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说说徳Gala转票

作者: 来源:wbtt 2019-06-02 18:27:53

​​又到了一年一度码字讲道理的时间了。 有人拿这个截图(的内容)说怎么有人可以买131张票高价卖!【实际是20来人组队线上线下一共刷了131张,亲友分一分,剩下的零碎拿出去卖了,有原价有溢价,就这么点事儿】 我先把文化广场...

​​又到了一年一度码字讲道理的时间了。
有人拿这个截图(的内容)说怎么有人可以买131张票高价卖!

【实际是20来人组队线上线下一共刷了131张,亲友分一分,剩下的零碎拿出去卖了,有原价有溢价,就这么点事儿】

我先把文化广场摘干净。老看见人骂文广,水平之低我都看不下去了。
骂文广柜台超额销售——替文广表示冤枉。开票时柜台上就是限制死了一个号一场只能买4张折扣票外加每个号2张80。所有去现场买票的都亲身体会过。否则光凭排前三的人就能让其他人不知道vip座长什么颜色你信吗。谁要是跳出来说自己【在柜台】买了一场超过4张(除了那两张80)的,我就站队去骂文广。否则我就骂那些道听途说的。所以不要试图跑来说哪个犄角旮旯的亲朋好友在现场亲眼所见一个人买了几十张的。不是他瞎了就是你聋了。
话说回来,网上瞎子挺多的。截图里人家说了,柜台买到的是97张。8个人几乎买足限额罢了。剩下34张是线上线下20来个朋友一起刷了一起统计的。
截图就几行字这么简短明白,都能曲解成:有人屯了一百多张票,试图给人造成个别人囤积居奇的印象。20人也许真的是一小撮的“个别人”。那131张瓜分剩下来的零碎票,对于5千多张的总体票房,也是一小撮。一小撮人买了一小撮票,再正常不过。这都能断章取义的人,不是傻就是坏(我倾向于后者)。殊不知20人里头好多人都晒了同一组票(随便放几张在下面)。当然nbcs。因为人家私人恩怨,就是冲着人去的,不是冲事儿。



骂文广不限售——文广的规则一向是:4张有折扣,超过没折扣,不限单数。火一点的剧情况特殊,文广已经为了照顾尽可能大多数的排队者,冒着让一部分排队者不满的风险限定柜台只能买一场4张了。想无折扣购买都不行。换无人问津的剧试试,买多少张都没人拦着你。文广在线就是按规则限制了每单4张,超过没折扣,但不限单数。为啥不限制?文广也不知道德gala会卖那么火爆的啊!每年那么多低上座率的演出,还敢搞限量销售,傻的吗?你以为文广的音乐剧只有法扎这一部的吗?供大于求的市场,商家对需求自然举双手欢迎。为了兼顾公平,4张以后折扣减少或没有折扣,已经很有心了。等大多数剧都能票房喜人,且经常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家自然会考虑限购的。现在人家没这个信心。(当然第一次开票给了文广信心,他们来得及修改开票策略吗?拭目以待)

骂文广先给尊享特权——大客户、VIP优先,这不是通常的做法吗,有啥好骂的。你个普卡用户去银行坐vip间人家给你坐?去登机走金卡通道人家给你走?在商言商,以优惠政策鼓励更有消费能力的人更多地在自家消费,天经地义。说实在的我也是第一次真正享受到的尊享的区别待遇。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花钱买来的利益,用起来理直气壮),真的感谢尊享这个门槛降低了抢票难度。否则买这么多票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刚刷出票版就不知道vip为何物,这么凶残的竞争下我居然还能买到几张,谢天谢地。

骂文广柜台操作慢——让观众线下夜排vs线上购票,文广更喜欢哪个?当然是线上。多省事儿啊,不用增加人员成本,柜台还能少挨骂。为了做到这一点,文广已经尽量维护网络了,所以这次开票并没有严重拥堵。网络相对顺畅的情况下在线操作就是快。现场买票还要一一告知并确认座位、手动输入会员号、手动输入折扣、打票、刷卡、签名,偶尔也会卡住……整个流程走下来,闭上眼睛想一想都很慢啊。以往大家爱排队,是觉得在线售票网络不靠谱。柜台再慢,总比网上一张都买不到要好。这次突然网络好了,现场排队的人惊觉:居然还不如在家怼电脑来得效率!于是怒气上来,辱骂文广!我替文广表示冤枉。但是文广又不敢直接宣布:大家在线买吧,一定会比现场快的,夜排不划算,保证在线购票会很顺畅——面对无法预估的大流量,又不是阿里巴巴搞双十一的阵势,谁敢做这样的保证。
综上,骂文广的可以收声了。文广做得比国内绝大多数剧院都好。

现在开始说说囤积居奇这件事。
刚才提到了,20来个尊享组队买票,和所有尊享公平竞争,有体力拼命夜排,不夜排的拼个手速。结束战斗以后各取所需,自己连同那些乐享的、外地的亲朋好友都照顾到了,还剩点零头,再正常不过。先不管20来个人总共多买的这几张零票、卖多少钱。哪怕131张都是被一个人买下的,能影响市场?3场演出5千多张票子,131张票就影响市场,你当文广是KTV包厢呢?更何况分完剩下就没几张零碎了。谁有本事多抢的,拿回去爱怎么处置怎么处置,爱折价折价,爱送人送人,爱溢价溢价,其他人也管不着。
几张零碎票子哪里来的囤积居奇?拿囤积居奇来说事的,可以说不是傻就是坏了。
所以,拿囤积居奇说话的也可以收声了。

再说溢价。
如果超过实际支付价格就叫溢价(贬义)的话,那所有买卖都十恶不赦。毕竟正常商品定价都高于成本。又不是做慈善。当然,有人乐意做慈善,了不起,哪怕只为赚个江湖名声,我也佩服。但是你要婊人家超出支付价格出票,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只有超过票面价格溢价这种事还值得讨论一下。
先说成本。夜排要不要成本?带足了装备,在远离现代化生活的环境里吹着大风过一宿,排个票恨不得搭上半条命。为了买票,人家愿意。网上也能买啊,动动手指。但人家就是愿意投入巨大的人力甚至财力(野营装备),把购票成本增加到远高于票面的程度,就是为了一张心仪的票。如果买到的票不能给自己或者亲友享用,而是让给陌生人,把这些成本算进去,可耻吗?想要白占别人劳动力成本的人才可耻。
有人说,代购费可以另算,或者事先说。事后算在票钱里就不可以。——怎么就不可以了?同样的价格,order made就可以,现销就不行,你说啥就是啥,这咋行。

有人说,夜排辛苦,可以接受合理的溢价,过高的溢价就可耻了。什么叫合理?你买得起的才叫合理?你乐意出的价格才叫合理?你觉得对方的付出值多少钱,多少钱就是合理的?当然不是啊。付出劳动力的人觉得多少钱合理,才叫合理。公说公合理,婆说婆合理。觉得价格不合理你可以不买啊,没人逼你。又不是垄断市场,你完全可以通过你喜欢的途径买,或者选择能接受的价格买,或者不买。我不能因为自己觉得这颗苹果卖5分钱才合理,就去婊那卖5块一个苹果的摊主啊。你自己觉得不合理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有人说,夜排加价能理解,买电子票不付出太多劳动力,溢价可耻。但也许有人为了专心网购,学生逃了一节课、白领翘了半天班;也许为抢这张票被偷了钱包……这些理由,说出来有没有觉得很像“夜排辛苦,所以溢价合理”?你平时买票的时候真的在乎过这张票背后的成本、在乎过购票背后的故事吗?如果每件商品都需要在价格背后附加完整的故事,交易效率也太低了。背后的故事,只是影响购物心情的因素罢了。谁也不知道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也不会印在票面上。nbcs。一个理性购物者买东西的时候通常只看:东西是不是我要的,价格能不能接受。如果因为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而改变决定,那你购买的是这张票,以及一个故事。情有可原。也可以不原。不乐意就不买呗,就像前面说的,又不是垄断市场,你完全可以通过你喜欢的途径买,选择能接受的价格买,或者不买。其实说白了,买方在乎的只不过是需求、价格,以及一个无关轻重的,说服你去买一个超出预算的商品的理由。买溢价当然可以要求听一个打动人的故事。但要根据有没有故事、够不够打动你来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说,先不管“溢价”定义如何,反正溢价就是可耻。那就不要双标,看也来看看折价。
人做任何选择都是冲着利益最大化去的。利益最大化可耻吗?不可耻。这个词可不光用在卖方身上,买方也一样适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试图做出最优选。你不能因为别人争取了利益最大化而不满足你的利益最大化,就随便觉得别人可耻。这样是很双标的。比如当年市场冷清,黄牛都在卖折价票。你从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不去票房而去买黄牛票,剧院敢说你可耻吗?他最多说:注意安全,小心被骗。有人自刀出票,你觉得划算,买了。别人亏了。你赚了。别人会说你可耻吗?凭什么让别人替你支付那份差价?你凭什么让人家亏钱!——就凭双方都在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路上,你情我愿地达成了一致啊,轮得到别人插嘴?在没有合理的退票机制(或者官方无法承担退票机制带来的风险)的情况下,有票的和有钱的各自处置自己的财产,买票的人买到了划算的票,出票的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什么折价就不骂,溢价就骂呢?
因为你想买折价票!折得越低越好!恨不得倒贴呢(你一定会说,我才不会那么无耻让人倒贴!——你当然不会这么说出来。不是因为你高尚,只是因为你知道到别人不会来倒贴你,还会骂你傻逼。)总有人觉得只要把溢价的骂个狗血喷头,他们就会平价乃至折价卖给我啦!——想什么呐?你在这儿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人家乐意买溢价人的早就挑个合适的卖家,爽快地达成一致,共同奔向利益最大化去了。你觉得不符合你的利益最大化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说:溢价票挤压了别人平价购票的机会。那我不得不让你回头看前文【囤积居奇】的部分。几张票,挤压不到你的机会空间。谁还没个买多了的时候。10点开票,网络顺畅,11点多都还有大量成交。票版全开,实时更新,大家都是各拼手速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开票一个小时还买不到,那真是运气不好,就算多掉落这零星几张你一样抢不到。
如果转票市场只有这几张零碎票溢价,那你直接买其他不溢价的就行了,谁也不碍着谁。如果绝大多数票都在溢价转手,说明市场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会造成什么结果?当然是涨价。剧院只以票面价为基础收钱。当然,供不应求的市场里,剧院也可以觉得,这些差价与其让别人赚,我不会自己赚啊?于是直接票面涨价。当价格接近价值,供求关系就逐渐平衡了。对观众来说,最终还是花了高价(其实只是等同于价值的价格),只不过钱交给剧院,还是交给转票人的区别。放到德gala溢价转票这件事上,如果非要说损失,那也是文广的损失。文广损失的是自己去赚这部分差价的机会。但是想自己赚取这份差价,要付出精确预测市场严格实名制的成本,并承担滞销的风险。这个成本和风险本身就不低。所以选择保守开价,是文广权衡之下,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次开票结果证明,这个票价远低于实际价值,供不应求。在这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里,买方的机会本来就该那么小,能捡到平价是运气好,就是占便宜了。运气不好就得靠钱补。
就像购超市里的限量廉价鸡蛋。那些觉得鸡蛋好划算,一定能占到这个便宜的小可爱怕是没和大爷大妈们正面pk过。你真没什么机会的。抢不到咋办?市场上该花多少钱买花多少钱买呗。觉得贵就换个超市,或者过几天再买。你甚至可能买到别人转卖的廉价鸡蛋,比超市标价还贵。放到德gala这件事上,你以为假如这20来个人只精确购买自己的需求,不多买那几张票,你就有机会在官网抢到平价了?当其他需求旺盛的尊享是假的吗?你以为这几张零星余票如果平价转手,你就有机会买到了?当其他需求更旺盛的乐享及非会员是假的吗?更何况这种人情,送给陌生人不如送给熟人。你一样没机会的。如果你觉得只要你自己没有足够的空间(机会)买到廉价票占到便宜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这两年剧院市场突然火爆。以前大量不知道音乐剧的人现在了解到了其中的乐趣,并愿意为此消费。很多人说:我以前怎么不知道来看这个剧。是的,因为你早不知道,于是当年买方的竞争就少,市场冷清,剧院亏本做戏,很多观众才能从剧院也好门口的黄牛手里也好,买到低廉的折价票。有时候折价票便宜得让人觉得,买柜台正价票的怕不都是傻子。从这个角度来讲,入坑早,挺占便宜的。占的就是那些没有早入坑加入购票竞争的人的便宜。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扩大,消费者越来越多,“便宜”就越来越少。做剧的也逐渐知道怎样用更好的定价策略过得更大的利润,能自己赚的,不留给别人。

碰到大热剧,二手市场也开始有高出票面的转票。买惯了折价票的人开始不习惯了。看见折价票的时候不想着感谢出票人,看到溢价票的时候就要骂出票人。太双标了。其实乐意买票的只要自己觉得值,管他折价溢价,都买徳欢天喜地你情我愿。只有不乐意买的才叽叽歪歪窜上跳下。就算给折价,他们都嫌不够便宜。一看溢价,还不赶紧找几乎骂,发泄一下收入水平跟不上精神需求的怨气。有你们什么事呢?剧院不是医院(公益性质)也不是火车站(一票对一证事关社会秩序),更不是什么刚需。至于那些读了一两条治安管理处罚法就觉得能通过司法考试的小可爱们,6月5日就要开始今年的报名了,千万不要错过时间哟。考试之前也可以实践一下,看看警察叔叔会不会"依法"查封摩天轮这样的二级票务网站。你觉得只要你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大概有人要说了:你的意思是,全是市场经济背锅咯。
更多人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罢了,何锅之有?不能一言不合就生造一口锅不是?计划经济下你就能得便宜了?咋那么天真呢。

总结一下:文广已经做得比国内大多数剧院都好了,没啥可骂的。

20来人辛苦买了131张票不过每人六七张,“囤票”一说从何而来?照顾亲友以后还有零星余票各自处置,卖什么价格你情我愿,管你屁事。该不是你的,他就不是你的。



PS.至于之前还有人挂我卖周边卖得贵。这指控太弱智了。还是那句话。觉得价格不合理你可以不买啊,没人逼你。你大可以坐时光机回到过去用当年得价格买。你觉得买不起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

【实际是20来人组队线上线下一共刷了131张,亲友分一分,剩下的零碎拿出去卖了,有原价有溢价,就这么点事儿】

我先把文化广场摘干净。老看见人骂文广,水平之低我都看不下去了。
骂文广柜台超额销售——替文广表示冤枉。开票时柜台上就是限制死了一个号一场只能买4张折扣票外加每个号2张80。所有去现场买票的都亲身体会过。否则光凭排前三的人就能让其他人不知道vip座长什么颜色你信吗。谁要是跳出来说自己【在柜台】买了一场超过4张(除了那两张80)的,我就站队去骂文广。否则我就骂那些道听途说的。所以不要试图跑来说哪个犄角旮旯的亲朋好友在现场亲眼所见一个人买了几十张的。不是他瞎了就是你聋了。
话说回来,网上瞎子挺多的。截图里人家说了,柜台买到的是97张。8个人几乎买足限额罢了。剩下34张是线上线下20来个朋友一起刷了一起统计的。
截图就几行字这么简短明白,都能曲解成:有人屯了一百多张票,试图给人造成个别人囤积居奇的印象。20人也许真的是一小撮的“个别人”。那131张瓜分剩下来的零碎票,对于5千多张的总体票房,也是一小撮。一小撮人买了一小撮票,再正常不过。这都能断章取义的人,不是傻就是坏(我倾向于后者)。殊不知20人里头好多人都晒了同一组票(随便放几张在下面)。当然nbcs。因为人家私人恩怨,就是冲着人去的,不是冲事儿。



骂文广不限售——文广的规则一向是:4张有折扣,超过没折扣,不限单数。火一点的剧情况特殊,文广已经为了照顾尽可能大多数的排队者,冒着让一部分排队者不满的风险限定柜台只能买一场4张了。想无折扣购买都不行。换无人问津的剧试试,买多少张都没人拦着你。文广在线就是按规则限制了每单4张,超过没折扣,但不限单数。为啥不限制?文广也不知道德gala会卖那么火爆的啊!每年那么多低上座率的演出,还敢搞限量销售,傻的吗?你以为文广的音乐剧只有法扎这一部的吗?供大于求的市场,商家对需求自然举双手欢迎。为了兼顾公平,4张以后折扣减少或没有折扣,已经很有心了。等大多数剧都能票房喜人,且经常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家自然会考虑限购的。现在人家没这个信心。(当然第一次开票给了文广信心,他们来得及修改开票策略吗?拭目以待)

骂文广先给尊享特权——大客户、VIP优先,这不是通常的做法吗,有啥好骂的。你个普卡用户去银行坐vip间人家给你坐?去登机走金卡通道人家给你走?在商言商,以优惠政策鼓励更有消费能力的人更多地在自家消费,天经地义。说实在的我也是第一次真正享受到的尊享的区别待遇。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花钱买来的利益,用起来理直气壮),真的感谢尊享这个门槛降低了抢票难度。否则买这么多票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刚刷出票版就不知道vip为何物,这么凶残的竞争下我居然还能买到几张,谢天谢地。

骂文广柜台操作慢——让观众线下夜排vs线上购票,文广更喜欢哪个?当然是线上。多省事儿啊,不用增加人员成本,柜台还能少挨骂。为了做到这一点,文广已经尽量维护网络了,所以这次开票并没有严重拥堵。网络相对顺畅的情况下在线操作就是快。现场买票还要一一告知并确认座位、手动输入会员号、手动输入折扣、打票、刷卡、签名,偶尔也会卡住……整个流程走下来,闭上眼睛想一想都很慢啊。以往大家爱排队,是觉得在线售票网络不靠谱。柜台再慢,总比网上一张都买不到要好。这次突然网络好了,现场排队的人惊觉:居然还不如在家怼电脑来得效率!于是怒气上来,辱骂文广!我替文广表示冤枉。但是文广又不敢直接宣布:大家在线买吧,一定会比现场快的,夜排不划算,保证在线购票会很顺畅——面对无法预估的大流量,又不是阿里巴巴搞双十一的阵势,谁敢做这样的保证。
综上,骂文广的可以收声了。文广做得比国内绝大多数剧院都好。

现在开始说说囤积居奇这件事。
刚才提到了,20来个尊享组队买票,和所有尊享公平竞争,有体力拼命夜排,不夜排的拼个手速。结束战斗以后各取所需,自己连同那些乐享的、外地的亲朋好友都照顾到了,还剩点零头,再正常不过。先不管20来个人总共多买的这几张零票、卖多少钱。哪怕131张都是被一个人买下的,能影响市场?3场演出5千多张票子,131张票就影响市场,你当文广是KTV包厢呢?更何况分完剩下就没几张零碎了。谁有本事多抢的,拿回去爱怎么处置怎么处置,爱折价折价,爱送人送人,爱溢价溢价,其他人也管不着。
几张零碎票子哪里来的囤积居奇?拿囤积居奇来说事的,可以说不是傻就是坏了。
所以,拿囤积居奇说话的也可以收声了。

再说溢价。
如果超过实际支付价格就叫溢价(贬义)的话,那所有买卖都十恶不赦。毕竟正常商品定价都高于成本。又不是做慈善。当然,有人乐意做慈善,了不起,哪怕只为赚个江湖名声,我也佩服。但是你要婊人家超出支付价格出票,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只有超过票面价格溢价这种事还值得讨论一下。
先说成本。夜排要不要成本?带足了装备,在远离现代化生活的环境里吹着大风过一宿,排个票恨不得搭上半条命。为了买票,人家愿意。网上也能买啊,动动手指。但人家就是愿意投入巨大的人力甚至财力(野营装备),把购票成本增加到远高于票面的程度,就是为了一张心仪的票。如果买到的票不能给自己或者亲友享用,而是让给陌生人,把这些成本算进去,可耻吗?想要白占别人劳动力成本的人才可耻。
有人说,代购费可以另算,或者事先说。事后算在票钱里就不可以。——怎么就不可以了?同样的价格,order made就可以,现销就不行,你说啥就是啥,这咋行。

有人说,夜排辛苦,可以接受合理的溢价,过高的溢价就可耻了。什么叫合理?你买得起的才叫合理?你乐意出的价格才叫合理?你觉得对方的付出值多少钱,多少钱就是合理的?当然不是啊。付出劳动力的人觉得多少钱合理,才叫合理。公说公合理,婆说婆合理。觉得价格不合理你可以不买啊,没人逼你。又不是垄断市场,你完全可以通过你喜欢的途径买,或者选择能接受的价格买,或者不买。我不能因为自己觉得这颗苹果卖5分钱才合理,就去婊那卖5块一个苹果的摊主啊。你自己觉得不合理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有人说,夜排加价能理解,买电子票不付出太多劳动力,溢价可耻。但也许有人为了专心网购,学生逃了一节课、白领翘了半天班;也许为抢这张票被偷了钱包……这些理由,说出来有没有觉得很像“夜排辛苦,所以溢价合理”?你平时买票的时候真的在乎过这张票背后的成本、在乎过购票背后的故事吗?如果每件商品都需要在价格背后附加完整的故事,交易效率也太低了。背后的故事,只是影响购物心情的因素罢了。谁也不知道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也不会印在票面上。nbcs。一个理性购物者买东西的时候通常只看:东西是不是我要的,价格能不能接受。如果因为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而改变决定,那你购买的是这张票,以及一个故事。情有可原。也可以不原。不乐意就不买呗,就像前面说的,又不是垄断市场,你完全可以通过你喜欢的途径买,选择能接受的价格买,或者不买。其实说白了,买方在乎的只不过是需求、价格,以及一个无关轻重的,说服你去买一个超出预算的商品的理由。买溢价当然可以要求听一个打动人的故事。但要根据有没有故事、够不够打动你来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说,先不管“溢价”定义如何,反正溢价就是可耻。那就不要双标,看也来看看折价。
人做任何选择都是冲着利益最大化去的。利益最大化可耻吗?不可耻。这个词可不光用在卖方身上,买方也一样适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试图做出最优选。你不能因为别人争取了利益最大化而不满足你的利益最大化,就随便觉得别人可耻。这样是很双标的。比如当年市场冷清,黄牛都在卖折价票。你从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不去票房而去买黄牛票,剧院敢说你可耻吗?他最多说:注意安全,小心被骗。有人自刀出票,你觉得划算,买了。别人亏了。你赚了。别人会说你可耻吗?凭什么让别人替你支付那份差价?你凭什么让人家亏钱!——就凭双方都在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路上,你情我愿地达成了一致啊,轮得到别人插嘴?在没有合理的退票机制(或者官方无法承担退票机制带来的风险)的情况下,有票的和有钱的各自处置自己的财产,买票的人买到了划算的票,出票的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什么折价就不骂,溢价就骂呢?
因为你想买折价票!折得越低越好!恨不得倒贴呢(你一定会说,我才不会那么无耻让人倒贴!——你当然不会这么说出来。不是因为你高尚,只是因为你知道到别人不会来倒贴你,还会骂你傻逼。)总有人觉得只要把溢价的骂个狗血喷头,他们就会平价乃至折价卖给我啦!——想什么呐?你在这儿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人家乐意买溢价人的早就挑个合适的卖家,爽快地达成一致,共同奔向利益最大化去了。你觉得不符合你的利益最大化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说:溢价票挤压了别人平价购票的机会。那我不得不让你回头看前文【囤积居奇】的部分。几张票,挤压不到你的机会空间。谁还没个买多了的时候。10点开票,网络顺畅,11点多都还有大量成交。票版全开,实时更新,大家都是各拼手速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开票一个小时还买不到,那真是运气不好,就算多掉落这零星几张你一样抢不到。
如果转票市场只有这几张零碎票溢价,那你直接买其他不溢价的就行了,谁也不碍着谁。如果绝大多数票都在溢价转手,说明市场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会造成什么结果?当然是涨价。剧院只以票面价为基础收钱。当然,供不应求的市场里,剧院也可以觉得,这些差价与其让别人赚,我不会自己赚啊?于是直接票面涨价。当价格接近价值,供求关系就逐渐平衡了。对观众来说,最终还是花了高价(其实只是等同于价值的价格),只不过钱交给剧院,还是交给转票人的区别。放到德gala溢价转票这件事上,如果非要说损失,那也是文广的损失。文广损失的是自己去赚这部分差价的机会。但是想自己赚取这份差价,要付出精确预测市场严格实名制的成本,并承担滞销的风险。这个成本和风险本身就不低。所以选择保守开价,是文广权衡之下,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次开票结果证明,这个票价远低于实际价值,供不应求。在这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里,买方的机会本来就该那么小,能捡到平价是运气好,就是占便宜了。运气不好就得靠钱补。
就像购超市里的限量廉价鸡蛋。那些觉得鸡蛋好划算,一定能占到这个便宜的小可爱怕是没和大爷大妈们正面pk过。你真没什么机会的。抢不到咋办?市场上该花多少钱买花多少钱买呗。觉得贵就换个超市,或者过几天再买。你甚至可能买到别人转卖的廉价鸡蛋,比超市标价还贵。放到德gala这件事上,你以为假如这20来个人只精确购买自己的需求,不多买那几张票,你就有机会在官网抢到平价了?当其他需求旺盛的尊享是假的吗?你以为这几张零星余票如果平价转手,你就有机会买到了?当其他需求更旺盛的乐享及非会员是假的吗?更何况这种人情,送给陌生人不如送给熟人。你一样没机会的。如果你觉得只要你自己没有足够的空间(机会)买到廉价票占到便宜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碰到大热剧,二手市场也开始有高出票面的转票。买惯了折价票的人开始不习惯了。看见折价票的时候不想着感谢出票人,看到溢价票的时候就要骂出票人。太双标了。其实乐意买票的只要自己觉得值,管他折价溢价,都买徳欢天喜地你情我愿。只有不乐意买的才叽叽歪歪窜上跳下。就算给折价,他们都嫌不够便宜。一看溢价,还不赶紧找几乎骂,发泄一下收入水平跟不上精神需求的怨气。有你们什么事呢?剧院不是医院(公益性质)也不是火车站(一票对一证事关社会秩序),更不是什么刚需。至于那些读了一两条治安管理处罚法就觉得能通过司法考试的小可爱们,6月5日就要开始今年的报名了,千万不要错过时间哟。考试之前也可以实践一下,看看警察叔叔会不会"依法"查封摩天轮这样的二级票务网站。你觉得只要你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大概有人要说了:你的意思是,全是市场经济背锅咯。
更多人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罢了,何锅之有?不能一言不合就生造一口锅不是?计划经济下你就能得便宜了?咋那么天真呢。

总结一下:文广已经做得比国内大多数剧院都好了,没啥可骂的。



PS.至于之前还有人挂我卖周边卖得贵。这指控太弱智了。还是那句话。觉得价格不合理你可以不买啊,没人逼你。你大可以坐时光机回到过去用当年得价格买。你觉得买不起你就婊人,那你可以婊遍整个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适合你。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