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奥运冠军竟带孩子种地:娇养和富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作者: 来源:QQ 2019-04-19 09:33:41

文/筱恬不久前,霍启刚和郭晶晶带儿子去插秧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尽管他们俩,一个是妥妥高富帅,一个是著名奥运冠军,却毫不讲究,直接陪着儿子就下了地——他们在香港二澳村,近距离体验了一把农民伯伯播种的辛苦与充实。只...

文/筱恬

不久前,霍启刚和郭晶晶带儿子去插秧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

尽管他们俩,一个是妥妥高富帅,一个是著名奥运冠军,却毫不讲究,直接陪着儿子就下了地——他们在香港二澳村,近距离体验了一把农民伯伯播种的辛苦与充实。

只见他们一家三口都身着便装,挽起裤腿弯腰站在田地里,认真地插着秧。到最后,每个人腿上手上沾满了泥,却都笑得非常开心。

霍启刚在微博中写道:“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跟家人一起的时间很重要,不如大家想想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消息一出,立马好评如潮。千万网友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这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我也忍不住想为他们点个大大的赞,因为这样的亲子活动实在是太棒了。当城市里的孩子个个都在享受优渥舒适的生活时,霍启刚和郭晶晶却选择了一条最接地气的途径,让儿子直接走进自然,感受农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

确实,自然教育非常有必要。我们的孩子,会通过和花草树木、泥土露珠的亲密接触,理解生命的奥秘,体会生活的真谛。

美国作家Richard Louv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属于大自然的,应该在大自然中享受童年的快乐。

在他看来,孩子不接触大自然,失去的不仅仅是在自然中学习、探索和体验的经历,还将会使他们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感官都变得狭隘,从而降低成长经历的丰富性,最终影响到今后的成长。

自然教育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重要。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深居城市,远离了自然。在他们的生活中,高楼大厦遮挡了盎然绿意,钢筋水泥阻隔了田间地头,动画片及电子游戏取代了在乡野中的尽情撒欢。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将患上“自然缺失症”,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都将有所缺失。

女作家三毛有一年回台北家中探亲,邀请自己的侄子侄女们一块儿去旅行。旅途中,面对海洋和高山,那几个孩子却显得兴致索然。相比之下,他们对游戏机、漫画书和动画片更感兴趣。

当三毛和荷西流连于自然美景中时,孩子们却完全不为所动,甚至催促着赶紧回去:“是这样的,今天下午三点有电视长片,我们——我们不想错过。”

无奈的三毛于是写下了《塑料儿童》一文。文章中,记录了她与荷西这样一段对话: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

“那他们的童年在忙什么?”荷西问。

“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漫画书也就不够用了。”

育儿专家蒙台梭利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吸收性心智”。她认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能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来汲取大量信息,从而形成对外界的认知,最终构建自我。

自然教育,无疑是让孩子开智的绝佳途径。而它的匮乏,不仅会切断孩子感知和联结世界的主要途径,还将剥夺孩子专属于童年的快乐,让他们失掉大自然所赐予的灵气。

当我们的孩子变得不再像孩子那般天真淳朴时,这将会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心理学家贝尔·福克曾说:“大自然是孩子的教育之神,孩子可以在一草一木、一雨一露、一花一土中孕育出高超的智慧、坚毅的心胸以及敏锐的感受力。”

精彩的生活来自实践,优质的教育源于自然。自然教育,能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更坚强、更善良。

走进自然,丰富见识

说起李嫣,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自信开朗。尽管她带着上帝的印记出生,但依旧向阳成长,变得日益亭亭玉立。

这一切,离不开王菲和李亚鹏的用心栽培。他们从小就带着李嫣接触大自然,给了她许多丰富多彩的体验。

比如,为了让李嫣了解24节气,从她十个月大开始,王菲李亚鹏每年都会带着她去十三陵水库,测量水温和空气湿度,有时还会带上帐篷,直接夜宿山头,晚上在山顶观察星星。这样的观测,他们每年24次,坚持了整整7年。

曾经有媒体这样总结李嫣的成长经历:“一岁半可爬山,三岁认识甲骨文。五岁可独走十五公里,9岁已踏遍大半个地球……” 同时,她还热衷收集昆虫标本和植物药材……日积月累的见识,让这个女孩从骨子里头散发着魅力。

(李亚鹏带着李嫣在田间拔草)

与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让孩子多元化地蓬勃发展,不仅能拓展他们的阅历,丰盈他们的灵魂;也能创造机会,增加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体会自然,塑造品性

大自然有着包容而治愈的能量,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品性。

尝试插秧,体会农民耕作的辛劳,让孩子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野外学习钻木取火,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能量,让孩子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捷与美好;夜晚观星,慨叹宇宙的浩然伟大,让孩子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观察花鸟虫鱼,欣赏美丽的动植物,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奥妙,从此敬畏生命,珍惜每一个生灵……

与大自然的广博相比,人类实在是很渺小。通过接触自然,能让我们的孩子对宇宙心怀敬畏,同时能够更好地体察别人,成为一个懂感恩、爱生活的人。

感受自然,磨练意志

今年初二的小侄子寒假里参加了某个森林学校组织的冬令营。短短半个月时间,他远离手机和电脑,体验了徒步、木工、篝火搭灶、原始农耕等城市孩子平日里很难接触到的内容。

冬令营结束以后,侄子的表现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不仅自理能力变得突飞猛进,而且坚强不少,还懂得了为他人着想。

据嫂子说,小侄子这回在野外体会了一把吃苦的感觉,但这苦吃得值得,让他更加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大自然就像一个百宝箱,既有美丽温厚的一面,又有严苛凛冽的一面。从中,它教给我们的孩子自力更生,让他们懂得勇敢和坚强,更具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

了解自然,培养兴趣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从小就爱好自然。他喜欢观察花草树木,鸟雀虫鱼,还喜欢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

长大一些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于这一切,男孩乐此不疲。

这个男孩,就是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后来,当他回忆儿时的经历时,坦言它是最有用的,使自己走近了科学的大门。

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江崎玲于奈曾说:“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孩子的很多潜能,都是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被挖掘、被释放的,并最终影响到了孩子的一生。

爱默生说过:“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补上自然教育这堂课。

作为家长,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去户外接触自然,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不必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就让他们惬意地躺在草坪上,享受微风拂面;

就让他们玩泥巴弄得满身都是,把脸涂成小花猫;

就让他们忘我地蹲在地上,花半天时间观察蚂蚁搬家;

就让他们尽兴地拣树叶,再一片片收集起来……

我们的孩子犹如小苗,唯有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在大自然的滋养下,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

作者简介:筱恬,理性职场女,感性育儿控。喜欢用文字记录宝贝成长,用科学理念实践养育日常。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