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因素夹击 陆企海外并购创7年新低
陆媒今(10日)报道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海外投资持续降温。根据路孚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资海外并购达194亿美元,降至七年来的最低点,交易金额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下跌73%,交易数量则由400起下跌至250起左右...
陆媒今 (10 日) 报道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海外投资持续降温。根据路孚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资海外并购达 194 亿美元,降至七年来的最低点,交易金额与 2018 年上半年相比下跌 73%,交易数量则由 400 起下跌至 250 起左右。
上半年,中资企业在美国、欧洲并购呈现“双降”。依照路孚特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投资规模为 14.1 亿美元,年减 20%,交易数量由 49 起跌至 23 起。
欧洲跌幅更为明显,上半年中资企业在欧洲的并购投资金额为 23.7 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达 462.1 亿美元,交易数量由 112 起跌至 81 起。
招商银行表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外国公司的估值过高,导致投资回收期拉长,同时企业文化,甚至是民族主义的问题,均使得中资企业对于海外投资开始趋于谨慎。
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资企业并购减缓,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展望保守,企业获利下滑连带影响并购脚步,另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欧美并购监管变更严格。
美国从 2017 年的外商投资审查过程开始趋严,到 2018 年年中,美国政府通过扩大 CFIUS(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 权限的相关法案。而去年 11 月起,涵盖 27 个产业的 CFIUS 试点计划开始生效,一旦拥有个别权利,即使涉及这 27 个行业的“被动投资”,也需要做强制性申报。

此外,自从去年以来,欧洲的并购监管也呈现出紧缩的趋势。去年 12 月下旬,德国政府把目前非欧盟公司对德国公司的股权收购的必须申报门槛从 25% 进一步下调至 10%。
而今年 3 月底,欧盟外商投资审查框架完成立法流程,于 4 月 1 日起生效, 2020 年 10 月起全面实施,重点关注的敏感产业包括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能源和原物料等关键上游原料的供应安全,与涉及敏感信息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