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和做事,其实很像是舞台艺术
◎胡永凯绘 在中国很多事情都很像舞台艺术,具有戏剧性。就说送礼。在甲,不送是不行的,不送是不识相。在乙,不收也是不行的,不收是不赏脸。拒收礼物,丢了实惠还得罪人,是很不合算的事。但是贸然或坦然收下,也是不行的...
◎ 胡永凯绘
在中国很多事情都很像舞台艺术,具有戏剧性。
就说送礼。
在甲,不送是不行的, 不送是不识相。
在乙,不收也是不行的,不收是不赏脸。
拒收礼物, 丢了实惠还得罪人,是很不合算的事。
但是贸然或坦然收下,也是不行的。
有没有受贿的嫌疑先且不说,至少是一方面显得自己贪财,或没见过世面,会丢自己的“脸”;另一方面又似乎认为对方送礼是理该如此,自己受之无愧,这显然是小看对方,会伤对方的“面”。
所以,尽管最后还是要收,但收之前必有一段推让辞谢的“戏”要演。
这可真是得了人情又卖乖,既给自己找了台阶,又给对方戴了高帽。
所以,尽管双方心里都知道这是在演戏,但为面子故,又都非演不可。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无论做人做事,都带有表演性质,就像舞台艺术,甚至根本就是 “做戏”。
因为在中国人这里,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做”出来的,并且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
什么是“做”?
就是表演,即戏曲剧本上所谓“做某某状”。
中国人在做人时,常常要做某某状——
父母面前做听话状
老师面前做勤勉状
长辈面前做恭敬状
皇帝面前做忠诚状
领导面前做服从状
群众面前做谦虚状
女友面前做潇洒状
男友面前做娇嗲状
总之是只要面对“观众”,就要进入“角色”。 担任什么角色,就做什么状。
不过,一个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儿子面前是老子,到了老子面前便是儿子。
此外,年龄的增长,名声的得失,地位的升降,财富的盈亏,都会引起和造成角色的变迁。
所谓“一阔脸就变”,就是说地位高了,财富多了,角色大了,面子也大了,对于先前和自己面子相等的人,便会不大看得起。
所以,中国人必须有角色更换以后,面子也随之更换的应变能力和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有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当角色变小时,面子也要相应地立即缩小,免得人们说你不懂规矩。
相反,当角色变大时,面子则不一定相应地立即放大,这样可以获得谦和、念旧、不忘本的好评,也可以免遭“一阔脸就变”的物议。
在社会交往中,要想不伤对方的面子,最好先弄清对方此刻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要想给一个人以面子,最便当的办法就是改变他的角色, 让他由配角升格为主角,或候补主角。
这种升格可以有真实和虚拟的两种。
真实的如升官、升职称等。
虚拟的如赐紫金鱼袋,赏穿黄马褂等。
虚拟的升格还可以仅仅只是口头上的,比如称年龄、辈分比自己小的人为兄,或自称鄙人、在下、区区等。
总之,只要对方在心理上感到变换了角色,就同样行之有效。
这就好比演戏。
配角抢主角的戏,是犯规。
主角给配角让戏,则是赏脸——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脸谱赏给对方。
既然是赏脸,那么,它也就是殊荣、恩典,至少也是客气、情分,不能“给脸不要脸”,但也不能白要,而必须回报。
回报的方式因人而异。
如果对方与自己原本平起平坐,那么对方的让戏便是谦让, 必须以略高一级的规格把“脸”还回去。
如果对方地位高了许多,就是赏赐,自己可能已无“脸”可还,只有报之以身家性命。
如果对方地位低得多,则原本无戏可让,但既有孝敬之心,自然也该赏脸。
总之,在社会交往中,只要大家都能让着点,那就大家都有面子,都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