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焦虑的年轻人,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青岛?
撰文|知乎周公子 前两天,李小木同学写了一篇《四问青岛:到底能拿什么留住年轻人?》,引用了诸多数据从理性的角度探讨青岛怎么留住年轻人。后台收到了七百多位朋友的留言,忧伤的多,欢喜的少。焦虑的多,乐观的少。年轻...
撰文 | 知乎周公子
前两天,李小木同学写了一篇《四问青岛:到底能拿什么留住年轻人?》,引用了诸多数据从理性的角度探讨青岛怎么留住年轻人。
后台收到了七百多位朋友的留言,忧伤的多,欢喜的少。焦虑的多,乐观的少。年轻人的不满集中在高房价、低工资、匮乏的教育资源、落后的文化设施、稀缺的夜生活等方面。
今天,我从纯感性和纯个人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这些离不开青岛的焦虑而忧伤的年轻人,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青岛?
1
生造出了“新一线”概念的DT财经发布了《2019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对全国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进行了量化,青岛位列14名,相对于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北方第三城的经济地位,这样的排名并不令人满意。
我详细看了一下报告,青岛得分最低的两项是消费力指数和交通指数。这说明,低薪资以及山东整整落后了十年的高铁建设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一位在青岛上学并留青工作,后来又去了深圳的朋友留言说:
上学的时候经常往北京跑找实习,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很重要,但青岛好的实习机会屈指可数,我对体制内又很无感,在青岛做IT行业可选的机会不多,好点的企业如值得买、阐道、蓝飞互娱、IT之家、小鸟看看...传统一点的海尔、海信...都说不上好!
校招时进了海尔,待了两年,那段时间收获很多成长很多,但也很辛酸,相比一毕业就到深圳来是有很高机会成本的,直接分享下结果吧:
同我17年毕业的一位好朋友,目前在深圳薪资是30k上下,做机器学习;我刚来几个月做电商产品经理,薪资是18k;当然薪资差异受岗位和能力影响,可我们在一毕业时是差不多的,都在一起自学python机器学习,离开青岛后他参加过很多培训课程,我比他晚到深圳差不多两年所以来了这边,我也开始补课了。
在青岛会失去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薪资待遇低就决定了很多,就不太允许你去花钱投资自己。
一个城市到底能不能留住年轻人,归根结底是这座城市能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其他的维度都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雾霾频仍的北京为什么要限制人口,而让人醉氧的鹤岗房价变成白菜价都吸引不来年轻人的原因。
这位朋友触动我的一点是:青岛会失去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因为薪资低就不允许你花钱投资自己。
一座城市如果提供不了高薪酬的岗位,就留不住高能力的人。即使你给出非常优厚的补贴条件,把人弄来了,人家要么吃完补贴就走,要么只是名义来了,实际肉身也不可能久留。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深圳没搞院士港就吸引了那么多院士去落户?
这其实是个恶性循环,提供不了高端岗位,不但吸引不了外地的高端人才,本地的人才也留不住。
这样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懂,但为什么青岛提供不了高端岗位呢?
我想,这是青岛的经济结构和企业形态决定的。简单点说,就是青岛的中低端制造业、外贸本身就是利润薄如纸,活下去就是靠降低成本,根本没有能力提供更高薪酬。
而且,青岛和山东一样,都是“群象经济”,国有性质的大象们如海尔、海信们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面对这样的超大企业,普通员工是没有议价权的,它可以把工资压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而大组织内耗所带来的成本,最后都要每一个员工的工资去分摊。
前两天吃饭的时候,一位海信的朋友担忧青岛大力引进深圳的企业会不会冲击到他们。他的意思是:青岛给那么优惠政策给外来的企业,不如给海信,毕竟海信是青岛的“亲儿子”。
你们可以想象,青岛的创业者们面临的是何等的创业环境。
青岛人反思青岛为什么没有独角兽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要把绝大多数资源都给到这些大象呢?大树底下不长草啊!而且,缺乏竞争的大象们只会越来越懒,躺着就能挣钱的话为什么要站着挣?
2
低工资带来的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城市没有活力。
知乎上有一个让山东人很尴尬的问题是:
是否存在山东人不爱去影院看电影的现象?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山东人是不爱去影院看电影么?明明是因为穷好不好?有钱谁会喜欢在家里看电影么?
这两天,曲老师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看复联,动辄百元的票价让买包都不怎么眨眼的她都要思考。说实话,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们的消费一直在降级,曲老师从星巴克换成了COCO,我每周的咖啡馆直接取消了,以前隔段时间就去下馆子,现在点外卖都得看有没有优惠。
也搞不清楚是为什么,就是很焦虑,因为我们都看得到,我们如果留在青岛,职业的天花板已经在眼前了。如果想要再进一步,就必须要离开青岛去北京、上海。
我想,李小木同学可能更焦虑,人大硕士的他在北京呆了那么多年后,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回到青岛。
在报社的时候,三宝粥店一度成为我们晚上聚餐的固定地点,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喝粥,只是因为它24小时营业。在青岛,想找一家除便利店、肯德基之外24小时营业且能吃东西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刚工作时我很不适应,青岛的大多数饭店到晚上10点就开始赶人了,有的甚至在9点就开始问:还要不要加主食了?
在武汉、成都、重庆这样的二线城市,这个点夜生活刚开始好不好?
泛错埠岭文化圈资深夜宵研究员王先生曾说:
青岛没有夜生活。
其实,青岛没有夜生活也不赖人家饭店、酒吧,有顾客的话谁会舍得关门。
网友摆渡人留言说:
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夜生活需要钱,房子需要钱,年轻人需要钱,青岛或者说大点,山东给不了年轻人钱,也就给不了夜生活。
五四广场临近的奥帆中心有一个购物中心叫百丽,位置得天独厚,却死掉了,回到过去的几年,这里面充斥着咖啡馆和小酒吧,是个年轻人愿意来的地方,但问题就是青岛的年轻人没有消费能力,最后只能没落的收场。
现在青岛的新人们,还是只能去选台东那些破败但是价格低廉的地摊和10块钱一杯的coco,星巴克,对不起,没钱。
3
我还要说一下青岛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的匮乏。其实这也能归根到收入上,没有钱,哪有文化消费?
但在公共文化设施的营建上,青岛其实做的也并不好。
我是一个城市控,一般去哪个城市喜欢去城市的大学和图书馆转转。青岛图书馆是我去过的极差的图书馆了,规模很小、设施陈旧、没有设计感。很多图书馆都成为这个城市的网红打卡地,比如天津的滨海图书馆:
还有位于秦皇岛昌黎县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很多人是特意为了来这里打卡才来秦皇岛旅行的:
还有上海的嘉定图书馆:
放一张嘉定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区,比咖啡馆环境还好:
还有青岛要学习的深圳图书馆:
这是深圳图书馆的阅览区:
一位知乎用户
#屈钢宇如此评价深圳图书馆:
明亮,安静,平和,有设计感,风景好。
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很投入地在学习的环境里面也会很容易进入 “心流” 的状态。
在这么一个美丽,舒适的地方学习,也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
大众点评上,几乎所有人给的都是五星好评,一位深圳人直接说:
图书馆真的是天堂。
深圳人真幸福。
而我们青岛的图书馆不但规模小,天天需要抢座,内部环境是这样的:
区级的图书馆更差。
除了下水道外,图书馆也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与其花大价钱做旅游推介,真不如请个好的设计师来建一座中国最美的图书馆,除了能带动旅游业,还能极大的提高青岛市民的幸福感。
4
以前批评青岛的时候,经常会收到留言:青岛那么不好,你怎么不滚出青岛去?
我想谈谈,我为什么不滚出青岛。
前些年一直跑国内,几乎去遍了中国的主要城市,我最欢的三个城市是青岛、南京、哈尔滨。
去年,上海的同事来青岛,我说:
我最喜欢的生活是一个悠闲的下午,去一座咖啡馆读书,不经意抬头,是灿烂的阳光和无边的大海。
在青岛,不到50块钱就能获得这样的满足感。
青岛有着几乎中国所有城市都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还有德国人留下的绝美的历史建筑。
去年的元旦,我和曲老师在布拉格跨年,站在老城区那个网红星巴克的屋顶看下去,真的恍惚了一下:感觉像是在青岛,一样的红瓦,一样的尖顶,一样的蓝天,甚至石头路都酷似青岛的“菠萝油子”。
青岛真是中国最像欧洲老城的地方,而它竟然保留得那么完整。
还有,我喜欢青岛的地方可能是很多人留言不喜欢青岛的地方,就是青岛的政治文明程度,跟很多地方的政府打过交道,尤其是山东各地的政府。青岛反而是北方城市中不多见的,政府比较守规则,政治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
我买房的那年,网签迟迟不能签,眼看着放贷利率一直在涨,我们焦虑坏了。开发商跟我们对接的人说:
为了房价数据,青岛控制网签数量,一天只签三个,你们其实很靠前,老有人插队,你们得找找人,看看能不能插队或者让人别插你们的队。
像我这种基本上没啥关系的人只能硬着头皮找同行和朋友帮着问,但基本上都找不上什么关系。我后来实在没招了,觉得这不合法也不合理。就在青岛政务网上给市长信箱写信,询问是否认为控制网签数量,并要求公开具体文件以及出台此文件的法律依据。
令我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问题就解决了,有人专门给我打电话询问此事,然后售楼处很快就通知我网签。售楼处的小哥还说:哥,你找的关系真硬。
哪里是我的关系硬,无非是政府在明面上还愿意讲规则。真碰到耍流氓的政府,根本就不会搭理你。
5
现在青岛在打造时尚城市,要学巴黎、学米兰,其实,我更希望青岛能学维也纳,学墨尔本,这两座城市,我都去过,真不愧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
便利的基础设施、极为丰富的文化场所与文化活动、活跃的创意产业、有设计感的城市建筑等等,我也深深觉得,青岛可能是中国最接近这两座城市的地方,还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自然禀赋。
这两个地方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基础设施的人均占有率。墨尔本有着全球最为庞大的有轨电车系统,在主城区的核心区域,所有电车竟然是免费的。在维也纳,即使是上班高峰,地铁里也不是很拥挤,只要你想坐,就能有座。
而且,这两座城市的体育馆、音乐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密度都极高。基本上走一段路就有一座小公园,你随时可以停下来休息。
你能想象,墨尔本竟然是“世界咖啡之都”吗?鳞次栉比的咖啡馆,让这座城市慵懒、闲适却又充满着创造力。
我希望青岛能允许这样的讨论,一座城市只有包容才能伟大。
(文章稍作删减)
上学的时候经常往北京跑找实习,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很重要,但青岛好的实习机会屈指可数,我对体制内又很无感,在青岛做IT行业可选的机会不多,好点的企业如值得买、阐道、蓝飞互娱、IT之家、小鸟看看...传统一点的海尔、海信...都说不上好!
校招时进了海尔,待了两年,那段时间收获很多成长很多,但也很辛酸,相比一毕业就到深圳来是有很高机会成本的,直接分享下结果吧:
同我17年毕业的一位好朋友,目前在深圳薪资是30k上下,做机器学习;我刚来几个月做电商产品经理,薪资是18k;当然薪资差异受岗位和能力影响,可我们在一毕业时是差不多的,都在一起自学python机器学习,离开青岛后他参加过很多培训课程,我比他晚到深圳差不多两年所以来了这边,我也开始补课了。
在青岛会失去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薪资待遇低就决定了很多,就不太允许你去花钱投资自己。
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夜生活需要钱,房子需要钱,年轻人需要钱,青岛或者说大点,山东给不了年轻人钱,也就给不了夜生活。
五四广场临近的奥帆中心有一个购物中心叫百丽,位置得天独厚,却死掉了,回到过去的几年,这里面充斥着咖啡馆和小酒吧,是个年轻人愿意来的地方,但问题就是青岛的年轻人没有消费能力,最后只能没落的收场。
现在青岛的新人们,还是只能去选台东那些破败但是价格低廉的地摊和10块钱一杯的coco,星巴克,对不起,没钱。
明亮,安静,平和,有设计感,风景好。
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很投入地在学习的环境里面也会很容易进入 “心流” 的状态。
在这么一个美丽,舒适的地方学习,也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