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直击台湾、越南、印尼、缅甸 供应链下南洋

作者: 来源:cnyes 2019-07-06 12:18:44

文╱林凤琪、邱莉燕 中美贸易战一波又一波,许多跨国企业已经发现,“大陆制造”真的回不去了!《远见杂志》深入剖析,高阶回流台湾、中低阶布局南洋,已成台商最佳解方。除了台商正在大挪移,其他国家的跨国供应链也正在下...

文╱林凤琪、邱莉燕

中美贸易战一波又一波,许多跨国企业已经发现,“大陆制造”真的回不去了!《远见杂志》深入剖析,高阶回流台湾、中低阶布局南洋,已成台商最佳解方。除了台商正在大挪移,其他国家的跨国供应链也正在下南洋,前进东南亚。

《远见》团队直击,今年截至 6 月 21 日,台商返台扩产共 3864 亿元,全台各工业园区,从高雄和发、嘉义大埔美、台中、桃园各工业区,瞬间冷门大翻身。

《远见》团队并前往越南、印尼、缅甸等地采访,带回第一手观察。发现越南已成为外资投资最热国,FDI 比去年同期成长七成;印尼政经局势稳定,和硕、宝成、聚阳都选中印尼分散产能;缅甸则是由政府主导拼经济,成为人力密集传产的最佳聚点。

供应链下南洋,企业的真实状况与心声如何?企业又如何在贸易战中逆势求生?

“客户一句话,不转移产能就转单,你说,我们能不走吗?”6 月初,《远见》记者与人在苏州的台商通电话,他语带无奈地说。他的公司做感测模组,在大陆无锡、南昌都有工厂,客户主要是美国公司。

去年中美贸易战一开打,一家美系品牌就率先要求他,必须在中国以外地区增设备援工厂,“当时气氛还没这么紧张,没想到,今年 3 月,就紧急要我们将产能转出,还说,愈快愈好!甚至强烈暗示,如果我们做不到,就考虑换其他供应商。”

台商纷纷惊醒觉悟 “中国制造,回不去了”

他们唯一竞争对手是一家大陆厂商,已到越南设厂。虽然他自认技术更好,良率高出对手三成,但美国不让中国制造了,“若涉及高科技、资安,中国制造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我们不转移产能,只能眼睁睁看订单被拿走。”

祭出追税手段 大陆防业者出走

幸好,当初西进时,这位台商的林口旧厂房还留着,最近他决定先把部分设备搬回台湾。但大陆也风声鹤唳,为防堵业者出走,祭出查税、追税等手段,“我看,就连要把机械设备搬回来,都不容易……”苏州台商愈说愈无奈。

“就算关税谈判和解,中国制造的荣景,也回不去了!”另一位身经百战的 70 多岁台商,一路观察中美贸易局势,下了这个结论。

他分析,表面上美国是为了缩小贸易逆差开战,骨子里就是“老大打老二”。过去美国曾这样对付日本,结果日本经济失落了近 30 年;这次对中国,也不会短期结束,可能 5 年、10 年,甚至更长!

去年贸易战刚开始,台商还普遍观望,但现在大多觉悟,不管结果如何,势必得准备中国以外的产能,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严峻局势下,“分散产能”已是唯一活路!“这阵子,很多苏州台商都在移动产能,能回台湾最好,不然就去东南亚。大陆工厂还留着,只是产能分散了,”一位苏州台商说。

非红供应崛起 台商转型契机

英业达董事长卓桐华也分析,若未来变成“一个世界,两个系统”,当然两边都要靠,“选边站,是愚蠢的行为。”英业达也早有准备,除了紧急扩增台湾产能达 3 倍,备援的马来西亚槟城厂,今年也开始出货。

面对变局,卓桐华信心满满,“台商的应变能力,真的很强!”

过去,中国制造像漩涡,不管愿不愿意,都被吸进去;如今,这股力量,正在裂解!

喊出打造“非红供应链”,在大陆以外重新建立供应链版图的行政院政务委员龚明鑫直指,这次是台商转型的最佳机会!

他解释,过去所谓的亚洲供应链,从日本、韩国、台湾,再转到中国、东南亚,每个国家在供应链分工上都扮演一定的重要角色。但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后,红色供应链崛起,“它就像个漩涡,所有能量全被吸进去,台湾在供应链的分工角色也没了。”

加上中国政府对于 AI、5G、未来科技,补贴更是毫不手软。聚阳董事长周理平以自家开发中的智慧衣为例,在中国,这是政策明订重点发展项目,不只补助研发专案,就连参加研讨会的差旅费都全额补贴,还不限名额,“发展很快,未来会很可怕。”

龚明鑫分析,尤其“中国制造 2025”一宣布,等于最后一哩路,都集中在中国,再卖到美国,这让美国更焦虑。

不过,这波迁徙潮,贸易战仅是最后的推力,主要关键仍是,中国廉价制造成本优势不再。龚明鑫分析,过去十几年来,大陆陆续推出劳动合同、腾笼换鸟、五险一金等政策,很多台商早就想走了,只是下不了决心,一直拖延,这回特朗普一记重拳,成为最后的关键推力,红色供应链逐渐裂解,推了台商一把。

只是,相较于东南亚,台湾不管是购地建厂、人力等都不便宜,加上台湾是贸易孤儿,很少国家跟台湾签署 FTA,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适合回台湾。

经济部长沈荣津也承认,台商供应链迁徙,高阶可以回台湾,例如高科技关键零组件,涉及资安,一定要留在台湾。中低阶最好去东南亚,才是最好的布局。

大马对台释善意 愿携手组聚落

龚明鑫透露,自从贸易战开打后,东南亚各国也纷纷看上台商,去年就密集来台,洽谈合作,建立“非红供应链”。他们深知,只要掌握关键台商,上下游供应商跟着移转,产业聚落形成,就会带来就业机会、税收、经济发展。

《远见》独家掌握,邻近马来西亚槟城的吉打州,已划定 2000 公顷,希望与台湾政府、产业,合作打造所谓的“非红供应链”聚落。据了解,台湾政府也积极“揪团”中。

越南政府也积极对台湾优质企业招手,创办公司 58 年的建大工业总裁杨银明就体悟颇深。

走进建大工业位于彰化员林的全球总部,墙上挂满了全球各地的工厂照片,包括斗六、深圳、昆山、天津、越南、印尼和美国,杨银明每回巡厂,几乎是半个地球跑透透。

布局东南亚 长链管理新课题

“越南政府给我们很好的优惠,”杨银明欣喜指出,越南准许新厂与旧厂隶属同一家公司,可以用旧厂累积盈余投资新厂。换句话说,不用再劳烦台湾母厂再设一家新公司汇入资金,既省汇损又省时间。

尽管健身器材不在前三波 2500 亿美元的课税产品内,但健身器材大厂乔山为了分散风险,除了回台,也首期砸下 1200 万美元,在北越北宁顺成工业区设厂,今年 4 月 23 日动土兴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乔山在北越盖新厂,如同 2001 年西进大陆一般。董事长罗昆泉的掌上明珠、乔山业务副总经理罗雅芳被派去上海,8 年后才回到台湾。在大陆,4 个月能盖好新厂,北越则要抓 8 个月。

在越南建厂这段时间,罗雅芳感受强烈的是,帮忙盖厂的建商应接不暇地接待大陆新客户,一个比一个出手更阔绰,进度更纷纷要求提前。

罗雅芳评估,越南当地供应链约可供给五成的零组件,其余在北越找不到的,便由上海厂通过海运过来,再寻求珠江三角洲的电子物料商走陆路供应。

只是,对不少中小型台商来说,很难具备如建大、乔山这样分散产能的能力。

中小企业产能难分散 “断链”将无可避免

辅导台商全球布局多年的 KPMG 策略长林恒升指出,“电子五哥分散产能,可能五地设厂,但那些中小型供应商,可能吗?”光他接触的台商,就有高达三成私下透露,“走不了,打算做到无法做,就干脆关厂或卖掉。”

林恒升进一步解释,“这些台商并非经营能力差,他们有独家技术,获利比很多‘毛三到四’的电子业都好,只是产能分散,购地建厂,动辄十数亿,对他们而言,就像打掉重练,风险实在太高。”

一位电子业负责人也承认,某些关键零组件卫星厂,因为成本、管理,种种原因,想移也移不出来,“断链,将无可避免。”

和硕集团董事长童子贤也表示,未来,像中国这样一厂十几万工人的模式,不可能再有。“产能分散、短链供应、长链管理”将是台商未来得面对的课题。

中越边境新模式 台商自行车供应链找解方

6 月 10 日,中越边界气势磅礡的友谊关,一个台商高层参访团神秘出现。这团 10 余人,包含台湾上市公司董事长和台厂的大陆总经理,尽数来自自行车制造的上下游大厂,包括链条、轮胎到整车等,总市值加总上千亿元。

行程安排很特别。一连五天,先在大陆边境小城凭祥市参访,再到越南境内谅山市视察。

带队的佳日科技董事长简永昌很兴奋。提供台商从选址、营造到机电一条龙服务的他表示,这几家台湾上市公司,2019 年第一季出货到美国,总共衰退了 200 多亿台币,所以非常急切,想在大陆以外建新厂、避关税,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边境双国联合制造。”

也就是,在大陆边境的工业区,生产 50%,持续善用大陆技术较佳的人才。再运到越南的边界生产 50%,善用免税优势,拿到越南的原产地证明,外销到美国。

如果可行,就堪称两全其美,他们会在友谊关附近组建起一个全新的自行车聚落,面积有 500 公顷之大。

简永昌表示,已有一家台商要求 70 公顷,已在凭祥找好地了,越南这边正在找,两边同时要盖厂。

台商的灵活弹性,在边境双国联合制造的新模式中显现无遗。

 

来源:《远见杂志》 2019 年 7 月

更多精彩内容请至 《远见杂志》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