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身亡?30年前这部电影就说出了答案
昨天,很多人都被一则自杀视频刷屏了。视频只有5秒,主角是一位17岁男孩——汤某。4月17日晚9时许,汤某和母亲在驾车至卢浦大桥时发生争吵。母亲在大桥中间停车,打着双闪车灯责骂汤某。就在母亲准备上车时,汤某打开后座车门,...
昨天,很多人都被一则自杀视频刷屏了。
视频只有5秒,主角是一位17岁男孩——汤某。
4月17日晚9时许,汤某和母亲在驾车至卢浦大桥时发生争吵。
母亲在大桥中间停车,打着双闪车灯责骂汤某。
就在母亲准备上车时,汤某打开后座车门,径直向桥边跑去,毫不犹豫的跳下了大桥。
母亲紧随其后,想制止孩子的冲动行事,结果…却只碰到孩子的腿。
看着孩子离开,于事无补的母亲捶地痛哭。
事发之后,经过报警,警察在卢浦大桥下方的中心绿化带内,发现了汤某尸体。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短短几秒钟内陨落了。
有报道指出,事发当天汤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
因为告知母亲后遭到对方训斥,两人发生争执,所以才做出这一行为走上了绝路。
但不管原因怎样,这位母亲余生恐怕都将在自责和悔恨中度过。
这则视频放出之后,很快在微博和抖音进行了疯狂转发,不少人都就这件事发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少看客,都将矛头指向了自杀的孩子,认为他心理承受力不行、性格太极端、情绪管理太差…
成年人尚且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痛哭。
(逆行小伙在交警面前情绪崩溃)
对一个17岁少年来说,他的情绪管理又该怎样才称得上好呢?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
而作为家长,更要学会接受自己孩子的不完美。
古今中外,所有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出息,企图通过规范孩子言行,约束孩子心性来达到教育指摘的目的。
却殊不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你只让孩子长成了你期望的样子,却从没问过孩子,他想成为什么样子?
其实,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早在30年前,有一部电影就曾给出了答案——
《死亡诗社》I 1989
豆瓣:9.0
君君鉴片
《死亡诗社》
适用人群:经典电影控、有子女的家长们
推荐理由:如何教育孩子,它有答案!
时 长:128min
推荐指数:★★★★
观看地址:百度云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是一部高分佳作。
豆瓣评分9.0,位列豆瓣电影Top250中的第48位。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想必并不陌生。
而真正能够透过它,了解教育真谛的人,却可能微乎其微。
片中男主基廷,是一个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老师形象。
借基廷之口,影片定义了教育——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
片中故事,发生在一所治学严谨的高中——威尔顿预备学院。
传统、荣誉、纪律、卓越,是它的校训。
学校中的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奋斗目标,每天孜孜以求的埋头学习。
本以为,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基廷老师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切。
这个貌不惊人的矮小男人,如一阵春风,让孩子们第一次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里,基廷接手了一帮17岁的毕业班学生。
这是一帮表面顺从,内心顽劣的学生。
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虽然内心躁动,但迫于家长与校方压力,总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平静。
但基廷却撕开了这一表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释放的缺口。
他给学生读诗,让他们领略生活的意义;
带领学生在校史楼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将课本的前言撕掉,并称之为“废话”;
让学生站上课桌,尝试以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很快激发了学生意识形态上的转变。
出于对基廷的好奇,学生们发挥八卦才能,查阅出了他的过往资料:
发现毕业自剑桥大学的基廷曾担任校刊编辑,是死亡诗社的成员。
对于死亡诗社,基廷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那并不是一个很严密的组织,而是一群浪漫主义者。我们不仅仅是念诗,诗从我们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绪高涨,女人亢奋,灵魂驰骋,这么度过一个夜晚也还不错。
于是,在基廷带领下,学生们重启了死亡诗社。
他们聚集在山洞里,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
在山洞里,他们可以短暂逃离学业压力,做自己平日里想做的事。
只可惜,好景不长,院方很快发现了他们这伙儿集结在一起的势力。
死亡诗社与传统教化之间,展开了激烈冲突。
而这场奋起反抗的冲突,最终造成了极为惨烈的结局——17岁少年举枪自杀。
自杀的少年,名叫尼尔。
尼尔生性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
基廷的到来,为他打开了自我表达的窗口,让他深深着迷。
在尼尔此前漫长的成长岁月里,这种感觉从未有过。
长久以来,尼尔都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之下。
刚开学,本想跟进校史年鉴的编撰计划的他,被父亲勒令禁止:
“不行,等你上了医科大学,你才自由。而在这之前,你必须听我的,明白吗?”
这种只有上了大学才能得到的自由,与我们当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简直如出一辙。
这之后,在基廷引导下,尼尔疯狂的爱上了表演。
只有在表演中,他才能真正表达自我,消弭外界强加于他的压力。
然而,这种“不务正业”的举动,却再次触怒了他父亲。
为了表演,人生中第一次,他违逆了自己的父亲。
舞台上,他表演的十分精彩,可他父亲却全然不为所动,一再强调:
“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把你弄到这儿来,你不能让我失望。”
按父亲所说,他要考上医学院,成为一个医生。
完成这一目标,还需十年光景。
意味着还要十年,他才能从事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事业。
无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他,最终走上了绝路。
17岁开枪自杀的尼尔和17岁卢浦大桥跳河的男孩,冥冥之中,竟然惊人的相似。
不管是多年之前的美式教育,还是当下的中式教育,
《死亡诗社》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带有局限性的教育现状。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影片既揭示了赤裸的现实境况,又浓墨重彩展现出了理想中的教育生态。
看过《死亡诗社》之后,我们或许都会忍不住反思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直至今时今日,我们依然如电影中那般,以“爱”和“教育”的名义亲手逼死孩子?
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当中,所有悲剧总是惊人的相似!
而尽头,却依旧不复存在…
看图猜电影(第170 期)
消息框发送
猜电影170获取片名
留言被赞前三的小伙伴
可分别获得一个月视频会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