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物在台湾
位于宝岛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PalaceMuseum)始建于1962年,是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我国的三大博物馆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的重要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基隆河北岸的外双...
位于宝岛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始建于1962年,是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我国的三大博物馆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的重要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基隆河北岸的外双溪,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外双溪是淡水河的支流,这一区域本身就是风景优美、人文景点扎堆的旅游胜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主体建筑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制式,黄墙碧瓦,气势恢宏,映着绿树成幕的巍峨山色,非常壮美动人。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不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不算来过台湾。这当然不是因为台北博物院秀美的风光和巍峨的建筑,而是它数以十万计的珍贵文物与藏品。
翠玉白菜
截止201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近70万件(套),包括大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不少都堪称稀世珍宝。
肉形石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等,还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祭侄文稿》等珍贵书画作品。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历来都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也被誉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鼎的内壁刻有32行铭文,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毛公鼎铭文临摹
而且,这些铭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亚丑方簋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绝大部分文物与藏品均来自内地,在国共内战期间,由国民党运抵台湾,并最终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安家落户。
这些文物原本分散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地。但你可能不知道,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河南。
台北历史博物馆
台北历史博物馆位于台北南海学园,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样,这里也是以收藏和展示中原文物为主,并且台北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主要是来自河南的迁台文物。
迁台河南文物:蟠螭纹鼎
这些来自河南的文物中,包含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片等。其中,以珍贵的甲骨文最多,数量多达3646件,占全部运台河南文物的百分之七十。
迁台河南文物:春秋云龙罍
迁台河南文物:战国灰陶加彩鸭型器
青铜器中,包括了出土于新郑的蟠龙方壶、虎形樽、蟠虺纹鼎、陪鼎等。其中,蟠龙方壶与国宝级文物莲鹤方壶,同时出土于新郑李家楼的郑公大墓。
迁台河南文物:蟠龙方壶
迁台河南文物:九柄玉如意
运到台湾的河南文物中,还包括了近200件珍贵古代玉器。其中,堪称传奇的就是被誉为嵩山镇山之宝的“九柄玉如意“。
这组编号1-9的玉如意,由越南进贡于清代弘历皇帝。乾隆十五年,弘历皇帝朝圣嵩山,并将玉如意封为“嵩山镇山之宝“。
迁台河南文物:虎形尊
迁台河南文物:二里头红陶袋足盉
这些文物中,还包含众多的古代陶器,且大部分为洛阳出土,包括先秦绳纹陶、汉代绿釉陶、六朝舞乐俑、唐三彩等,合计有300余件。
迁台河南文物:唐三彩佛像
迁台河南文物:晋代青瓷双龙把凤首壶
此外,这批运台的河南文物中,还包括数百件古代织锦、一百多件书籍碑拓等。
迁台河南文物:汉代灰陶抚琴屋
迁台河南文物:兽形器座
在台湾,有一个民间组织叫“河南省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里面的成员由在台河南同乡组成,他们的工作使命就是守护那批由河南运抵台湾,并落户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河南省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
据河南省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以及《河南省运台古物图录》《河南省运台古物甲骨文专集》等专著记载,当年运抵台湾的河南精品文物,总共有38箱,合计4900多件。
其中,蟠龙方壶、虎形樽、九柄玉如意以及多达3646件甲骨等,均为国宝级的珍稀历史文物。
纪录片《国宝迁台之河南文物迁台》
这些来自河南的文物漂洋过海来到台湾,是历史与战争带来的阴差阳错,也记载着一段关于河南文物、关于河南文物人的悲怆流亡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河南多地先后沦陷,为了保护珍藏于当时开封河南博物馆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当时国民政府做出了火速转移馆内精品文物的命令。
大量的国之重器,在一夜间必须打包装运,开始了命运坎坷的流浪之旅。
河南博物院的馆藏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一年的11月,河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精心挑选的68箱(也有说69箱)重要文物,踏上了河南文物的南迁之路。当时,与河南博物馆文物一起踏上南迁之旅的,还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文物。
这批来自河南的文物运抵武汉后,最开始被存放于法租界的一栋小楼里。戏剧性的是,第二年的夏天,武汉突然连续暴雨,存放文物的仓库进水了,这批文物又被转移到美国花旗银行的金库中。
运往台湾的文物
就是在这批文物转移到花旗银行的金库不久,上海、南京先后失守,被战火包围的武汉也处在沦陷的危险边缘。于是,1938年10月,河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决定带着这批文物,转移到重庆。
烽火硝烟的年代,一切交通运输近乎瘫痪,运送数十箱文物从武汉到重庆,更是难上加难。奔走相求、各方求助了9天之久,河南博物馆的同仁们才终于找到了运送文物的船只。
1938年冬天,经过50多天漫长航行,这批文物终于抵达重庆。冒着硝烟战火、日寇追兵,这批文物在重庆的仓库一躺就是10余年,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开始。
后面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已经猜到。1949年,国民政府下令,将包括在渝河南文物、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中央博物馆筹备处等在内的文物,全部运抵台湾。最终有38箱文物被带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上。
另外还有30箱(也有说31箱)文物,错过了飞往台湾的飞机,很快便迎来了全国的解放,重新回到河南博物馆。
保留下来的这批文物中,就包括了和蟠龙方壶一起出土的莲鹤方壶。从此,这两组来自新郑的珍贵文物,一组藏于台湾,一组留在国内。
莲鹤方壶
从1937年到1949年,长达12年的时间,这批来自河南的文物跨过黄河、翻越长江、横渡海峡,冒着战火与硝烟,流浪的旅程跨越十几个年头,却最终没能再回到它们的老家。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几年,河南文博界与台湾的文博界有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和对话,两地在文物、文化上的合作也更加频繁,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能够在宝岛台湾看到这些来自河南老家的文物。
参考资料:
《河南省运台古物图录》
《河南省运台古物甲骨文专集》
《流落在台湾的河南文物》
纪录片《台北故宫之国宝迁台》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