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如果,余生只能读三本书

作者: 来源:wbtt 2019-04-26 15:53:49

​​ 我给弟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假设,从现在开始,余生只能选择三本书,那么,你会选择什么书呢?以下是我的答案。一、《黄帝内经》我是一名中医人,《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也是我的首选。《内经》不可不读,此生当常伴常读,汲取往圣...

​​

我给弟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假设,从现在开始,余生只能选择三本书,那么,你会选择什么书呢?以下是我的答案。

一、《黄帝内经》

我是一名中医人,《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也是我的首选。《内经》不可不读,此生当常伴常读,汲取往圣先贤对于健康与生命的智慧,提升我的中医修养。

我还是一名针灸人。《内经》中有一大半是讲针灸的。我必需读《内经》,其中有关于针灸的最经典的论述,也是最贴近临床的经验,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学习,去体悟。

我自己体会,《内经》内涵天地之道。我读《内经》,感觉是在与圣人交流。我心中也有与黄帝一样的疑惑,都是关于生命、健康、天地、生死等问题的,岐伯耐心地解答我的疑惑,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每读《内经》,即如岐伯在侧,耳提面命,谆谆教诲,顿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经典,应该常读,反复读,结合着临床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临床。​​​​

《内经》不但讲如何治病,亦讲如何养生长寿。学习《内经》,不但能让我做个好中医,亦能让我活的更健康,更长寿。所以,《内经》是我的第一选择。

我极重视《内经》,我认为每位中医人都要加强《内经》的学习,且务须重树记诵之风。古人学习中医,均以经典为准绳,而记诵《内经》,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中医人于临床之余反复诵读,细细咀嚼,对于传承中医一脉相承的原汁原味的理论思想,其作用不可替代。​​​​

关于《内经》,我写有几篇相关的文章:《中医人一定要读《内经》吗?——我学习《内经》的感悟》

《每个中国人都要读的一本书》

《我的《内经素问》整理稿序言》

二、《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儒家有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本书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修身养心的经典。

我认为,每位中医人都应该重视修养身心,因为医德为医术之本。作为中医人,医德越高,就越能帮助病人,医生自己的成就也就越高。我相信并禀承这样一句话:作为中医人,所有为他人的付出,最终都是成就了自己。

修养身心,当读何书呢?我选择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这其实是儒家四圣著述的合一,也算是一本书吧。

朱子是宋代大儒,其思想震古烁今。我喜欢读朱子的书,我也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中医人,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背景,只读历代中医各家著述肯定不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历代中医人禀承着一种精神,让中医历经数千年而余绪不绝,这种精神,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中有明确的体现。​​​​

我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置于床头,睡前心静下来,即反复阅读,辅以深入思考,非常有收获。我自己体会,四书中包涵的都是往圣的大学问,其中不但关乎我们的人生,亦关乎生命的意义。阅读并思考儒家经典,我自觉内心更安静,工作更积极,生活更有幸福感。

当代伟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中医来看,文化是根,文化不倒,则中医不倒。事实上,我们的文化永远不会倾倒,因为我们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有“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 ​​​​

作为中医人,我重视学习并实践儒家思想,我认为,每位中医人都当秉承儒家精神,有儒者的抱负。儒者入世,人生责任感极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中医人当学习儒家精神,挺起中医的脊梁,承担社会责任:处于体制外则多为民治病;居于体制内则多为国分忧。 ​​​​

为什么我崇尚儒家思想呢?

一则,儒家思想主张内求。

现代医学对高新医疗科技不断追逐,其实是将物的工具力量过分放大,结果就是人对外在力量过分依赖,人心偏于投机取巧,实用主义、捷径主义、速效主义盛行,人们希望能事半功倍。而事实上疾病远不是只依赖科技就能解决的,健康更多地源于内心的安和。我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正视生命,用修身正心来恢复健康。​​​​

二则,儒家思想最能安心。

临床工作中我体会到,最难治的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病人的心。身病可以用药调理,但心病却只能自己去安。再者,不少大病虽然是身病,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心病。心病当用心药医。虽然治心理疾病有现代心理学,但我还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安心的最高智慧。儒道释都有大量安心的法门,我更重视儒家的诚意正心修身,我自己学习并实践之,我深刻地体会到,儒家思想足以安心。​​​​

三则,儒家思想与中医理念一致。

中医人应该首先是一个有儒家思想的人。清代大医喻昌说:“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中医人要学习儒家思想,不仅因为儒医有仁爱情怀,亦因为儒家的一些理念与中医相通相贯。比如,儒家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诚意正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等,这些都和整个中医理念完全一致。

四则,儒家思想与中医都是讲入世的。

中医与儒家一样,都是要入世的。中医人需要学习儒家的思想,因为儒家思想里有关于入世的大学问。入世,就不能置身事外,就会有烦恼。作为中医人,当怀大慈悲心。需摒弃个人的私心,以天地之心为心,以病人之苦痛为心。

《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可以与天地并而为三,这种致极致美的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这个至高的境界似乎可望不可及,然其开始却从最简单的至诚入手。

中医的境界,当同此。中医人当有如此抱负,有如此心胸,有如此视野。中医人要想提升境界,不但需要在医术上进取,亦需在儒学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一悟皆悟,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梁启超《修身三书》

梁启超是近代大家,他不仅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在其成就的背后,有他的人格力量在做支撑,而其人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国古代一门根本性的学问——修身之学。

梁氏浸润其中,生命得以涵养,人格得以陶铸。梁氏自己着力整理并挖掘这门学问,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也就是本书。包括《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和《曾文正公嘉言钞》。

其中《德育鉴》是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骤,摘录编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修身言论,并加按语跋识,以阐发其精蕴,提示用功的要领。

《节本明儒学案》将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节选出来,单独成书,这是一部断代的修身言论集。

《曾文正公嘉言钞》是将《曾文正全集》中的修身言论选录出来,编辑成书,是一部儒家个人的修身言论集。

梁氏从古代儒家浩瀚的修身言论中精心摘钞出有益于我们的修身之言,理出了修身的大纲要,确立了大节目,既是对古代儒家修身之学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又使修身之学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之所以选择此书,就是想通过修身来提升人生境界,不但努力做一个良医,更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作为中医人,我认为,古代的修身之学一样适合地我们。因为修身之学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国人曾经以此安身立命,成就了士君子乃至圣贤的人格境界,并且,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

修身,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中医能代代相传的关键。作为中医人,不可以不修身。

如果,余生只能读三本书,我选择了以上三书。愿与诸位同道共勉。

​​​​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