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手腕”效果显现,中美G20峰会大概率宣布“好消息”
即将在日本大阪举行的新一届G20峰会由于中美领导人计划中的至关重要会晤,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在第十一轮贸易磋商被取消导致双方贸...
即将在日本大阪举行的新一届G20峰会由于中美领导人计划中的至关重要会晤,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在第十一轮贸易磋商被取消导致双方贸易协议搁浅并互相升级对抗措施后,中美领导人首次于北京时间6月18日进行了电话交谈,确认双方在G20峰会期间举行会见,并同意各自的贸易团队为此展开对话。
第十一轮贸易磋商被取消,源于中美在可能达成协议的最后时刻,就其中的部分关键条款产生深刻分歧。
中方强化了自身在“原则”和“底线”方面的诉求,认为协议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强调要尊重对方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和权利,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挑战“底线”,不逾越“红线”,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发展权为代价,更不能损害一国的主权;强调双方磋商的地位是平等的,磋商成果是互利的,最终达成的协议是双赢的。
美方指责中方“出尔反尔”,违背已经作出的承诺,进而决定取消贸易磋商,将威胁中的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幅度从10%至25%付诸实施,并相继单边对中国华为及多家实体实施制裁。此举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快速恶化。
中国方面显然已为该局面的出现做好了准备,随后从容对美打出“组合拳”,除了对美输华600亿美元采取加征关税措施予以直接反制之外,还在多个领域主动出击。
“舆论战”首当其冲,中方否认美方的“出尔反尔论”,认为在协议最后达成前,相关条款都有协商和修改的余地,进而指出对方才是出尔反尔。在舆论战的高潮部分,中国发布第二份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白皮书,直指美方在双边磋商过程中的三次“出尔反尔”之举,再次明确指出了中方的原则和底线所在。
针对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实体实施制裁,中方针锋相对地推出了“制定不可靠实体清单”、“建立国家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等相关制度,摩拳擦掌计划将美方相关企业列入制裁名单。
该措施的预应效果已开始显现。根据最新消息,可能由于担忧被中方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美国联邦快递于华盛顿时间6月24日对美国商务部提出起诉,以技术性理由,指出不应强制执行特朗普政府的出口禁令,同时对其不了解的运送产品承担责任,也是不合理的。
打击特朗普总统的个人软肋是组合拳的重要内容,农产品特别是大豆以及油气资源,是中方对特朗普予以反制的重点进口商品。传统农业地区是特朗普总统竞选的大票仓,而加大油气资源开发和出口是特朗普引以为傲的政绩。限制自美进口这些商品有利于通过选民向其施压。
与进口商品相应,中方暗示将对全球稀缺资源“稀土”加强管制力度,在必要时候可能成为对美“武器”。在双方关系破局情况下,动用一切手段反制无可厚非,不过这张牌的效果引发争议。
组合拳的关键内容之一还有,在可能来临的贸易磋商之前,中方加强了外交布局。最高领导人以及外事委员会王委员通过出访有关国家,既达到稳定外交基本盘之目的,又寻求外部战略支持。比如为因应特朗普拉拢普京政府,中方加强了与俄罗斯的互动,并在领导人出访期间签署了两项“联合声明”,向外展示了团结。尽管具体效果仍有待事实检验,但至少对美起到了牵制作用。
可能更具实质意义的是,中国领导人以回访朝鲜为契机,就对朝及朝鲜半岛政策作了重大宣示,表明中方将改变过去的对朝模糊和消极政策,主动、积极地参与朝鲜核问题解决及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构建,以争取战略主动,谋求地区事务话语权、主导权,扩大对美博弈的筹码。
中方对朝政策的转变可以说直戳特朗普政府的痛处。自特朗普担任总统以来,他就将对朝、对华政策调整当作取得外交政绩的重要跳板,并将两项政策调整打通处理,做到彼此相关、相互促进。比如,在对朝极限施压中,稍早前,特朗普成功促成中方加入其主导的全球极限施压网。反过来,此举亦起到疏离中朝关系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中方高调参与主导朝鲜事务的直接效果是,引发特朗普政府“两头落空”的顾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方积极介入朝鲜事务的政策转变,将对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起到关键的牵制作用,从而加强自身的谈判立场。
对中朝政策能否取得成功,关乎特朗普的连任大计,关乎其缔造“伟大美国”、成为“伟大总统”的夙愿,因此必然仔细掂量这两项政策进展的利弊得失。
经过多轮贸易磋商和对抗,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优势、弱点和软肋更加了解,亦更加清楚采取各种政策方向后的可能后果。很显然,随着贸易磋商的推进,特朗普的胃口是越来越大,期待一劳永逸地达成一份对美绝对有利的协议。由此必将触动中方的核心关切和核心利益,正是对其可能产生后果的担忧,导致了谈判暂时破裂。
在白皮书中,中方已经说得很明白,原则和底线是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和权利,这是中方的核心利益。在中方的舆论战中也已对相互尊重的内涵,有具体的表述,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协议文本不能使中方感到屈辱。
一个月来的对抗已让特朗普感到了痛苦,在就新的加征关税措施进行听证会过程中,很多企业抱怨关税会影响企业盈利和员工就业,事实上美国内消费和就业两大经济驱动因素都受到重要影响。在此情况下,美联储甚至考虑降息以刺激经济。这些都对特朗普政府形成压力。
可能更直接的冲击是,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有所下滑,甚至在部分地区民调中低于潜在竞争对手民主党拜登。它将对特朗普总统权衡对华贸易问题带来重要影响。
中美贸易新的拉锯战,实际就是对两国政府定力的考验,谁先眨眼,谁就处于相对不利的局面。
中方的对抗之举演绎了己方“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意志,对特朗普最大的启示可能就是,为了确保核心利益,中方是准备好豁出去了。他可能就会更加明白,在双边贸易问题上,不大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真打起来,长远对美国未必无益,但当前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当事人——特朗普本人的政治生命造成损害,何去何从,就得好好思量。
对中方来说,可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对美反制,由于有举国体制的“优势”,短期内能够扛住并“消化”重大负面效应,但长此以往,随着其不断累积、演化,就可能冲破临界点,对中国发展带来实质影响,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在与美方“掰手腕”一段时间后,“见好就收”,重启谈判并与特朗普政府共同努力,寻求从措辞到内容更平衡的协议方案,可能是明智的选择。
在18日的通话中,中国领导人已经确定了新的会谈的基调:将与特朗普总统就“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交换意见”——所谓根本性问题,应该就是双方产生实质分歧从而导致谈判暂时破裂的协议文本主要内容。
基于过去一个月来的双方博弈判断,本次会谈两国有协商空间。特朗普一方面对双方达成协议,表示了乐观态度,一方面又持开放性立场,准备好接受一切结果。中方目前多数措施仍处于“引而不发”状态,“摸着石头过河”,为双方协商留足空间意图明显,而美方官员亦声称,只要条件合适,美国可以为华为开绿灯。双方都在释放积极的试探信号。
因此,最后形势如何发展,取决于两位领导人如何判断贸易对抗对自身的影响,进而作出战略抉择。
中国市场对18日通话的反应很有说服力。一段时间以来陷入低迷的股市出现大幅反弹,显示出市场所期待的中美谈判方向。
正是基于此,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开战一个月后,双方应该都会更加理性和务实,G20元首峰会是两国宣布暂停加征新的关税及增加其他相互制裁措施,即暂时休战,宣布重启贸易代表级谈判,向外界释放“好消息”,并谋求阶段性妥协,达成一份双方都足感舒适度的平衡协议的有利契机。
不过,对抗造成的另一面影响是,中美之间鸿沟愈发分明,双边关系的长期走势不容乐观,彼此关系的根本回转愈加困难。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印太观察(shishiruijian)
作者:
丁咚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印太安全”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