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面试必背素材二:典型故事

作者: 来源:wbtt 2019-04-24 05:34:15

​​能讲故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面试答出亮点的关键,下面我分享一些我从《人民日报》中找到的小故事,以下内容无须背诵,看完后可以复述给亲戚朋友听即可。 1、逆境类、奋斗困难是自身成长的“维他命”,挑战是提升本领...

​​能讲故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面试答出亮点的关键,下面我分享一些我从《人民日报》中找到的小故事,以下内容无须背诵,看完后可以复述给亲戚朋友听即可。


1、逆境类、奋斗

困难是自身成长的“维他命”,挑战是提升本领的“蛋白质”。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获得国家改革先锋称号的许振超,凭着“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的韧劲,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可以说,一个人只有经历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心理上的辗转反侧,与困难斗争、向实践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兰渝铁路工程是旷世罕见的“硬骨头”,其中胡麻岭隧道的最后173米因特殊地层,足足耗了6年仍难以“啃”下。德国专家曾带队“应战”,却以失败而告终,并留下冷酷结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通隧道!”面对困局,中国建设者不迷信权威、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逐项创新,终于研发出“九宫格挖隧道”等独特工法,破解了世界性难题。此案例也可以作为创新类的。


上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失败和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此案例也是坚持


2、创新类、解放思想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安徽小岗村村民迈开“分田到户”的第一步,深圳蛇口工业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块前沿阵地,河北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回望改革开放40年,我们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解放思想。


位列世界500强的青岛海尔,曾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度濒临倒闭。1985年,掌门人张瑞敏当众抡起大锤,砸烂76台劣质冰箱,拉开了管理革新、技术创新的帷幕;20年后,面向互联网时代,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敢闯敢试、敢拼敢干、顽强打拼,从学步到健步、从跟跑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不甘落后、不甘平庸,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杀出血路、浴火重生。


3、坚持类、恒心、功成不必在我

战国时,魏国国君安釐王与孔子第六世孙孔子顺谈及某人,认为此人有作秀之嫌。对此,子顺回答:“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也就是说,无论动机如何,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最终让习惯与本性自然融合。可见,推动良好的行为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关键在于“作之不止”。


人贵有恒。事实证明,但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有恒心、有毅力的强者。他们聚焦主要目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坚持中集聚力量、成就作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条件艰苦卓绝的开山岛上为国守岛32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代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古人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蓄积水滴石穿的韧劲,一个人终将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回首往昔,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传棒接力的精神。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在半个多世纪中矢志不移、接续奋斗,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书写下积木成林、积林成森的奇迹;山西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把“不毛之地”打造成“塞上绿洲”;甘肃庄浪县,村民们一茬接着一茬在荒山上建梯田,将“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的“没治县”变成“景色迷人的风景画”。实践证明,人人出力、接续奋斗,不畏任重道远、百转千回,才能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4、理想信念

墨子观看染丝过程发现,使用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5次染色,丝物就有了5种颜色。他得出结论,“染不可不慎也”。染丝的道理提醒人们,外界环境的输入,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养成有重要影响。把紧理想信念“总开关”,需要慎重对待外界环境袭染,自觉挡住各类腐朽思想、不良作风的侵蚀。


回望百年来历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战争年代,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改革岁月,再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宣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崇高信仰,有为崇高信仰不懈奋斗的崇高追求,更多壮丽前景将在我们手中筑就。


5、学习类

“知识好比池中水,日旬月年常积累。”延安时期人人处于学习之中,时时体现学习之风,“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改革开放之初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增强学习本领摆在第一位,“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每一次实践大突破,无不是伴随着理论大学习、能力大进步。今天置身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新业态、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趋势、新机遇转瞬即逝,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掌握主动的法宝正在于加强学习,以过硬的能力驾驭时代的浪潮。


正是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时,屠呦呦受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对青蒿素提取方式展开改良,最终获得成功。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6、反思类

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


《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


7、善于把握尺度,灵活性

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一生执着于登顶珠峰的梦想。在2016年的一次攀登中,他在抵达距顶峰94米的高度时,却选择了下撤。因为除了个人圆梦,要对自我保持清醒认识,还要考虑突变的天气、向导的安危。今年5月,夏伯渝第五次挑战梦想之巅,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实现了坚守43年的梦想,同时也创造了残障人士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纪录。


8、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类

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

9、顾全大局类,牺牲奉献类

当年,挺进大别山牺牲很大,最困难时,邓小平同志从解放战争大局出发,不同意兄弟部队支援。待到淮海战役时,他却号召全体指战员“叫花子烧铺草”拼死一战,说:就是打光了,其他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感动中国人物”,一个个英模以忘我诠释许国、用奋斗践行报国,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邓稼先领军的团队,用一代人的拼搏,完成了一些强国需五代科学家接力攻关的核武研制工程;黄大年回归报国,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20年才能做成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这种忘我报国,何其可歌可泣。


10、谨慎、忧患意识

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在分享经验时,强调了两个字: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因沉浸于登顶喜悦而麻痹大意,在下山时迷路、失足的登山者,并不鲜见。这启示人们,要想避免功败垂成,重在做到慎终如始。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从西柏坡前往北京的路上,毛泽东同志反复提醒共产党人防止“糖衣炮弹”“决不当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进京仅42天,就在腐朽堕落中挥霍了10余年的起义成果,未能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


​​​​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