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情缘》剧评之六:观点碰撞,文化差异
前文链接:剧评之五:甜蜜互动,两小无猜 如果说,傅函君和杜少干的观点冲突,是源于那个时代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那么,傅函君和沈其南的几次观点冲突,则是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差异。 前者,上个世纪...
前文链接: 剧评之五:甜蜜互动,两小无猜
如果说,傅函君和杜少干的观点冲突,是源于那个时代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那么,傅函君和沈其南的几次观点冲突,则是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差异。
前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涌入,使很多寻求进步的年轻人走上彻底革新的道路,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将其当作“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虽未必“媚外”,但也一味“崇洋”。杜少干就是这类青年人的典型。而以傅函君为代表的华人设计师,没有“走出去”的经历,却更能看清中华传统建筑中的种种优势。
现如今的我们,自然能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成了一代又一代高中生必学的篇目。但近百年前的他们,一面是封建思想的遗毒,一面是自由民主的光辉,很容易便会走入非此即彼的极端。这一重冲突,很多剧评文章都有精彩分析,不太擅长近代史的我,就从略了吧!
再说后者,傅函君也好,杜少干也罢,作为刚刚走出象牙塔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单纯的,明亮的。而沈其南,作为工地小包,从底层水泥工一步步努力攀爬而来,他早已耳闻目睹了这世间太多阳光找不到的阴暗角落。他们处理问题的矛盾背后,是思想意识的冲突。
第一回合,小冲突。沈其南认为,傅函君作为设计师应当多去实地考察;而傅函君以为,各人分工不同,设计师只需在办公室里画好图纸即可。
其实,跟沈其南朝夕相处这些年,傅函君已经算精英阶层里难得的,具有平民情怀的了。看杜少干、傅承龙一口一个“下人”即可知,那时候的很多人,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但傅函君的关怀,终究还是高高在上的,她不懂工地里的实际困难,不知道工人们的实际诉求,只能纸上谈兵地喊喊口号罢了。
这,于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自然是不利的。沈其南正是看到了这些,才看似云淡风轻地,建议大小姐去工地看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小姐面对实际问题愁眉不展,工地小包轻而易举化解难题。这一次小小的碰撞,其实教会了傅函君,他们要的不是“俯视”,还要蹲下身来和他们“平视”。
第二回合,大碰撞。新丰夺走了永晟在天川公路哦轻便铁路改建权,傅函君和杜少干联手写申诉书,志在必得; 沈其南摇头晃脑不以为然,觉得所谓“正道”根本解决不了“江湖恩怨”。
精英学子们,坚信社会的公正公平,尤其是那些西方人,他们“是最讲原则的”,因为读书时,学校就是这么教的。
普通百姓呢,他们获得的每一份利益,都是自己努力挣来的。嗓门大未必有用,寻找每个人的“软肋”才能迅速攻破。
我特意避开了“底层”二字。虽然沈其南初来上海
时,在底层待过一阵,但他的原生家庭,并非“底层”。他的父亲有自己的船,能筹钱买第一高楼的房子,不但不是底层,还让不少同乡人羡慕吧!如果没有那一场飞来横祸……底层的眼界,应当更接近窝棚区里那些穷人,只想今天,来不及想明天。
而沈其南,却是步步为营的性子。他看到了单纯如他们看不到的背面:如果洋人真的按原则办事,田石秋怎会有可乘之机?他也看清了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让对方有利可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过, 单靠他一人,同样拿不下这任务。沟通的障碍,是他一人无法逾越的。傅函君怯怯的Chinglish,倒也能与洋人顺利沟通,两人联手,终于成功完成了这“不可能的任务”。碰撞之后的融合,有精英阶层的大局观,有平民阶层的利益论,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只是,他们彼此的立场并未轻易改变。他还是会带着不屑看待“你们这些读书人”,还是会带着自得告诉他“这江湖上的规则”。她满眼崇拜赞许不假,但依旧更倾向于“正道”。
于是有了第三回合,大矛盾。她要成立窝棚委员会,自认会长,为民请命;他本就心烦意乱,再见她想法天真毫无长进,也便直言不讳,终是不欢而散。结果毫无悬念,大小姐铩羽而归,沈其南再出奇招。但其中的争吵,也算亮点。
沈其南看来,傅函君这一行为,跟小孩过家家般不靠谱。或许是拆迁合同迫在眉睫,这一次,他没有和颜悦色,没有耐心等她犯错,直接泼了冷水。作为穷过苦过的人,他太熟悉这种不公待遇,也太了解他们的生活诉求了。
傅函君式的呐喊,就像《艾子杂说》里哦故事,“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忍冻挨饿中的人,谁会在意明年的“权利”呢?可沈其南讲不出艾子的故事,傅函君理解不了沈其南每次的反对与不屑。
于是,在她眼里,是他缺乏尊重;而在他眼里,所谓的“尊重”不过是“服从”。矛盾也就因此上升了。不再是小孩儿的拌嘴,而成了不同等级间的思想差异。德贵时不时给南哥洗个脑,总会对南哥有些影响,一个“下人”看上了“小姐”,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不可能逾越的沟壑——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但他是沈其南,只是暂时扎根在底层的沈其南;而她是傅函君,是在开放的上海、开明的家庭中长大的傅函君。不可能就成了可能。
所以正是这一场矛盾,让沈其南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未来。要配得上她,真正收获她发自内心的崇拜,他必须变强,不是从小包变大包,而是从平民跻身为精英,走进她的世界。这就是下一篇的内容了~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革新,有坚守,才焕发了建筑设计业的蓬勃生机。
精英理念与平民心态的碰撞,打破千百年来的壁垒,拓展了认知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