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破360亿,它凭什么颠覆茶饮业? 网红店喜茶 3年就威胁台湾手摇茶
文●李雅筑 当台湾手摇茶饮插旗世界的新闻不断,我们来到茶饮界的练兵场:上海。 在这里,我们看见茶饮界的中国巨兽:喜茶。 它从2017年暴红至今,门市依旧爆满。 它,会威胁台湾品牌的竞争优势?或只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
文●李雅筑
当台湾手摇茶饮插旗世界的新闻不断,我们来到茶饮界的练兵场:上海。
在这里,我们看见茶饮界的中国巨兽:喜茶。
它从 2017 年暴红至今,门市依旧爆满。
它,会威胁台湾品牌的竞争优势?或只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
这两年,当中国新茶饮品牌不断冒出、踏出海外,手摇茶王国的争霸战,已悄悄起跑……
最近几年,中国市场话题度最高的茶饮品牌,无疑是喜茶。
成立仅 7 年、来自广东的它,创业初期跌跌撞撞,3 年前却开始获腾讯、美团旗下的龙珠资本等投资,让喜茶估值超过人民币 80 亿元(约合新台币 360 亿元),跃身中国茶饮一哥。
在上海、北京等一级城市,它的所到之处,掀起排队买手摇饮的风潮,最高纪录得排队 6 小时。同时,“饥饿行销”、“雇人排队”、“黄牛哄抬价格”等传言,一并将它推向话题高峰。
如今,喜茶开出 220 家直营店,去年营收逾新台币 60 亿元。对比同样也走全直营店模式,台湾五十岚前进中国的品牌“Koi”,店数是 230 家,而喜茶营收是它的 3 倍之多。
茶饮界的“中国星巴克”
评价从看不起、看不懂,变追不上!
商周团队在 6 月中前进中国,走进上海港汇恒隆广场的旗舰店,装潢简约时尚,有奶茶、冰淇淋、舒芙蕾等饮食,还有袜子、手机壳、帆布袋等商品,年轻男女纷纷自拍、打卡。
相较台湾茶饮品牌在中国,如 CoCo、一点点,大多采外带式,1 杯约新台币 45 元到 70 元;喜茶走的是大店型,进驻百货商场,1 杯茶饮要价约新台币 110 元,与当地的星巴克非常。
事实上,《经济学人》就形容它为茶饮界的“中国星巴克”,颠覆了传统茶馆给人的古板印象,带领流行风潮,成为不少年轻人认同的文化符号。
喜茶的暴红,让外界褒贬不一,最常听到的评论是:这仅仅是一家网红店。但,去年一批台湾餐饮业者到喜茶考察,其中一位茶饮界大老在喝过之后,坦言其茶饮品质并不差。
来自台湾的巡茶创办人谭智文更说:“业界对喜茶的评价是 3 部曲,刚开始看不起、之后看不懂、现在是追不上!”
该怎么理解喜茶模式?我们来到它的大本营——深圳总部找答案。
“我们大家从小都是喝仙踪林、大卡司、贡茶!”喜茶发言人霍玮,是广东在地人,一开口就说出不少台湾品牌。
将自己定位“社交货币”
从社交找灵感,高颜值饮品赢声量
1990 年代末期,台湾一批批茶饮业者登陆,广东是重要战场,吸引当地业者跟进,掀起珍珠奶茶热。然而,喝着台湾手摇茶长大的中国一代,正站在台湾的肩膀上,用不同逻辑,颠覆茶饮业。
今年 28 岁的喜茶创办人聂云宸,从小崇拜苹果创办人贾伯斯,曾开手机店,但为了自创品牌,大学毕业后,改开茶饮店。起初,生意没起色,即便有客人上门,隔天就看见客人到别家消费。
这是过去茶饮业在中国的现实面,包含台湾业者,许多茶饮店因竞争门槛不高、难以累积品牌忠诚度,几十年来,抄袭事件频传,品牌不断汰换,陷入恶性循环。
“后进者得有明显的破坏性优势,才能把生意抢过来。”聂云宸这么理解。
但他不是从同业取经,身为网络原生世代,他从社交网站找灵感。
他发现,芒果和起司,因为颜色鲜艳、口味大众化,最容易被分享到社交。
喜茶由此找到破口,将自己定位为社交货币,可被拿来讨论、可被社交媒体分享,借此圈起粉丝,形成品牌力,打造出手摇茶的 IP(智慧财产)。
这代表,颜值和口味一样重要。因此,当同业聚焦在好喝时,喜茶喊出的口号是:“酷、灵感、禅意、设计”,不仅研发出结合现泡茶和新鲜起司的“芝士奶盖茶”,在视觉上,运用渐层效果,成为适合拍照的高颜值饮品;同时,结合“小男孩”的 Logo 识别、大坪数的空间设计,传递品牌文化。
顿时,它在华东一带,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对象,“我排了 3 小时才买到饮料!”等信息,占据各大社交媒体。即便许多同业怀疑,喜茶最初是靠着花钱请人排队,炒热知名度,但不可否认,它抓住了年轻人的好奇和尝鲜心理。
现正打造会员经济平台
百人 IT 部队为精准行销、无人店铺路
看准喜茶的粉丝经济效应,3 年前,各大投资方陆续青睐注资,开始走资本战。
中兴大学财务金融学系荣誉特聘教授杨声勇解释,台湾茶饮品牌赴陆,大多是中小企业,除了资金和人才先天不足,对中国网红经济与微信的行销操作,掌握能力也相对较弱。
如今,在喜茶总部,已是超过 500 人团队。霍玮解释,喜茶通过社交崛起,现在正在打造会员经济平台。“我们最多人的部门是 IT(指资讯部门),超过 100 位,未来要做到消费者来消费,我们就能判断出喜好,也不排除会有无人店。”
一般来说,手摇茶饮店很难经营会员,原因是产品线固定,无法炒热话题,大多是靠促销活动来吸引客人回购,但对多数客人来说诱因不足;且折扣杀太多,也会影响获利表现。
然而,喜茶靠雄厚资本撑腰,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周边商品,近 10 个月,养出 1200 万人数会员,每月回购率成长 3 倍。
台湾人主导研发
搭话题、卖周边,让品牌有正向循环
在产品面,光去年,就出了 48 款新品,对比一般茶饮业多是 1 季推出 1 个新品,两者差了 12 倍之多。
这背后,是由聂云宸挖角的台湾人操刀。喜茶总部的唯二台湾人,是研发部和品控部主管,主导产品研发和品质控管。
其中,喜茶研发总监林子芳,曾在台式手摇茶任职,后来到中国咖啡店工作,如今带领研发部门共 18 人。“那时我跟他(聂云宸)说,你要做品牌,我才要来……,台湾有些手摇茶,就是赚快钱,你想到它,就是饮料,没别的,太容易被取代,但消费者想到 Nike,你不会觉得它只是鞋子。”她直言。
林子芳说,研发核心要紧扣消费者需求。比如喜茶的常规性商品,她在这 3 年不断看网络评价,改了超过 40 次的配方;此外,创意无所不在,比如古装剧《延禧攻略》暴红时,她就开始研发该剧带起的“莫兰迪色”相关视觉产品,搭上市场话题。
另一方面,喜茶通过周边商品,让品牌保有新鲜感,不只是卖 1 杯茶。
光是去年,它就推出近百件周边商品,包括与 Nike、Lee、倩碧等大厂联名。如香港的沙田区新店开幕,上架 2000 个手机壳与手提袋,就在 5 分钟内售罄。
餐饮专家、客意直火比萨创办人李明元分析,喜茶的跨界合作,再加上会员平台经营,让本业在创新空间上倍增,发展出如烘焙、甜品等品类延伸,让品牌具有生命力,成为正向循环。
最近,它又开启外带店“喜茶 GO”,通过线上下单、线下取餐模式,降低排队人流,未来将快速展店。表面上,是如同台湾手摇茶饮熟悉的模式,展开街头大战,但不同的是,它背后庞大的线上数据分析能力,将能大幅提升营运效率。
人员流动成发展最大变数
今年爆 4 起食品安全问题,曝管理漏洞
不过,随着公司快速扩张,管理成了最大难题。今年起,喜茶门市就爆发了 4 次食品安全危机,被视为内部管理出了漏洞。
中国咖啡设备龙头王力咖啡总裁王朱岑表示,中国餐饮业凭着规模战、资本战兴起,很容易就取得市场先机,但挑战在于,缺乏中层管理干部,后续的营运管理能力,不如台湾公司稳定。
今年,喜茶挖角中国星巴克主管,担任运营中心总经理,开始建立 SOP(标准作业流程)制度。相较过去制度是口耳相传,如今全部纸上作业。虽有标准化的必要,但转型之际,也引发不少年轻员工出走。
同业观察,喜茶门市人员大多 20 岁出头,有些是初中毕业,虽然对这品牌怀抱热情,却缺乏经验,如何通过教育训练,适应喜茶的组织变动,将是一大挑战。而人员流动的控管能力,也恐成为影响喜茶日后发展的最大变数。
春水堂创办人刘汉介认为,品牌养成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文化底蕴,任何快速暴红和扩张的品牌,都有泡沫化危机。
但平心而论,喜茶花 7 年走到这一步,的确打开市场对手摇茶饮的新想像。
如今,它通过打造茶饮 IP 走出海外,未来若是管理能力持续深化,很难说对台湾同业不具威胁性,端看谁能筑起更高的竞争门槛。
“我们想把中国茶饮带到全世界。”这是聂云宸不断说的一句话。喜茶让我们看见:靠着新玩法,即便台湾业者把持 30 多年的手摇茶产业,也将迎来可敬的对手。
本文刊登于《商业周刊》1650 期,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来源:《商业周刊》 1650 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至 《商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