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昌专栏】谁挡住经济创新理论的实践?
壹、前言 (图一:MINILED,AFP) 经济学理论对于实体产业发展的贡献,最有用的理论除了凯因斯的“有效需求”之外、还有希克斯与韩森在1935年的IS-LM理论。这个理论非常有前瞻与实用,在凯因斯理论中,多余的资金是假...
壹、前言

经济学理论对于实体产业发展的贡献,最有用的理论除了凯因斯的“有效需求”之外、还有希克斯与韩森在 1935 年的 IS-LM 理论。这个理论非常有前瞻与实用,在凯因斯理论中,多余的 资金是假设去投资债券,但是它并没有区分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相影响。IS-LM 模型非常清楚,将全部经济运动区分为四大块,可以用平面几何直线图,动态分析彼此之间影响。
貳、日本、德国、法国等产品研究的科技成果
在过去经济学中,多数的所谓投资是指固定投资,例如顾耐志教授的 GDP 模型,计算 GDP 的方式,GDP=C+I+G+(X-M),其中的 I 就是固定投资,讲白了就是企业家对产业的投资。在个体经济学中,讲的多是厂商理论,以利润 = PQ-C 的关系,阐述生产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变化,最终是使利润最大化。最实际的理念,应该是在总体经济学熊彼得教授的创新理论:这项理论是叙述总体经济景气循环,如何在景气起伏中继续成长,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高低起伏,产业景气循环呈现一植上扬循环的姿态;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要有足够的诱因与效用,才能使生活抛弃旧产品、转向新产品。就如同多代手机消费者的诉求一样,不断滴更换新型、因为新机能如摄影增加镜头。经济的成长与进步,一定是来自于科技文明的发达。没有新颖的效用,就不会有积极的消费者,因为多数的产品使用寿命多很长的,如老旧的日光灯与 LED 灯,后者强调省电与现代化,于是诱惑没坏的日光灯去改装。
而近期的创新则是网络世界中,所挥洒出来的各种生活运用;最新的这一代是 5G、未来将夹杂运用后的物联网、车联网噢 IOT 等等;下一代则是 AI 人工智能。这两世代的科技目的,多与积极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或是增加便利性有关。以个体经济学而言济就是,消费者愿意再还可以使用的器具中,以更多附加费用丢掉还可以使用的旧品,而去更换在 5G 或 AI 科技研发下的新产品。新科技的投资成本高,因此消费者不见得会接受,但是商用科学秉持供给带动需求概念,在 AI 与 5G 成熟后刺激消费者需求。有些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上扬、或下跌速度是很快。因为投资项目成本高、消费者不喜欢一般科技的发展就这么现实。投下去的固定投资不少、但就好不叫座?但在这些科技产业科技中,至少还有所谓“梦幻大师”,马斯克的电动车有着脱离现实的梦想:依序可能是电动车、无人驾驶车、可以在火星上行驶的,车没有改变、但是效用霸为改变。无人驾驶车上可以打电动玩具,也可以处理及时的瑣事。在研究、制造等企业内部产品设计、模拟与理论基础研究上,马斯克投下多少巨大经费。

马斯克大概网罗了一箩筐的科技与制造高手;大量投入研究成本,创造与实践他的团队与崇拜者的梦想。他应就是标准的熊彼德创新理论,前所未有的信徒。过去东亚地区日本也有类似风潮,历史渊源是熊彼得远在二战、美日两国因为珍珠港事变交恶之前到日本讲学、阐述其理论。日本一堆科学家趋之若鹜,随后跟他去美国勤学;跨过太平洋取经去了。当时的景象可能类似前几年,中国派出大量硕博士后研究生,去美国名校如史丹福、麻省理工学院等取经。熊彼得是创新理论发明者,日本科技界因此因缘际会得以,积极与苏联竞赛重工业;目前中北东北三省仍留有日本人,在满州国统治时代从事重工业建设的痕迹。而在 1930 年代日本对于新科技,如面板等科技研究已经有成果;日本坚守 SOP 的研究与制造过程,因此常被其它开发中国家的供应链者,视为不食人间烟火、龟毛到底的企业文化。但也因为如此,因此所制造出来的主要产品,多非常适合使用、切中消费者要害;这些如汽车、电器等。二战战败后日本被美国牵制一直到今天,但其对于科技研究仍然不遗余力,如 LED、电动车、AI 等。因此当全球科学家,热衷于 AI 人工智能的研究狂热时,日本百货公司已是机器人商品林立,有老人谈话用、家庭打扫用的等等。由于 1990 年前经济过度繁荣,日本 90 年后成为一个 GDP 成长率低的国家;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经济产业科技研究实力已经颓废,未来有一日去检视现在众人所疯狂的各种新颖技术产品,应该只是资讯不对称而已;台湾承袭全球最大强国美国,人才奔向矽谷者众,日本的科技发展则外界缺乏充分资讯,了解其研究进度。在这所谓失落与通缩的几十年中,日本沉默不愿意张扬的科学研究,有甚么成果?即有可能未来还是会崭露头角。例如目前在台湾 3C 家电贩卖的电冰箱,功率会使夏日电费省下一倍以上;这是消费者将美式大冰箱送人后,再买日式冰箱使用一段时间后,惊讶地发现两者产品有如此巨大落差。

德国的情形也是相同,在热水器行业中最贵的品牌、可能就是 BOSCH;日本林内的热水器约台币 4 万多,但装设 BOSCH 就是贵了快一倍价钱。但它就跟宝马或奔驰汽车一样,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分流的水量不会突然变小,几个人可以同时在几间浴室使用热水,而享受度不受影响,其耐用年限也非常高;如果不是强制排气规定,旧产品可以从 2003 年用到现在,过程中只是更换电池、与部分小零件;而且没有所谓功能突然衰退问题。这一些产品的应不是一、两年可以发展出来。尤其是目前在德国生产的知名运动鞋,少数消费者说穿上去就脱不下来了?符合工学原理,改进材质、越来越吻合使用习惯等等,使得消费者的偏好支持度再增加。由最终产品检视,以上所述的产品,多可以见到相关科技的影子。当然与日本产品不同的是,由于欧元货币较贵,日本制造产品在台湾较为大众化,而如德国宝马汽车等被视为接近奢侈品。其实不止这几个国家,其它如法国的精品也是有其长期品牌信誉;而在这些品牌后面多有研究团队、甚至创新试炼?

参、结论:生物科技的研发进展资讯较不普遍?
而目前的新兴大初中国大陆产品,功能与外观多与欧美同类产品相似,唯在市场的售价较软;中国产品的市场行销在东欧、中亚与亚洲等国家,国民所得较为基层的国家。当然不少国家多有自己的品牌,如日本 Sony、韩国三星、台湾的 HTC 等等,这些产品多与美国苹果 Apple 公司产品大同小异;科技无国界、技术也有雁行现象、而且目前全球的科技交流多,传递的速度非常快。如何比较科技发展的优势?在成熟产品上,主要以专利的数量为主;同一种产品所拥有专利越多,表示其研究发展空间大,在同类产品的未来开发更有胜算。专利的取得多是团队合作,每一项专利的成功,多是公司内部相关线上人员共同研究开发而成。在研发中的产品如 AI,则以产品数量为指标,AI 产业目前最领先的国家还是美国;中国在可行的研究报告数量中第二,仅次美国。其实谁领先似乎不重要,因为最后所提升的生活效用,多可以造福全球人类。
但回头检视,其实这一些科技进步,仍然还无法完全改变人生规律,诸如最平常的三餐、及知识的吸收、甚至生、老、病等;有不睡觉的机器可用?生物科技已经大幅进步成长;虽然多已有复制羊了、但要复制一个与我们人类需要的器官,或是长年益寿,多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或许因为资讯不对称、研究领域差异,无法即时去了解医学界研究成果。人类的工业革命多围绕在,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之上,哪一天会在人体的生存上,做出惊人的研究成果?
(提醒:本文是为财金专业研究分享,非投资建议书;只为说明用,对任何产业、研究领域无褒贬;不为任何引用本文为行销或投资损益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