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乾隆祝寿,那英国国王派马嘎尔尼来中国作甚?
作者:金满楼1792年9月26日,正当法国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朴次茅斯港却是一片欢腾。在彩带的飘扬下,在送行者的祝福声中,英国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和小型护卫舰“豺狼”号在早潮翻涌时驶出港口——他们的目...
作者:金满楼
1792年9月26日,正当法国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朴次茅斯港却是一片欢腾。
在彩带的飘扬下,在送行者的祝福声中,英国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和小型护卫舰“豺狼”号在早潮翻涌时驶出港口——他们的目标不是法国,而是遥远的中国。
在拥有六十四门火炮的“狮子”号船头,马嘎尔尼勋爵踌躇满志,他望着深不可测的茫茫大海,畅快地呼吸着海上的空气。
此时的他,正肩负着英王赋予的神圣使命:为英国商业打开中国的大门。
马嘎尔尼勋爵所率的这个使团,规模空前庞大,光正式人员就有近百人,包括外交官、青年贵族、学者、医师、画家、乐师、技师和仆役等。
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个舰队有将近七百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狮子号”是当时英国的一流战舰,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公司为帮助马嘎尔尼完成使命而特意为使团提供了公司吨位最大的商船“印度斯坦号”。
在此之前,英国从未派出过如此庞大的使团,整个欧洲也不曾有过。
十八世纪的大英帝国,尽管它只有不到一千万的人口,但它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业船队和最令人生畏的海军舰队,俨然接近于全球性的强国。
在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下,英国人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
因此,他们并不想把全部赌注押在本土和毗邻的欧洲大陆上,他们要向全球扩张,特别是远东地区,以弥补十年前美洲殖民地独立所带来的损失。
出于对未来商业的重视,大英帝国在很可能被法国革命拖入一场欧洲战争的情况下,马嘎尔尼使团仍旧被派往中国。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员将一封预约函交到了驻广州的两广总督手中,信中说:
“英王陛下为增进两国朝廷间的友好往来,为发展于两国都有利的贸易关系,决定派遣马嘎尔尼勋爵为全权特使赴北京访问”。
中国方面接到这封信时,正是马嘎尔尼使团出发之时。
航海新发现让地球变得更小,贸易则让各国变得更近。十八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各国对通商贸易都寄以厚望。
然而,在对中国的贸易中,英国虽已超过葡萄牙而位列首位,但英国国王对当时的中英关系并不满意。
而此次,英王派马嘎尔尼前往中国,目的就是要跟中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英国派遣驻中国使节;
二、准许英国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并仿效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
三、允许驻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广州;
四、英国商品在中国内河运送时,争取免税或减税。
准确的说,马嘎尔尼是英国派往中国并准备常驻北京的首位大使。
受命之后,马嘎尔尼将乔治.斯当东选为副使,后者是位长年跟随他的外交老手,如果马嘎尔尼发生意外,将由乔治.斯当东领导使团去完成既定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斯当东的十三岁儿子,托马斯.斯当东,也跟随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后来的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算是此次远航的意外收获。
当时船上还有四名中国传教士,李神父、周神父、安神父与王神父,他们此行是在意大利教廷完成学习后搭顺风船回国。
趁着这个机会,小斯当东在旅途中苦学中文,后来一些照会的抄写也就交给了这位小朋友。
按:成年后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东印度公司专员长驻广州(1798至1816年),并用十年时间翻译了《大清律例》,这也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译成英语的著作。
再后来,托马斯.斯当东成了知名的汉学家,同时也是中英关系专家。
1792年11月1日,舰队来到了非洲大陆的南端佛得角。面对浩瀚的大洋,马嘎尔尼迎着海风的吹拂,精神振奋,意气风发。
早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沃尔特.雷利爵士就曾说过:“左右商业的人左右世界的财富,因此也就控制了世界。”
当时的英国人,就象下面的歌词一样梦想飞扬:
统治吧,英国!
英国,统治那浩浩的浪波。
八百万英国人既然“统治了大海”,他们也就相信,这次前往中国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参考资料:《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