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的前一年,为何拿科考的主考官大开杀戒?
朱元璋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朝廷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它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才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
朱元璋
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朝廷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它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才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它出现开始就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但是,防范和作弊就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糊名之后,判卷官员还可能认识考生的字迹。所以,又开始进一步改进,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的严密程度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殿试
公元1397年,明朝举行科举考试。这是洪武年间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因为第二年,朱皇帝就驾鹤西去了。这次恩科朝廷任命的考试官,为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当时录取了51人参加殿试。
殿试由朱元璋亲临,最后赐闽县陈安阝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分别为第二、第三名。
但这年的科考却出现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现象,这51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全是南方人!
皇榜一出,舆论哗然。北方的举子们联袂上书朝廷,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这次录用的全部是他们各自的家乡人,是营私行为。
朱元璋闻听后,命令儒臣们将那些落榜者中文理稍微强些的人再录取一部分,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以及刚刚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每人各批阅十份试卷。
进过认真查阅考卷,最后的结论出来了,北方的举人还是无一人合格。
皇榜
朱元璋闻奏,急召主考官刘三吾。他知道刘三吾一向办事认真,且已85岁高龄,不会徇私舞弊。所以,当刘三吾觐见后,他没有问具体的考试情况,直接提出南人尽占黄榜不尽合理,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即删除一些南方人,替补上一些北方人,以抚慰北边民心。
刘三吾本身是个腐儒,性情耿直,只认死理,奏称所取之士均以文章优劣为据,尽管都是南方人,但确为公平的结果,万万改不得。
朱元璋大怒:“汝不肯按朕的意思办,莫非有私?”
刘三吾倔强地回答:“陛下怀疑老臣有私,尽可另委大员复审。”
竟然敢这样顶撞圣上!朱元璋动了真气,革去刘三吾的翰林学士衔,待家候审。
刘三吾
这边说不通,那就找别人。于是又另派翰林侍讲张信等人,再次前往复查。
可是这一次张信又让他老人家失望了, 这些被派去复审的官员,其实都很清楚皇帝的意思,就是照顾一下北方的举子,把事情给办圆满了。
但是他们看过试卷以后,发现北方举子的答卷,确实不如南方的。张信拿着几张试卷请朱元璋过目:“这些试卷与前榜录取的试卷相对照,发现竟比不上前榜末名中试者的文章。”
此结论出来后,北方的举子们更有理可挑了,他们制造舆论,认为张信他们故意挑了几分劣卷来搪塞皇上。
状元府
不按自己的意图办事,现在又弄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朱元璋怒不可遏。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有意蒙蔽自己,一气之下把这些官员都交刑部严加拷问。
刑部的官员们到很能领会圣意,于是捏造出刘三吾、张信等人乃反叛朝廷的“蓝玉余党”。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个结果。报告一出来,马上御批:白信韬、张信等其他同科试官凌迟处死,包括状元陈安一并处死。刘三吾因已85岁,念其曾为太子老师,免死发配充军边塞,会元宋琮也予充军。
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钦定任伯安等61人为进士,这回全是北人,无一南人。史称“南北榜”之争。又因第一榜发于春,第二榜发于夏,亦称“春夏榜”。
朱元璋此举,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从而使持续了上千年的科举所具有的公正性被抛到了一边。
御批
那么,朱元璋为何这么执着,非要照顾这些北方举子,这里面有什么深意呢?
原来,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期间,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
唐代的学风虽然呈全国分布状态,但仍然表现出北盛南弱的总态势。但此时南方学风日渐兴盛,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人才尤为集中。这一形势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迁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
北宋是我国文化中心自黄河流域彻底转向江南的关键时期,这时的长江流域在文化实力上与黄河流域旗鼓相当。当然,由于传统力量的支持,黄河流域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人才和学风密集于西安一洛阳一开封轴心线上。 在南方,北宋时代学风最盛者为福建路,次为两浙路。
从南宋到元、明,学风盛行江、浙、赣地区。到明代,中国学风南盛北衰的局面已成定局,形成了以江、浙、赣为主体的长江下游学风密集区,尤以苏州人才密度最大。
状元及第
我们先看一个统计,各省状元分布情况:
先看北宋时期(前三名):
河南省19名:王尧臣、王拱辰、吕蒙正、安守亮、安德裕、孙仅、孙何、孙暨、刘蒙叟、许安世、李常宁、李肃、宋准、张去华、张师德、时彦、姚晔、贾黯、蔡薿。
山东省10名:王俊民、王曾、李迪、苏德祥、张唐卿、胡旦、柴成务、梁固、梁灏、蔡齐。
福建省6名:叶祖洽、许将、徐铎、徐奭、章衡、黄裳。
南宋时期状元地理分布(前三名):
浙江省20人:王十朋、王龙泽、王会龙、王佐、木待问、方山京、方逢辰、毛自知、刘章、刘渭、陈亮、张九成、周坦、徐俨、赵建大、姚颖、袁甫、留梦炎、傅行简、詹騤。
福建省13人:吴叔告、余复、陈文龙、陈诚之、邹应龙、郑侨、郑性之、黄公度、黄定、黄朴、梁克家、曾从龙、萧国梁。
江苏省5人:卫泾、阮登炳、李易、黄由、蒋重珍。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河南、山东两个状元大省,到南宋时期无一个挤进前三名。
明朝建立后实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非但没有改变这种趋势,相反则继续拉大。
北方并非无人才,朱元璋的几度文字狱,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故许多名士们隐居山林,对明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三甲
明朝初期,六次廷试,状元清一色都是南方人。而从录取比例上看,也是南方中榜者逐渐增多,北方中榜者日益减少的趋势。
附录:明代各政区进士分布总状况表
(资料来源:《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吴宣德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由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无论状元人数,还是进士的总人数,昔日北方的人才大省到此时已经被远远的甩到了后面。
蓝玉案
明王朝建立之初,对于朱元璋来说,笼络北方士大夫,稳定北方局面,在南北籍贯的统治阶级人士中调节分配权力尤显重要。
朱元璋的激烈反应,也与“蓝玉案”密切相关。震动明王朝上下的蓝玉谋反案,持续数年,株连人数达到10万人,其中尤以各级官吏居多。
蓝玉常年镇守北方,案件爆发后,因他而遭株连的官员,也多为北方人。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深懂“恩威并施”之道,缓和与北方知识分子间的矛盾,稳固统治,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而科举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这些腐儒,不但不体谅圣意,就是给他们点明了还是书生意气。他们自信无舞弊行为,死咬着“江南本多俊才”的观点不松口。那么,对不起,诸位公正的考官,你们的录取正确,只能让位于我的“政治正确”了。于是这些无辜人员,全部做了替罪羔羊。
朱元璋从 稳定北方大局,稳固明王朝统治出发,采取“南北分榜”措施,应该是具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的。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政治策略问题,朱元璋却大动“不测之威”,大兴冤案,残忍地诛杀无辜,充分暴露了其过于偏激,独断专行的残暴本性。
参考资料:
《明史》清·张廷玉
《明太祖实录》
《西夏书事》清·吴广成元
《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吴宣德 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