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必背素材三:成功品质
一、立志“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
一、立志
“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12岁那年,读私塾的王阳明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告诉他,第一等事无非就是科举及第。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觉得真正的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成圣”成了他毕生的志向和自觉追求,最终也得到了认可。
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
二、基层减负、反对形式主义
有位驻村第一书记感慨,全村130户贫困户,仅一式四份的信息统计表一项,他就要逐一签字多遍,而且类似的表格今天填了明天又填。当时间都花在了开会、填表、写材料等方面,那些本该出现在田间地头的扶贫干部,自然消失在了群众的视野中。
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了475天,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475天却成为“永远”。因为他这475天光阴无虚度,他找准“治理风沙”这个工作的着力点,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带领干部群众锁风沙、战旱涝、兴水利、谋民福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对于一些“看起来很忙”的人而言,一年一年一晃而过,如微风吹起波澜转瞬即逝,什么也没能留下。
三、爱国、奉献
1961年,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中央希望回国的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参加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毫无迟疑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而回国之前,王淦昌和他的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个发现,让很多人感到当时的王淦昌想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可是,从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投身于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戈壁荒漠,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在王淦昌们的心中,党和祖国的利益是放在最高位置的,为此可以抛弃任何名利。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传感技术领域蜚声海内外,曾被聘任为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当祖国发起“千人计划”,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黄金期”。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果实,要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这句质朴的话语,既蕴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充满深深的哲理
四、坚持、实干、点滴做起
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36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五、不怕挫折、担当尽责
创业之初,塞罕坝人经历了两年种树全死完的严重挫折,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而党委班子成员正是从一棵百年老松树的挺立中看到了希望,坚信塞罕坝种树能成。随即他们总结经验再干,终于摸清了荒漠的脾气,找到了荒漠植树的规律,进而种树不止,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在荒原上树起了一座绿色的丰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回溯科学史,要不是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垫脚石,居里夫人不可能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0.1克纯镭盐;屠呦呦课题组也难以历经190次试错,终于发现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路纵崎岖,也不怕受磨练;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
六、舍得、把握好度、留余地
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陈廷敬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留下了“半饱居士”的清名;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七、专注、坚持、用心、兴趣、定力、务实
据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3天。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八、忧患意识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其实,这也蕴含着一种可贵的底线思维。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一失万无”的可怕后果,警示人们必须在平常守护“万无一失”。加拿大有座水电站,那里常年备有一辆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逃生巴士”,每天24小时都在控制室出口待命。尽管自上世纪70年代水电站投入运营以来,这辆巴士从未启用,但工作人员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日进行检修,只为防备灾难不期而至。“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既是朴素哲理,也是人生经验。
九、廉洁奉公
据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老百姓为表达感激送上一方端砚;包拯发现后,将砚抛入江中以示还于端州。“包公掷砚”,丢掉的虽是一物,摈弃的何尝不是心中“恶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