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工业技术资讯月刊〉技术搭台丰富在地体验

作者: 来源:cnyes 2019-06-23 12:34:08

富里是花莲最南端的乡镇,三台则是富里最南的地名。台9线上距离台东县界约500米处,一根13层楼高的大烟囱矗立在不远处,循迹前往,近60年历史的富南砖窑场赫然现身,窑场已不再升火开炉,化身为一间充满人情温暖的旅人...

富里是花莲最南端的乡镇,三台则是富里最南的地名。台 9 线上距离台东县界约 500 米处,一根 13 层楼高的大烟囱矗立在不远处,循迹前往,近 60 年历史的富南砖窑场赫然现身,窑场已不再升火开炉,化身为一间充满人情温暖的旅人家,邀请旅人来此做客,感受富里丰富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 

在13层楼高的大烟囱旁,是近60年历史的富南砖窑场,如今已化身为充满人情温暖的旅人家,邀请旅人来此做客。
在 13 层楼高的大烟囱旁,是近 60 年历史的富南砖窑场,如今已化身为充满人情温暖的旅人家,邀请旅人来此做客。

天才濛濛亮,砖窑居第三代主人徐尉杰已经起身忙碌,里里外外的打理民宅事务。说砖窑居是民宅,其实更像是一座生态的园区,花草盎然生长,鸡鸭兔在园区恣意晃荡,荷塘映着天光,蜻蜓、蝴蝶在花丛间飞舞。 

找回富里的记忆 窑厂成为民宅

建于 1966 年的砖窑居原名“富南窑场”,由徐尉杰的祖父徐镜明经营,专门生产红砖提供建筑使用。1990 年,因环保意识抬头及产业结构转变,红砖需求大不如前,砖窑场停止营运。后续 10 年间,砖窑场闲置,土地部分转为有机水稻耕种,直到 2000 年碧利斯台风袭台,闲置的砖窑场在台风中受到严重损害,徐尉杰的父母不舍祖传家业就此消失,因此决心修复整建,并希望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找回窑场昔日风华。 

小到一砖一瓦,大至建筑结构,都由徐尉杰的父母一手包办,历经 7 年时间终于修复完成,于 2007 年登录为花莲县历史建筑,2008 年以“砖窑居”为名,改建成民宅。 

“砖窑场成为民宅后,有一些以前在窑场工作过的员工或后代,会特地跑来住宿,跟我们述说以前在这里工作的回忆,”徐尉杰说道,窑场全盛时期,约有 30 多名员工,当时花东地区共有 13 间砖窑场,富里仅有富南窑场一间。对许多富里人而言,砖窑场不仅是徐家的家业,更烙印着许多属于当地居民的记忆。 

结合在地资源 手作精油米糠皂

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徐尉杰,不同于多数同学选择进入科技业,他毅然决定返乡,协助父母经营民宅。“我不觉得进入半导体、科技业,就是有‘前景’的选择,”他认为,将人生最精华的部分,消耗在没日没夜的工作中,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且比起繁华忙碌的大都市,他更喜欢家乡充满绿意及悠闲自得的环境。 

徐尉杰回到富里后,慢慢从父母手中接下家业,在同是返乡或移居富里的年轻人团体“富里 983”引荐下,接受工研院辅导,学习植物精油与米糠液萃取技术,搭配园区内丰富的花朵香草,制作精油、米糠皂等商品、设计 DIY 体验活动,为民宅引进多元经营方式,估计可提升消费客单价约 1 成,也让住客深度体验富里文化。 

在工研院的辅导下,徐尉杰学习植物精油与米糠液萃取技术,制作精油、米糠皂等商品、设计DIY体验活动,为民宅引进多元经营方式。
在工研院的辅导下,徐尉杰学习植物精油与米糠液萃取技术,制作精油、米糠皂等商品、设计 DIY 体验活动,为民宅引进多元经营方式。
凝聚共识 让更多人认识富里

深耕富里,协助产业辅导的工研院中分院副执行长李士畦强调,对富里、乃至东部的产业辅导,跟西台湾帮助产业的定义是很不一样的,把产量、产值做大,“这是西部产业的思维,”他指出,东部农村产业比较适合深度体验、特殊物产,或文化生态层面共同结合的产业生态系发展,这与里山倡议的精神是相通的,因为科技在这里一定要建立在生态、文化与在地的框架上来营造特色。 

富里最大的特色在于文化多元,徐尉杰如数家珍:丰南部落保留很多阿美族文化,如丰年祭;还有竹田村的客家文化,像是义民庙的庆典,每年都吸引许多人参与;而东里村的“阿立太祖”公廨,则是平埔族文化,“富里要发展观光,绝对不是走马看花,而是深度之旅。” 

“我们不希望富里变成炒短线的景点,”与多数富里青年一样,徐尉杰期待富里产业兴盛的同时,仍保有独特文化风貌。产业要发展,势必要做到一定规模,这不是一蹴可几,“我们还在凝聚共识的阶段,期待更多认同的能量,一旦机会来临,就能让更多人认识富里,”徐尉杰的语气充满信心。 

米糠液萃取技术
米糠液萃取技术

转载自《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第 330 期 2019 年 06 月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