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唐代士族文学研究的新高度
近年来,士族文学日益成为中古文学研究的热点。与前一时期相比,今天的研究者,越来越乐于探讨相关话题,对相关话题可能涉及的微妙之处,也有了...
近年来,士族文学日益成为中古文学研究的热点。与前一时期相比,今天的研究者,越来越乐于探讨相关话题,对相关话题可能涉及的微妙之处,也有了越来越精准的把握。一些曾被搁置的话题在新的研究高度上重新得到了讨论,这是当下学术推进的结果,也是当下学者关怀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
李建华教授从事唐代山东士族文学研究多年,其发表的相关论文令我获益匪浅,这本专著的出版,可以说是我等“粉丝”期盼已久的。这部专著,一方面立足于文学本位,一方面又不局限于文本的探讨,全面地讨论了对文学产生影响的士族文化背景;既以系统的结构整合了山东士族研究的新知识,又不乏尚未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的新观点。在我看来,这部专著在系统性与创新性方面都堪称完美,代表了目前山东士族文学研究的边界,不但是值得参考的学术成果,更是值得向刚刚涉足本领域的研究者推荐的经典之作。
书中最令我激动的观点,当推“唐代山东士族是文化士族”这一论断。唐代的山东士族,不但不以经济、官职划分,甚至并不真的以地域、血缘划分,而是凭借文化认同形成的共同体。这一论断,可以有力地解释我们看到的唐代士族文化现象,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清晰、准确的概念,为诗人的身份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山东士族当成一个阶层来看待,而非当成与生物属性绑定的人群集合来看待,这使得我们研究山东士族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和文学发生的有方向性的影响获得了更有力的依据。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在描述作家时,不再需要为繁琐的考证而过分纠结。我们不必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将出身孤寒的作家排除出士族的行列,在作家郡望自我认同明确的情况下,也不必再花费大量精力考证作家的出生地、真实血缘世系、父祖仕宦经历等信息,这不仅仅是节约了研究者的劳动,也是更接近了唐代的历史真实。
与士族研究密切相关的,是古代婚姻生活和妇女研究的推进。从“文化士族”的理念出发,传统的士族婚宦研究焕发了新的生命,其中,“婚”的价值甚至高于“宦”,妻族和女性的影响势必藉此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此书即已讨论了山东士族的婚姻圈,包括进入了山东士族婚姻圈的杜、柳等关中文学家族,讨论了山东士族作为母亲和母族对后代的影响,启发我们对相关文学家做出更立体的思考。其论陇西李氏常被视为山东士族,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启发我们对数位被划为“关陇集团”的李姓重要作家做出重新认识。唐代山东士族婚姻圈的研究,也可以拿来与其它时代士族婚姻圈的研究进行比对。
全书思考全面,结构严谨。从中古士族文化背景落笔,进而写到山东士族的特点、山东士族的兴衰,再写到科举问题、婚姻问题,再进而讨论山东士族的文学创作,从历史研究进入与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再进入文学本身的研究。这一思路本身即值得研究者模仿。在论述唐代山东士族文学创作的几章中,作者分别就山东士族与唐诗、古文、传奇的关系,梳理了相关作家的资料,不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更点出了很多重要作家不为人注意的山东士族身份,启发我们进行新的思考。
除了高屋建瓴式的论断,书中也提供了很多具体的知识点,有助于匡正研究者之前形成的错误认识。例如,“安史之乱”、“永贞革新”等著名历史事件与山东士族复兴的内在联系,山东士族与科举进士并非判然可分的两个阶层,山东士族与佛教的关系,唐传奇并非行卷等。这些细节帮助我们对唐代山东士族建立起了更完整的印象。
除了前沿的学术研究外,当下的广大文史爱好者也对唐代的社会文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目前的唐代文化普及读物往往仰仗唐代物质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而在士族精神文化方面略显粗疏。李建华教授的这部著作,关注士族文化,系统而扎实,必将帮助普及读物作者填补这一空白,为丰富广大文史爱好者对唐代的印象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我管见,士族文学研究将会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特色而被后人提及,因此,我们必然需要一部总结性的专著,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高度。李建华教授的这部新作,正可以成为这样的代表,推荐给我们的学生,也留给我们无缘会面的后人。对于相关领域的青年研究者而言,这部专著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将会成为新的学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