计未来利润的折现值-资本成本+当前剩余净资产。

EV被广泛用于评估寿险公司的估值,被当作寿险公司的净资产。这样一个专用指标有什么重大缺陷呢?

先问问银行的股东,银行在算估值的时候,能不能把现有的存款在明年、后年、再后面,按照假设的放贷利率赚回来的钱折个现,加到剩余净资产里?

要是能这样算,那制造业能不能把未来预计卖掉的货的利润也折个现,也加进来?建筑业、服务业能不能把已经签订的合同和预收款,预计的未来利润也加进来?

哎呀,乱了乱了,这咋回事,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出在,在利润估值之外再加剩余净资产,这就是重复计算了。

比如一家实业公司,1亿利润,10亿净资产。10xPE是10亿,1xPB也是10亿。不能是10+10=20亿这样算的吧。

还有更好玩的算法,把新业务价值NBV也加进来,弄出:合理价值=内含价值+NBV*n,进一步重复计算。

有人说,EV是一家寿险公司的清算价值。如果EV的所有假设都是靠谱的,不纠结于清算的各种细节,这个说法基本是对的。但问题是,作为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公司是不会主动清算的。被动清算要么是出大事了,企业价值也不剩多少了,要么被野蛮人敲门了。但在国内,土豪妖精害人精的下场了解一下。清算价值在二级市场通常是不成立的,只在清算和一级市场整体交易公司控股权时才成立。

在《估值的逻辑》中,曾经提到过这个结论:存量类指标对于没有公司控制权的股东没有现实意义。

所以,当看到二级市场上有大量股价低于内含价值的寿险股时,不用奇怪,这是非常正常的资本市场现象,就像破净股一样,会长期存在。

财报误区系列到此暂告一段落。只要秉承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刨根问底的精神,就会发现现实世界与理论有大量的不一致处,需要根据现实不断修正原有理论。

内含价值其实是个人为创造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专门用于卖寿险股的。之后将详细讲述关于股市上的IP的方方面面。



作者:Mario
链接:https://xueqiu.com/7660842159/13028953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