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视台,真的已经尽力了
四川电视台今天的播出事故,火了。 据小道消息说,这是因为台里显示设备老化过时导致的审片漏洞。看见有人表示质疑电视台用的都是尖端产...
四川电视台今天的播出事故,火了。
据小道消息说,这是因为台里显示设备老化过时导致的审片漏洞。看见有人表示质疑电视台用的都是尖端产品怎么可能会老化?身为亲身在第一线奋斗过的媒体人,我只能说……您可能是欧美高精尖影视剧看多了,国内大多数电视台使用的设备远比你想象中要落后得多。
我前两年曾在老家东北的某省级电视台里工作过一段时间,还是上星的卫视频道。具体哪个省份就不说了,反正每次全国各大卫视收视率排行榜一出来,都是我们黑吉辽三个省轮番换着垫底儿,没啥区别。
在我工作的电视台里,除了极少数“哇,金色传说~”级别的大领导之外,所有人工位上都没有电脑。在每一层大办公区的几个角落里,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几堆公用电脑,供普通员工使用,算是“上网区”。这些电脑大都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老古董,一个个地脑袋比微波炉还厚,键盘比烟灰缸还脏,机箱基本是半裸奔状态,一开机喷出的热浪能把脚背烤熟。系统还是win98,CPU和其他配置我记不清了,反正差不多比586能高一点点,最牛逼的是内存,达到了32M之巨,算是划世纪突破了。
然而,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电脑用着32M内存是什么概念?直观一点地说吧:你同时开的网页不能超过三个,否则立马死机。
连开网页都如此,何况其他的了。总之,几乎没人用这些电脑来工作,也就偶尔打开WORD编辑一下稿件,但每打开一次都要等上五六分钟。
那么,我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来办公,行不行呢?答案是:白日做梦!坚决不行!电视台是涉密单位,根据不知哪个年代定下的相关规定,为了防止数据资料外泄,一切办公电脑不得带离电视台(带入可以)。我估计定这规矩的人没预测到未来会出现一种叫U盘的东西,更没想过同步更新修补订正,就这样规定到现在。如今这保密效果已经是形同虚设了,但在执行层面上依然相当严格。
我每天清晨上班进门和晚上下班出门,都要分别经历三道安检,过了X光后,来搜身翻包的都是荷枪实弹的武警,别说笔记本电脑了,连kindle都别想带出去。想混关系?没用。轮流换岗的武警同志们不苟言笑,尽职尽责,我有次不小心带了把武士刀造型的雨伞来台里,险些在门口被当场击毙。
对,就是这把中二的伞……
我当时很着急,毕竟自己只是外聘的临时工(对,就是负责背黑锅戴绿帽看别人打炮的那种),从早八到晚五都要在办公室里对着那些老爷机干瞪眼,不像正式员工那样可以在家里躺着上班。最后,我咬咬牙,自己掏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放到台里,就当捐给栏目组了,从此再不拿走,就放在自己工位上用。再办个包月的流量卡,用手机做个WIFI热点联上网,齐活儿!如此才摆脱了五天只能打出六个字儿的窘境,复归了文思如尿崩的常态。
说回今天的事情,我觉得四川电视台那个记者起码还挺敬业的,至少自己会出去挖线索,甚至不惜亲鸡上阵,搞出了这么一个大新闻,比那些“借故离开”的伪君子们不知耿直到哪里去了。只可惜用力过猛,再被猪队友一坑,就这样活生生地社会性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作为坐镇后方的文案编导,我见过无数记者,一遇到外景采访任务,就找几个朋友当托儿假扮路人,然后到电视台门口右拐找个墙根一站,装作随机采访市民的样子,拍个十几分钟的素材就可以回来交差了。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后来都这么糊弄,搞得我们的老主编有次在审片会上都被逼急了,吐槽道:“孩子们啊,你们好歹抽一回空跑马路对面换个背景拍行不行啊?……”
说到审片,这次的事件实在有点匪夷所思。一段视频从素材到成片,理论上要经过编辑、后期、校对/字幕、初审、修订、终审这几道工序,最后由制片人在带子上签字画押后交付播出,难以想象这几个环节是怎么同时出现问题的,审片时集体睡着了吗?
我觉得整个事情,就像切尔诺贝利事件一样,巨大的事故背后沉淀的是组织里长年的违规操作和捉襟见肘。这种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类栏目,日复一日地播出,从记者到编导的心态到了后来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非常容易出现差错。所以,新闻栏目也是最需要依靠大量人手来弥补质量漏洞的。但国内电视台普遍尸位素餐的现状,导致这道由人墙组成的保险闸变成了空气。在某个特点的时间节点,当所有的审校环节碰巧都缺席时,悲剧自然就发生了。(但这次我还是忍不住想笑……)
说起来,我曾见过一个150人编制的栏目组,真正日常来工作的不超过20人,绝大多数人就根本没来上过班。平时工作里忙不完的部分,则由我这种外聘人员和校招实习生一顿996来完成。最后月底结算时,不来上班的每月工资奖金福利一样不少,而我们则被欠薪欠到怀疑人生。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电视行业普遍都不行了。在这样的体制与风气下,能行才是真见鬼了。
有的人也许会反驳我:你说的这只是东北的特殊情况,做不得数。
我的回答是:也许吧。可你要知道,在东北,这样的单位已经算是行业模范标兵了……
扯远了,改天再接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