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分清企业研究中的愿景和事实

作者: 来源:wbtt 2019-05-19 06:26:41

​​在分析企业的时候,许多投资者会犯一种错误:把愿景和事实混淆起来。简单的说,就是当人们在判断一家企业的前景时,主观的认为“这家企业能够怎么样”、“通过怎样的发展能够达到怎样的状态”,而不去判断“这家公司现在的...

​​在分析企业的时候,许多投资者会犯一种错误:把愿景和事实混淆起来。简单的说,就是当人们在判断一家企业的前景时,主观的认为“这家企业能够怎么样”、“通过怎样的发展能够达到怎样的状态”,而不去判断“这家公司现在的状态是怎样”、“未来的发展计划有多大的成功概率”。这种把美好的想象,当成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的做法,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麻烦。


举例来说,一家做某种产品的公司,目前市场份额很小。有的投资者就会说,这家公司的发展空间很大。确实,市场份额小的企业有提升市场份额的潜能,但是为什么它的市场份额在过去一直很小呢?事实通常是,这家公司的经营不力、管理无序,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份额一直做不大。投资者应该看到的,是这家公司市场份额不大、和导致这种问题的事实,而不是简单的看到“现在小所以将来可以做大”的理想。


以宠物食品行业为例,这个行业的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在于品牌、而不在于生产。也就是说,一家企业把食品生产出来,可能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有品牌信任度的企业,把生产出来的食品用自己的品牌卖出去,就可以赚到前者几倍的利润。这种利润的来源,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以及自己对产品辨别能力的缺失:消费者没法天天吃猫粮或者狗粮,然后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所以他们就只能相信品牌。对于那些消费者比较能鉴别产品质量的东西,品牌往往就没有那么重要:你买打印纸的时候,往往不会在乎品牌,你更看重的是性价比,因为你能明确分辨打印纸的质量。


由于中国企业在宠物食品行业起步比较晚,因此这个行业中,品牌溢价最高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外资。这时候,行业分析中的“愿景和事实”的矛盾就出现了。宠物食品行业的愿景,是一旦可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足够信赖的品牌,那么企业就能赚到很高的利润。但是事实是,品牌的建立比产品的生产要困难的多,需要大量的商业经营、宣传、品质控制、长期的口碑和信任度等等。如果说生产是个力气活,那么品牌建设就是个艺术活。话说回来,如果品牌的建立那么容易的话,好品牌的利润率也就不会有那么高了。


当然,这不是说“愿景”都不会成为“事实”。还是以宠物食品行业为例,当中国本土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后,其中一定有一些佼佼者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赚到以前属于外资品牌的利润率。实际上,几乎每个行业的经历都是这样的:中国企业先做低端、然后慢慢往高端做,最后做出品牌来,其中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这种过程必然是艰难的,而如果投资者看着一个“有愿景”的公司,就立即不假思索的给出“有事实”的公司才应该享有的估值和定价,那么这种投资的做法无疑是草率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家公司宣布进军某个新行业时,不应该立即按照商业拓展成功的情况给它估值,而是应该计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当我们看到一家企业并购了一个有新科技的公司时,也不应该直接按照两家公司顺利整合的情况进行估值,而是要想想,如果整合失败、1加1小于2、甚至小于1怎么办?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例子。有的科技公司在各个领域上频繁出击,认为只要消费者在各个领域都买了自己的产品,就能构成一个闭环生态链。但是,消费者即使家里有很多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产品、在生活中消费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东西,这些东西之间也不一定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情况。而为了将大量互相不相干的产品卖给消费者,可能带来的是各条战线全面出击、没有一条战线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愿景和事实之间的差异,可以非常巨大。


在互联网经济盛行的时候,我们还经常看到一家公司,原本在线下的产品(比如衣服、鞋子、食品)做的非常好,却突然跑去收购一家网站、或者一家大数据公司。公司的愿景经常很好,线下的产品发展太慢、利润率太薄,如果能把这种实体产品和新的数码经济结合起来,岂不是可以让公司辉煌很多年?但是,请注意上文中的“如果”两字。“如果”代表的是企业的愿景,但是是不是真的能做成?投资者必须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线下的公司,其管理风格和科技公司有巨大的差异,一个传统企业收购一家互联网、大数据公司的结果,往往是前者很难有效管理后者,而在收购中付出的高成本也常常很难收回来。


在资本市场的泡沫阶段,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把愿景当成事实”给估值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双向、而非单向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投资者在泡沫的驱使下,会有意无意的将“愿景”和“事实”进行误判,企业也经常会利用这种误判,来给出更多的“愿景”,以期得到更高的估值、以更贵的价格融资。


在2000年以前的美股科技股泡沫中、2015年的A股小盘股牛市等市场中,我们看到这种现象一再上演。在科技股泡沫中,很多企业本身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业务也很难和这些高科技进行整合、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但是有些企业因为知道投资者爱听怎样的故事,因此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业务往这个方面去靠拢。而投资者常常也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道企业这样做对长远的发展有害无利(收购热门科技公司的价钱往往不低,一旦业务整合失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带来很大困扰,给新公司开出的高价码也会让老公司的员工蠢蠢欲动),也愿意借机炒一把股票:反正本来也没打算长期持有。


所以,投资者在分析企业的发展方向时,一定要分清企业的愿景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尽管优秀的愿景往往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但是真正有大发展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而为虚幻愿景付出的高昂代价,常常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愿景不一定变成事实,这个简单的道理,就像两千多年前,斯巴达人曾经犀利指出的那样。据传,当马其顿人攻打斯巴达时,进攻者威胁被围困的斯巴达人:“如果我们攻破城池,我们就会把全城的人杀光。”斯巴达人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如果”。



作者:机器喵
链接:https://xueqiu.com/1340904670/126868396
来源:雪球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机器喵
链接:https://xueqiu.com/1340904670/126868396
来源:雪球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