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小学生与奶奶发生口角将其杀害,为制造不在场证明特地去便利店购物

作者: 来源:wbtt 2019-05-26 20:22:43

​​这个故事的主角小天(化名),是个任谁看来都非常普通的小学生。 他不是问题儿童,也不是模范菁英,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闲暇时喜欢看漫画、打电动,上课时会有点分神,但大致上还是有在听,在班上的排名一直维持在中间,不算好但...

​​这个故事的主角小天(化名),是个任谁看来都非常普通的小学生。


他不是问题儿童,也不是模范菁英,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闲暇时喜欢看漫画、打电动,上课时会有点分神,但大致上还是有在听,在班上的排名一直维持在中间,不算好但也不算太糟。


遇到左邻右舍,会好好打招呼。虽然父母有时会觉得这孩子有点“欠管教”,但不少父母都会这样看自己的孩子吧?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得更好。



不过,就在他小学毕业,那个特别长的暑假走到尽头时,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少年,却做下了让整个社会都震惊的事。


他成为当时台湾治安史上,年纪最小的弑亲者。


作者:米孜诺(来源:重大历史悬疑案件调查办公室)

更多精彩案件,欢迎关注悬疑志同名公众号:xuanyizhi


比假期更长的煎熬


2001年6月,小天毕业,比学弟妹们更早开始放暑假。但那年夏天的小天,感受不到任何美好。他恨不得早点开学,尽快搬进私立中学的宿舍。


因为放假的这段期间,白天只有小天和奶奶两个人在家里,爸妈一如平常出门上班,读国中的哥哥也必须去参加暑期辅导。而他完全不想和奶奶独处。


自从奶奶搬来台北,他就觉得自己好像持续被监视着的囚犯。


奶奶会接送小天上下学,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和朋友一起边聊边走回家,更不可能和他们一起绕去买零食、饮料。

奶奶会常常盯着他,然后念“爸爸、妈妈赚钱这么辛苦,你要认真念书”之类的。即使他当下明明没有做什么调皮捣蛋的事,但,似乎他离开书桌一步,就会被宣判有罪。


就在暑假快要结束的那天早上,待在客厅读课外读物的小天,和平常一样努力忽略奶奶监视般的视线。


但当他不经意抬起头来,还是会对上奶奶的眼睛。奶奶频频从房内探头出来看他,这让他觉得很不耐烦。


他终究忍不住情绪,出言制止奶奶的行为,奶奶一听也生气了,认为他不服管教,出言不逊。冲突就这样产生了,先是争执,之后演变成互相拉扯、扭打,情绪持续升温,最后爆炸。


当奶奶倒在房间里、不再挣扎时,小天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刚做了什么,并开始感到惊慌:爸妈要是知道这件事,肯定会打他一顿,再把他送去警察局的。


他愣愣看着被他勒昏,一息尚存的奶奶,内心突然生出疯狂的想法:“如果奶奶再也没办法开口,就没办法告状了吧?”


他冲到厨房拿了把尖利的水果刀,又回到房间,在奶奶的胸口留下四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为了避免被怀疑,他将奶奶放到她的床上,用胶带捆住她的双手,并用她捡回来的一个大塑胶袋套住她。接着在房内翻箱倒柜,拿走了一些零钱,试图将整个房间布置成窃盗杀人的现场。


接着,又将她的室内拖鞋放回楼梯间的鞋架上,想让爸妈以为奶奶只是出门了,还没有回来,想要延迟尸体被发现的时间。完成布置后,他换下沾血的衣裤,到网咖打电动。


这不仅是他平常的休闲娱乐,也是他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方式。


深埋已久的导火线


中午,他回家吃饭。自从奶奶搬来台北,妈妈平日就得趁着公司午休时间,赶回来煮饭给奶奶吃,顺便解决自己的午餐,再回到工作岗位上。


这天妈妈也匆匆地赶回来料理午餐,小天战战兢兢地陪妈妈吃饭。“幸好”,妈妈只当作奶奶出门了,还没回来。帮奶奶留了饭菜,念了小天两句,就又骑车回公司了。


送走妈妈后,小天骑着脚踏车出外闲晃,漫无目的地逛着。他努力地想忘记早上发生的事,忘记奶奶,但似乎怎么样都没有效。


“要是奶奶没有搬来台北就好了。”他想。


他回想起爷爷过世的那一年,在匆匆布置成灵堂的老家客厅里,隐约可以听到隔壁房里,听到爸爸和几个姑姑们的“私语”,讨论着“家里剩妈一个人要怎么办”。



在爷爷的丧事处理完毕时,爸爸和姑姑们终于有了共识:奶奶将会搬到台北,和小天一家人一起住。但小天觉得,他真的不喜欢和奶奶一起住。


除了“监视”他、对他训话以外,奶奶有时还会做一些让他很受不了的事。例如乱捡外面的东西吃,或是过期的东西也照吃不误。


有次奶奶不顾阻止,硬要将过期的面包吃下肚,结果到了半夜便腹痛难忍。爸妈紧张得要命,赶紧叫救护车。隔天早上,左邻右舍频频问起,让小天觉得很丢脸。


为了这些事,小天曾经和爸妈、奶奶吵架,爸爸却反倒认为是他被管教得不够,才有这个“胆量”和家人起冲突。


想到他即将进入青春期,奶奶未来只会更难管他,而爸妈都要上班也没办法看着他,爸妈为了让他接受严格的管教,决定帮他报考住校制的私立中学。


而小天也认为住校至少可以减少和家人的摩擦,而且有更多和同侪相处的时间,因此没有反对,努力备考,之后也顺利通过了招生考试。


但在他入学前,却发生了这样的事。他不敢想像爸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还没回来的人


妈妈回到家时,注意到奶奶的拖鞋还放在鞋架上。她提着采买回来的东西,匆匆走进厨房,中午留的饭菜也没有被动过,显示奶奶还没回来。担心奶奶感到饥饿,妈妈赶紧煮饭,想让奶奶一回来就可以吃饭。


但饭菜都煮好了,奶奶还没回来。而且,小天也没有回来吃饭。


爸爸、妈妈和哥哥吃完晚餐,两人还是没有回来。爸妈开始着急,于是叮咛哥哥好好在家写作业,就出外寻找。但直到深夜,都没有看到两人的身影,只好先回家。


这时爸爸看到奶奶房门关着,心想“会不会在我们出去的时候回来了?”于是他敲了敲门,“妈,你有在里面无?”没有人回应。


他转了转喇叭锁,是锁上的。他觉得不对,赶忙找来家里的备份钥匙打开房门,并按下电灯的开关。


只见床上有一个大型黑色垃圾袋,包裹着不明物体。地上有斑斑血迹,皮包丢在一旁。


仔细一看,塑胶袋的袋口露出一只满布皱纹的脚。


爸爸冲过去把塑胶袋摘掉。奶奶颈部的勒痕、冰冷的身体,以及完全触不到的鼻息,让他整个人呆立在当场,不知该如何反应。


在家中的三人冷静下来,并打电话报警后,分局警察很快地赶到。看见房间里的景象,立刻联络鉴识中心支援。


经过鉴识人员现场采证,警方找到了一些疑点。正要和他们报告时,家里的电话却突然响起。妈妈接起电话,是台北县某地的警员打来的,通知他们去领回小天。“有民众目击您的孩子深夜还在街上,打电话报警。我们找到他之后,暂时把他安置在我们这里。”


在一旁了解到这个情况的分局警察,表示可以陪他们去接小天,并向小天说明家中发生的事件,以免他回来看到这样的阵仗会吓到。“说得也是,那就麻烦你们了。”于是爸爸和两名警察一同去台北县,妈妈和哥哥则留在家里。


成为破案线索的不在场证明


爸爸上了警车后,警察谈起刚才的发现:警方认为现场虽然凌乱,但不像一般闯空门那样被大肆搜找过的场景,加上家中门窗皆未被破坏,不像有外人闯入的状况。


“你们觉得,是我自己让人进来的?”


“有这个可能,也有可能是本来就在里面的人。”


言下之意,便是在暗示白天可能在家,晚上却不愿意回家的小天,有犯案的可能。


接到小天以后,一行人驱车前往警察们所属的分局。


回到分局,警察熟练地泡起茶来,还拿冷饮请小天喝,但小天还是看起来很紧张。当警察开启“奶奶”这个话题时,他更是激动的说:“我不知道啦!我有不在场证明!”


警察心中警铃大作,但还是笑着问他的不在场证明是什么。


“早上在家里吃完早餐,就去网咖打电动。中午有回家吃饭,我妈妈可以证明,而且当时奶奶不在家。午餐之后骑脚踏车在外面闲晃,途中去过便利商店,发票还留着。


看到一间网咖又进去打电动到晚上,时间到了被店员请出去,然后又去便利商店,之后就被带到分局去了。”小天像背书一样流畅的讲出一天的行程,当然,是编造过的。


“弟弟,你很厉害喔,整天的行程都记得很清楚咦。不过,我刚刚都还没讲奶奶怎么了,你怎么就知道要讲不在场证明?”被这么一问,小天愣住了,警察刚刚确实什么都没说,反而是自己露出马脚。

在警察的劝说之下,小天终于承认,是自己和奶奶起口角,才杀死她的。


听见儿子亲口承认犯罪的爸爸怒火攻心,忍不住跳起来要对他动手,被几名警察制止了,满腔的情绪不知如何发泄。一夜之间,还没能完全接受失去母亲的事实,又得知了自己的儿子是杀母仇人,这种打击想必很难平复吧。


这个案件经过检方侦办后,由少年法庭审理。法官根据《刑法》第18条“未满十四岁人之行为,不罚”以及《少年事件处理法》,裁定交付感化教育,小天就此进入少年辅育院。


爱看卡通,也错了吗?


案发隔天,事件见报,举国哗然。媒体持续追踪这则新闻,巨细靡遗地报道此事。小天的父母、邻居,甚至是闹上门的姑姑们,以及母校的老师,都成了媒体堵麦克风的对象。


尤其小天父母受访的内容,更是被媒体大肆报道,“他平常喜欢打电动,看卡通,最喜欢看‘柯南’。”“他之前是过动儿,还离家出走好几次,我们才想说要送去私立学校。”



随着这个受访内容而来的,便是各种贴到小天身上的标签。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宣称充满暴力内容的电玩与动画如何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与犯罪,或强调过动儿情绪能力不佳,容易具有暴力倾向,夸大其危险性。


而这些片面解读不仅影响到小天,也间接影响到属于动漫画受众或有过动倾向的孩子在社会上所受到的眼光。


事实上,有不少研究显示,家庭,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偏差或犯罪行为,有更重大的影响。亲子间的沟通、互动、信赖与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儿少偏差行为。


对孩子采取不当的教养态度可能会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或导致低自制力,进而提高偏差行为的发生率。


不少人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许多父母、长辈对于孩子有很深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儿女未来可以过得更好,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理解这份由爱而生的期望,而不产生悖逆心理呢?这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在这个真实案件中,小天或许就像曾经的你我,他知道家长对他的课业多有要求,但他不甚明白这份要求从何而来,加上表现无法满足家长期望,累积许多冲突与压力。



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不知如何调适长久累积的压力,只能期盼透过住校,逃离家庭的控制,减缓亲子冲突的产生。可惜还来不及离家,在一时爆发的冲动下,造成这场悲剧。


当然,小天犯下的罪行无法抹灭,也难以弥补。但未来还来得及,希望无论在哪一个家庭,都不会再看到小天这样的少年。


若家人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关怀,让孩子感受到接纳与包容,我们或许不用再看到这样的憾事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