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4.43亿消费者的拼多多,3年帮助河南卖掉1亿斤大蒜
最近,拼多多的“五月丰收节”刚刚结束,来自天南地北的优质农产品,又一次在拼多多平台上与4.43亿消费者产生了强烈“共鸣”。 比如河南中牟的大蒜,再次成为热销爆品,甚至早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晚上就要发货送走。据当地...
最近,拼多多的“五月丰收节”刚刚结束,来自天南地北的优质农产品,又一次在拼多多平台上与4.43亿消费者产生了强烈“共鸣”。
比如河南中牟的大蒜,再次成为热销爆品,甚至早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晚上就要发货送走。据当地新农人张银杰表示,最近每天都要去村里收上几车大蒜,光他一个人收购的大蒜就有至少40吨。
2017年,张银杰曾在拼多多的推动下,帮助中牟蒜农5天卖出了100万斤新鲜大蒜。三年来,中牟大蒜在拼多多一再热销,总共已经卖出了近1亿斤!如今,大蒜更是成为了拼多多最后欢迎的河南农产品。
说到拼多多对于传统农业的改变,张银杰一脸的激动,“根据拼多多的历史销量数据,我能预测每一季农产品的需求,消费端确定以后,对生产端的指导性就很强。”
这一点,也是当地政府共同的体会。中牟县刁家乡杨乡长说,以前农产品供销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去年销多少,今年该种多少,不得而知。但现在有了拼多多的帮助,农民们就可以有计划的种植,然后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卖出去,不愁滞销。
刁家乡沃孙村的贫困户村民孙大哥,便是这种拼多多式精准种植的受益者。今年他的四亩大蒜,刚种下就被张银杰全部包了,而且价格比市场价还高0.15元。等到收了大蒜,孙大哥又可以马上种红薯,依然全部被拼多多溢价收购。
简单地说,在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下,中国农民对种什么、种多少、卖多少价有了更科学的依据。而拼多多通过对资源的调集,还能大大缓解由于市场分割或信息匮乏导致的市场波动,让农产品价格不至于过大的“忽高忽低”,帮助农民少受损失、增加抗风险能力。
据拼多多扶贫助农年报显示,2018年拼多多共成交农产品、农副产品653亿元,一二线城市的农产品订单超过9亿笔。一边是农民们不愁卖,一边是城里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甚至超市里卖6块、8块一斤的大蒜,拼多多上最低2块钱就能买到了。
目前,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已经达到了4.43亿,几乎占了全中国一半的消费者。这么多消费者形成的巨大购买力,再加上科学的模式,何愁乡村振兴不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