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的谬误知识和偏颇观点举隅
【第19页】“在印象派画家举办的几次画展上,塞尚、凡·高、高更和修拉都有自己的作品参展,他们与莫奈等画家也非常熟悉,常常一起切磋交流,但是他们并不是印象派画家……” 【指正】短短一句话就至少三个错误,显示出作...
【第19页】“在印象派画家举办的几次画展上,塞尚、凡·高、高更和修拉都有自己的作品参展,他们与莫奈等画家也非常熟悉,常常一起切磋交流,但是他们并不是印象派画家……”
【指正】短短一句话就至少三个错误,显示出作者对艺术史非常不了解。凡·高作品从未参展过八次印象派画展中的任何一次。1886年举办最后一次印象派画展时,凡·高才第一次来到巴黎,见到所谓的印象派作品,那时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画家,又怎么可能参展呢?他也跟“莫奈等画家”前辈真的一点都不熟,主要也就新认识了高更。而多次参加过印象派画展的塞尚和高更,他们的早期作品就是印象派风格,当然也属于印象派画家。
【第31页】“《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请注意画中央穿白衣服的小孩,观者如果凑近去看,可见小孩身上布满了数千个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的小圆点,逐步后退到某个距离时,孩子的衣服就变得洁白无瑕(笔者曾见过修拉的真迹,这种感受相当奇妙)。”
【指正】从最基本的色彩学和视觉原理上讲,如果数千个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的颜料小点杂乱地聚在一起,观者只可能看到接近黑色的效果,没有任何可能看到白色的效果,因为各种波长的色光都几乎被吸收掉了,而不是反射出来,作者大概是把色光混合原理与颜料混合原理搞反了。我不知道作者是否真的见过《大碗岛》真迹,我倒是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见过,小孩的衣服就是用白色颜料画的,没有布满色点。其实也不必现场看真迹,Google艺术与文化app提供了超高清大图,一看便知。
【第41页】“浓墨重彩的野兽派绘画风格很快震撼了整个欧洲画坛,20世纪初期风起云涌的先锋画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如:……现代表现主义大师蒙克……”
【指正】明明是作为前辈的蒙克影响了作为后辈的野兽派,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事实上皆如此。在野兽派还没诞生之前十年,蒙克就已经凭着《呐喊》等作品震撼了整个欧洲画坛,蒙克跟后印象派艺术家是同一辈分,在19世纪后期就拥有了江湖地位,不至于降格成了20世纪初期的先锋画派。另外,严格地说,他是表现主义先驱,而非表现主义大师。
【第77页】“西班牙画家达利和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无疑是该流派最引人注目的大家……两位大师这种富有想象力的禀赋也可能与当地的风俗和传统有关系。古时候那个地方叫做尼德兰地区(包括今天的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等)……”
【指正】第一次听说尼德兰竟然包括今天的西班牙。事实是,历史上西班牙和隔着一整个法兰西的尼德兰(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同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哈布斯堡王朝分家成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时,尼德兰划归西班牙统治,不久之后尼德兰北方七省就独立了。总之,三百年后才在西班牙出生的达利,跟千里之外的尼德兰风俗和传统扯不上关系,作者为了穿凿附会达利如何受到“先人”的影响,连欧洲史都要篡改了。
【第116页】“美国农民画家波洛克拎着桶把颜料泼洒在画布上面……”
【指正】原谅我,波洛克几时成了农民画家?“农民画家”又是什么意思?是他出生在农民家庭?还是他画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还是他主要在农村从事创作?还是他平时除了画画还要割麦子?他可跟这每一样都不沾边啊。
【第142页】“许多世纪以来,欧洲绘画虽然源远流长,但是画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被看作匠人,他们创作的艺术品与人品是两回事。”
【指正】欧洲画家的社会地位,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经文艺复兴三杰这样伟大艺术家的努力,就已经摆脱了“匠人”的卑微地位,而成为王室和贵族的座上宾,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反而是在中国,画家地位从先秦到清末一直就没有高过,倒是由于精英阶层的士大夫们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弄出所谓文人画,才借由他们的士大夫身份抬高了画的价值,但职业画家仍然受到歧视,这也是中国画到宋元以后难以在技术上和观念上突破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欧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第142页】“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事实上这些人不仅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很粗俗,吸毒、酗酒,生活上也十分混乱,从事艺术不过是为了赚大钱。”
【指正】作者在本书中对于现当代艺术家,口吻常常流露出鄙视,此处简直可以说是在诋毁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数都是大学学历(那可是七八十年前),不乏名校生,很多在艺术训练上师从名家,有些后来还在大学任教,文化程度远在国民平均线之上,说白了就是精英圈的一份子,哪里来的“文化程度不高还很粗俗”?Franz Kline是波士顿大学毕业的,还在英国艺术院校留学;Mark Rothko拿到了耶鲁的奖学金,后来又进了Parsons设计学院;Clyfford Still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任教……不胜枚举。最后那句“从事艺术不过是为了赚大钱”简直是在诛心了。Eric Kandel在艺术上如此推崇的抽象表现主义闹了半天是为了赚大钱瞎搞出来的?作者把人家的书抄袭了好几章怎么就连人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都没摸准呢?(此处好几页在对比分析为什么这些美国艺术家短命而中国艺术家长寿,恕我憋住不再吐槽。)
【第152页】“勃鲁盖尔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尼德兰绘画的杰出代表,也是唯一可以与丢勒匹敌的北方画家。”
【指正】短短一句话尽是信口开河。1528年丢勒去世的时候,老勃鲁盖尔是个还在吃奶的三岁小孩,都不是同一代人,他怎么去跟丢勒匹敌?艺术史也不会去做这样隔代的实力pk。同时代跟丢勒匹敌的北方画家有德国老乡老克拉纳赫。至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通常是指意大利1495年到1525年这段时期,北方文艺复兴没有这样的划定,就算有,刚出生的勃鲁盖尔就成了杰出代表?论代表,他的前辈,也是影响过他的耶罗尼米斯·博斯更有资格被称为尼德兰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
【第190页】“由于西方写实绘画的式微,新画派的画家也无能力描写那些人物众多、场面恢弘的情景,最多也只能画一点蛋糕和其他小玩意儿,……马奈等大师的旷世杰作已经成为艺术史上这一题材的‘绝唱’!”
【指正】又在鄙视和诋毁。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时代不同了,现代艺术家通常没有必要去创作那些过时的具有纪念碑性、光体量上就能把观众震撼到的历史画、宫廷画、群像画大作了。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驾驭,“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最直接的例子,蒙克和迭戈·里维拉都是现代派大师,但与此同时,当受到委托去创作大型壁画时,他们照样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创作出同样艺史留名的大作。近来的例子有戴维·霍克尼,也创作了巨幅的人物群像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当代艺术史也不是靠画蛋糕这样的小玩意构成的,反过来,也不是说谁的size大谁就更牛。
【第197页】“一次,毕加索要为妻子奥尔加画像,奥尔加也忧心忡忡地说:‘你可不要把我画得认不出来了。’这一次,他面对爱妻不敢怠慢,用了细腻的写实手法创作了《靠椅上的奥尔加》……”
【指正】《靠椅上的奥尔加》创作于1918年春天,奥尔加与毕加索是在1918年夏天结婚,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别把女朋友说成是爱妻。更何况这个故事多半是编的,早在1917年两人相识的时候,毕加索就给奥尔加画过一幅写实的肖像画Olga in a Mantilla,就算奥尔加真说过这句话,也只可能是在他们刚认识的时候。而毕加索开始创作写实作品,也跟女朋友或者妻子的要求没什么关系,而是当时欧洲经历了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重返秩序”的艺术风潮,毕加索也顺势从立体主义转向了新古典主义。
【第236页】“20世纪中期……画家对人物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描绘也从求真务实走向夸张、变形,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现在有些流派(如毕加索、英国画家培根)为了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开始追求怪异和丑陋……”
【指正】不吐槽了,又在诋毁现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史的逻辑、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缺乏了解,就做出了毫无论证和说服力的主观臆断,把自个儿的偏见当成事实一般呈现给读者。
【第279页】“修拉……于1891年去世,年仅32岁。……图10是他的早期作品《侧坐的模特》……”
【指正】修拉的创作生涯始于大约1879年,止于1891年,所谓《侧坐的模特》是修拉为其点彩法极其成熟的代表作《仨模特》所做的练习,创作于1887年前后,怎么就成了“早期作品”?事实上,《阿尼埃尔浴场》、《大碗岛》和《仨模特》分别可以视为他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
【第288页】“笔者以为中西画法的差异与中西医道的不同颇为相似:中医讲的五脏、六腑与西医说的肝、胆、脾、胃、肾不是一回事,但中医也能据此判定人体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你能讲中医不科学吗?”
【指正】我能。
【第290页】“中国画的叙事功能较西方绘画更具灵活性:西方绘画的画面一般都展示一个空间里瞬时发生的场景,也就是钱锺书说的‘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故要叙述复杂的故事就有点难。”
【指正】麻烦作者去了解一下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画,看看那时的艺术家是怎么在同一个画面中展示连环画般的圣经故事的。很多时候,自信是源于无知。只知道自家祖上阔过,就以为别家祖上都穷。
【第315页】“米开朗基罗熟悉科学,精通解剖术,动手解剖过几十具尸体。他的学生瓦萨里还把几何学等科目引入到美术学院的教学课程之中。”
【指正】瓦萨里是在Andrea del Sarto画坊受训。他跟年长的米开朗基罗属于朋友关系,也非常仰慕米开朗基罗,还为他写了传记。英文资料里从未见过把瓦萨里说成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倒是百度百科的“瓦萨里”词条第一句就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