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为什么短途出行单车不行,但是滑板车可以?

作者: 来源:QQ 2019-04-19 10:54:24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腾讯创业|ID:qqchuangye“一块钱”,是共享单车用户的最高心理预期,是共享单车逃不出的魔咒。作者/腾讯创业杨景诒在经历了几轮倒春寒后,北京的气温终于稳定在了20度左右。在经历了又一轮...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一块钱”,是共享单车用户的最高心理预期,是共享单车逃不出的魔咒。

作者 / 腾讯创业 杨景诒

在经历了几轮倒春寒后,北京的气温终于稳定在了20度左右。在经历了又一轮的气温和市场寒冬后,共享单车终于撑到了春暖花开的出行旺季。

资本撤离后,共享单车企业意识到了盈利上的困难,开始抱团涨价。在北京,哈罗单车继小蓝、摩拜之后宣布涨价,收费标准由原来的30分钟1元涨至15分钟1元。而上述另外两家的收费标准为起步价1元/15分钟,时长费0.5元/分钟。

目前来看,能有底气的涨价的共享单车的运营状况都还不错,摩拜和小蓝分别抱上了美团和滴滴的大腿,而哈罗在也有阿里的扶持,倒也还能坚持下去。

但更多的共享单车企业的现状是难以维艰,2017年8月酷骑单车倒闭、2018年2月1号单车停运、2018年3月小鸣单车破产,即使是曾经跟摩拜二分天下的ofo,如今还在苟延残喘着坚称“不会破产”。

与国内共享单车一地鸡毛地现状相比,大洋的彼岸,短途共享出行的市场反而呈现出了健康和稳定的市场秩序。硅谷的一家短途出行平台Lime,在上个月靠着共享电动滑板车拿到了3.1亿美元D轮融资。而这个共享滑板车的生意,早已经让Uber分外眼红。

国外的短途出行市场为什么如此火爆?国内外的短途出行市场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同样是共享经济,单车不行,电动滑板车却可以?腾讯创业与Lime的CEO兼联合创始人Toby(孙维耀)聊了聊海外的共享出行的生意。

1

年轻的产品,需要更好的政府关系

与国内共享单车靠短期大量投放竞争市场的策略不同,国外的短途出行在运营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政府关系。海外把路权看得极为重要,因此,Lime在投放前,首先要处理和政府、和社区的关系。

用孙维耀自己的话说:“在我家门口放一个电视机都会被抱怨。所以你要放一个车,放一个滑板车,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在我家门口。所以跟当地的各个利益群体,政府还有居民去沟通,这很重要。”

海外的城市相对比较小,用孙维耀的话来说,“有点像国内的一个区,比如旧金山一个城市,可能就跟朝阳区差不多,所以我们把它叫做Jurisdiction,就是行政管辖区。”

目前Lime已经进入超过200个行政管辖区,而每一个行政管辖区,都是Lime单独地去谈成的。这也让Lime更了解各个城市的需求,在运营商也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国内的共享单车是“先投放,再管理”,那国外的共享出行则是“先管理,再投放”。这削弱了资本对市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是拿到了大量融资,也会因为没有建立起政府信任而无处投放,这几乎从根源上防止了共享出行市场过度竞争、打价格战的可能。

这不仅更考验企业的运营效率,还给先入局的企业建立起了壁垒。这让Lime在短途出行市场过得还算滋润。

2

逃出共享单车的“一块钱魔咒”

共享滑板车要取代共享单车,最重要的是实现盈利,而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使用频次与客单价、产品折旧,以及运营效率。

关于使用频次与客单价的问题,我们可以算一笔账:

目前的Lime已经推出了第三代的电动滑板车,使用寿命在6到9个月之间。

收费标准则是解锁费用1美元,以及0.15元/分钟的时长费,按照孙维耀给到的数据,Lime的客单价在3到4美元之间。

在使用频次上,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动滑板车续航均在20英里以上,以小米滑板车的30公里为例,对Lime的使用频次进行估算。

一般用户在短途出行使用场景上的需求为1.5到2英里左右,也就是一台满电电动滑板车最多可供使用15到20次,考虑到也存在动辄10公里的长途使用,平均下来一天的使用频次也在8次左右。

这样算下来,一台Lime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在报废前可以创造1440到2160次使用。即便这个数字会因为冬季用户使用意愿下降而降低,但是要收回一辆成本在几百美金的电动滑板车的成本是绰绰有余的。

而反观共享单车,用户已经被资本的补贴培养出习惯了,1块钱骑半小时已经是许多用户可接受的上限,在这之上每提一次价,就是对用户使用意愿的打击。因此,共享单车始终逃不过“一块钱的魔咒”。

“一块钱”,是共享单车行业给用户制定的最高心理预期。在共享单车推出时就把1块钱作为收费的标准,通过五花八门的补贴,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2017年初,摩拜和ofo以“迎两会”为名,北京用户在两会期间可以免费汽车。“免费骑”打响了第一轮的补贴战,“周末免费骑”、“头十次免费骑”等补贴形式在各地出现,也成为新玩家入局共享出行的惯用手段。那段时间的用户,基本上可以靠不同厂家的免费政策满足所有的出行需求。

而“免费骑”之后,充值满赠活动是第二轮的烧钱方式。ofo充100赠100,那摩拜就充100赠110,总之,两家公司打得火热,好像都有烧不完的钱。

不久,“月卡战”引领了新一轮的“补贴大战”。2017年7月,ofo推出了免费骑行月卡,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随这补贴力度降低,逐渐变成一折月卡、三者月卡、五折月卡,但是用户在骑行上的客单价,始终低于1元。

反观共享电动滑板车3到4美元的客单价,是共享单车近30倍,两者身上的盈利压力,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在折旧上,通过产品的不断迭代,电动滑板车的使用寿命将继续提高。Lime的硬件迭代周期在3个月到3个月之间,据孙维耀的透露,未来他们希望把共享滑板车的寿命做到一年。

比起折旧,更考验海外短途出行公司的是运营效率。国内的共享助力车大多采用人工更换电瓶的方式来保证设备电力供应。而Lime采用的是众包的模式,在Lime里被称为Juicer。

Lime的用户可以在App里注册成为Juicer,Juicer的主要任务是代替运营人员,在晚上将街上的电动滑板车收回家中进行充电,充满后在白天放出来。

这种众包模式的好处是,利用分散覆盖的用户来自发对分散布局的电动滑板车进行收取和调度。目前,Lime有90%的电动滑板车是由Juicer来完成的,除了节省运营和充电成本外,也能省下90%的仓储空间。

3

即使是短途接驳,年轻人也希望够“酷”

对共享出行的用户来说,够“酷”是比够方便还重要的事。

在2016年,摩拜和ofo还都是新兴事物的时候。摩拜用的是实心橡胶轮胎,而ofo用的普通充气轮胎,前者在骑行体验上比后者差太多,但摩拜还是靠在车身上的设计俘获了用户,只是因为摩拜的外形足够“潮”、足够“酷”。

同样的依据,也出现在了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滑板车的选择上。

与自行车相比,滑板车除了体积更小,使用门槛更低,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滑板车由滑板进行变化而来,是滑板运动面向更广大年龄群的一种形式。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滑板,因其自由、个性、甚至叛逆标榜的主张,迅速受到年轻追捧。随之诞生的,还有各种滑板和滑板衍生产品,像VANS,NIKE SB、独特服装配饰、滑板报刊杂志等,在年轻用户间形成了滑板文化。

滑板中的“年轻人基因”,在诞生时便刻在了滑板车上,所以共享滑板车一推出,就戳中了年轻用户的“紧追潮流”的处世态度。

“(一些年轻用户)对这个产品非常感兴趣,我们在一些地点投放时,甚至滑板车还没放在地上就被人给抢走了。”孙维耀非常乐见这种场面,而年轻人的追捧,对于Lime来说也是效率相当高的品牌推广和传播。

李斌和胡玮炜也算过共享单车的营收模型,一辆车的成本为700元,客单价1元,使用频率每日10次,在低运维的成本状况下3-6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盈利。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入局者太多,共享单车行业已经没有了盈利的想法,一门心思地搞扩张,拼了命地去投放。单车失窃、报废、人为损坏,让运营成本也居高不下。所谓“良好的财务模型”,也只是一厢情愿地“当局者迷”罢了。

虽然失窃和折旧是共享电动滑板车也要面对的问题,但国外“先管理,再投放”的管理策略没有也不需要让用户尝到资本补贴的甜头。

在30倍于国内共享单车的客单价下,国外的共享电动滑板车甚至可以考虑哪些地区需要扩张,而哪些地区已经在持续盈利,这是国内的共享单车至今都还未曾敢想的。

电动滑板车的使用场景能否取代自行车?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