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读往丨不了解《芥子园》,怎敢说懂中国文化?

作者: 来源:QQ 2019-04-20 06:44:03

“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害人不浅,要仿某某笔,他有某某笔的样本,大家都可以依样葫芦,谁也不要再用自已的观察能力,结果每况愈下,毫无生气了。”这是徐悲鸿先生曾经的批评。徐悲鸿提到的《芥子园画谱》,是过去300多年间学习绘...

“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害人不浅,要仿某某笔,他有某某笔的样本,大家都可以依样葫芦,谁也不要再用自已的观察能力,结果每况愈下,毫无生气了。”这是徐悲鸿先生曾经的批评。

徐悲鸿提到的《芥子园画谱》,是过去300多年间学习绘画的必修书,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大师均从中获益。王世襄先生说:“以若此(指《芥子园画谱》)精心之构,在山水画谱中,纵不得称为创举,亦属最完备之书。”“其图式既有为前人所未有,其文字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徐悲鸿却认为:“绘画的老师应当不是范本而是实物。”“不能拿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其实,徐悲鸿初学画时,虽没临摹过《芥子园画谱》,却“日摹吴友如(清末画家,曾为宫廷绘画)界画人物一幅”。

随着徐悲鸿力主的、以写生为主的西式美术教育法普及,《芥子园画谱》淡出人们视野,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美术教学日渐“科学化”,却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师。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追问:懂素描、透视、色彩、解剖,就等于懂绘画吗?

绘画离不开技术,但绘画又在具体技术之外。事实证明:师法前人不等于自我放弃,以为推翻过去即可开新,可能是“致命的自负”。

问题关键在于:也许,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芥子园画谱》视为一套美术教材,而是应将其视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读物。正如现代人不写格律诗,依然要读《唐诗三百首》,同样,即使不画画,也应读《芥子园画谱》,这是最低限度的国学基本功。

近日,华夏出版社推出《白话芥子园》,它将数万字原文译成白话文,并添加注释,使这套被长期误读为“专业书”的名著,有了与普通人结缘的机会。

为此,特专访《白话芥子园》的策划者、著名出版家汪家明先生。

著名出版人汪家明先生。

1个月我就让专业画家吃一惊

问:《芥子园画谱》曾饱受批评,一度坊间难见,您当初是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

汪家明:我是山东青岛人,最早接触《芥子园画谱》是在1966年,那时我才十三四岁。赶上所有学校都停了课,父母让我每天在家练毛笔字,这实在很枯燥。有时练累了,就翻箱倒柜找书看,从箱底翻出一本《芥子园画谱》。

那时不知道《芥子园画谱》干什么用的,更不知道它应有四卷。第一卷是山水,第二卷是兰竹梅菊,第三卷是花卉翎毛,第四卷是人物。第四卷的水平差太多了,所以一般不算进来。

我找到的是第一卷,即山水卷,讲画山水的各种技巧。我看着好玩,也没认真练,只是练字练烦时,拿出来临摹两笔。

一个月后,我大哥回家。他比我大13岁,已是专业画家,看我瞎画的山水,吃了一惊,连声说好。

《芥子园画谱》的内文。

原来,那本《芥子园画谱》是我大哥的。当年在书店里买不到,但地摊上有,当成古董卖,要9角钱,相当贵了。我大哥攒了很长时间,才把钱凑够。

我大哥本喜欢画仕女,我父母怕招惹是非,把他的画和书烧了不少。这本《芥子园画谱》压在箱底,得以幸存,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大哥后来也画了许多山水画。

历史名著为何被以往

问:《芥子园画谱》好在哪里?

汪家明:在中国画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芥子园画谱》是唯一一套得到公认的画谱,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

《芥子园画谱》问世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著名文学家李渔支持女婿沈心友和王概、王耆、王臬三兄弟编绘此书,芥子园是李渔私宅的名字。康熙版《芥子园画谱》采用彩色印刷,难度很大,总共印了200多套,留存至今的只剩几套,大陆仅一套。

光绪时,原版已毁,翻刻本页面模糊,海派画家巢勋便重画了原本,刻新版印刷。巢勋画的比原来好多了,还增加了一些内容。

齐白石学画,就是从《芥子园画谱》入手的,当时他已成年。齐白石用薄竹纸覆在画谱上,一笔笔临摹,临了半年,临出了16本之多。没这个过程,他可能一辈子只是木匠。

著名画家齐白石。

问:《芥子园画谱》这么厉害,为何今天知道它的人却不多?

汪家明:其中原因很复杂。

首先,1949年后,舆论曾对中国画持彻底否定态度,认为它体现的是封建文人的趣味,山山水水一律被排斥。别说画花了,养花都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其次,徐悲鸿先生主张的美术教学方式居主流,今天考国画系得先考素描,传统美术的基础课被时代大潮抛弃。

其三,《芥子园画谱》是入门书,除齐白石、潘天寿、王世襄等人外,很多成名画家不愿承认自己受过它的影响。

对于《芥子园画谱》受冷落,许多画家持不同意见,启功先生就认为这不公平。

通过程式,我们才能懂得美

问:《芥子园画谱》的内容都是一些固定程式,感觉很呆板,不像写生那样生动,用它来教学生,会不会限制其今后的发展?

汪家明:这个话题已争论了上百年,对于程式,还是两面看吧。一方面,过于执着于程式,可能会僵化、呆板,不像“师法造化”那么灵动;另一方面,这些程式原本也是历代画家“师法造化”的成果,通过条理化、程序化,形成程式,将这些程式教给学生,有什么错?

潘天寿先生曾反对以素描为基础来教中国画,主张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图为潘天寿先生的创作。

艺术离不开程式,京剧也有很多程式,一抬手都有规矩,在现实生活中,谁会那么抬手?

虽然学习了程式,但在创作中,每位画家都会加入自己的东西。有了程式,画家依然要回到大自然中,在观察中获得自己的体会,学习程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自然。《芥子园画谱》不只是在教画,也在教人们怎么认识大自然。

齐白石在《芥子园画谱》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他对中国画的革新超过当时所有的画家,可见,学习程式未必限制发展。

问:为什么古人一定要总结出这么多程式来?

汪家明:这些程式是文化而载体,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审美趣味。比如树,有的很好看,有的很难看,怎么区分好看、难看?这就要参考前人积累形成的审美趣味。正是因为这些审美趣味,我们才知道,怎样的河才是美的,怎样的鸟才是美的,怎样的花才是美的。

这本书永远不过时

问: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学画还是从素描入手比较好吧?

汪家明:《芥子园画谱》体现的是东方美,素描体现的是西方美,二者没有冲突。随着社会发展,接受东方美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西洋画价格大大高于中国画,如今齐白石的作品也能卖到4亿多。

大家为什么喜欢抽象画?因为随着照相术的发明,画家们刻意远离写实,以与照片有所区别,中国画很早就不追求写实,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

很多西方美术大师也很喜欢中国画,比如毕加索,他也画水墨,而且画了不少。

毕加索作于1924年的水墨自画像。

问: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芥子园画谱》太过时了,您怎么看?

汪家明:《芥子园画谱》不是创作,而是总结、整理前代画家的经验,这怎么会过时呢?《芥子园画谱》的总结非常全面,达到了高峰,今天也有一些画家在出画谱,但方法都来自《芥子园画谱》,只能做到简单重复。作为后人,我们确实很难超越《芥子园画谱》。

讲国学不能只讲文字

问:大多数现代人连毛笔都不会使,看《芥子园画谱》有什么意义呢?

汪家明:还是有意义的。就像《唐诗三百首》,经常读,自然会吟诗,《芥子园画谱》也一样,经常看,自然就能明美丑。

看《芥子园画谱》,不一定要画。如果想画,不用毛笔,用铅笔临摹它就行。

很多人把画画想得太难了,就像我刚才说的,我13岁时随便临摹了1个月,就能让已是专业画家的大哥吃一惊。如果不信,你可以先试1个月,肯定比我当年画得更好。

问:您将《芥子园画谱》与《唐诗三百首》相提并论,《芥子园画谱》为什么能提高审美力呢?

汪家明:《芥子园画谱》采取由浅入深的、渐进的方式。

比如画树,我们到大自然中,都是一目了然,很难注意到一棵树怎样才美。《芥子园画谱》就先教你,如何画一棵树,如何将它画得优美。然后,再教你两棵树怎么画,那么一定是彼此相交才美,而不是平行直立。接着,教你三棵树怎么画,继而是四棵树、五棵树……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学会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理解大自然。

《芥子园画谱》分类非常详细,包括两人见面时怎样的姿态才美,在石头上怎样坐才美,怎样看月亮才美,如何仰头才美……

将这些细节拼接起来,比如从书中找到山的图案、树的图案,画在一起,自然就是一幅不错的作品。

如今国学很受重视,但讲国学不能只讲文字,还要懂审美。《芥子园画谱》属于“大国学”,不应被忽略。作为中国人,如果连中国画都看不懂,怎么能算懂中国文化呢?

生活压力大,才更要讲情趣

问:与以往各版本不同,《白话芥子园》采用了白话文,这是为什么?

汪家明: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便再版了《芥子园画谱》,著名画家冯远看过这一版,受益很大,但他当年才18岁,基本没看《芥子园画谱》的文字。一方面,都是文言文,不易读懂。另一方面,许多文字题在插图上,都是书法字,难辨认。

《芥子园画谱》中提到许多明清画家,今人对他们已不太熟悉,需要注释。

《芥子园画谱》中文字也很重要。王世襄先生王在上世纪40年代写成的《中国画论研究》中,用5节来讨论《芥子园画谱》中的画论,共计三四万字,在全书的50多万字中占了很大的分量。王世襄认为,古人有个毛病,喜欢讲一些玄妙的东西,而《芥子园画谱》则浅显易懂,能将古人绘画理论清晰、明白地呈现出来。

王世襄先生

美术史学者俞剑华在名著《中国画论类编》中,说:“画学浅说……所说俱甚简要,洵初学作山水者必读之编也。”

《芥子园画谱》的序是李渔写的,因为是文言文,过去很少被关注,这次译成白话文后,我大哥看后,对我说写得实在太好了,过去他也没注意到。

译成白话文,有助于更多读者亲近《芥子园画谱》。

问:现代人工作压力这么大,谁会关注《芥子园画谱》?

汪家明:越是压力大,才越要关注《芥子园画谱》,画画也是一种发泄,人不管怎么忙,画画时内心都会感到很快乐,这有利于健康。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网上订花,按周送来,其中有菊花,也有兰花,它们都是可以画的。画菊花与买菊花,在情调上完全相同。

随着生活改善,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情调。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汪曾祺?就因为他有情调,他临摹过《芥子园画谱》,他的字与画都很好。

再比如丰子恺,曾几十年没人关注,这些年越来越火,丰子恺的人物很像《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都没有眉目,只有脸部轮廓。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人物。

追求情调已成时代趋势,喜欢《芥子园画谱》的人会越来越多。

文/唐山

汪家明:著名出版家,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因策划出版“老照片”丛书闻名,曾在三联书店任副总编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党委书记、社长等职。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