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一战姜维一计害三贤,背后司马昭其实下了一局大棋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进攻蜀汉。西路: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万多大军进攻姜维屯田的沓中;中路: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多大军进攻阴平负责堵截姜维退路;东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余万主力进攻汉中。此次灭蜀之战,魏国出动了18万...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进攻蜀汉。西路: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万多大军进攻姜维屯田的沓中;中路: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多大军进攻阴平负责堵截姜维退路;东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余万主力进攻汉中。此次灭蜀之战,魏国出动了18万大军,而蜀汉总兵力才10万,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作为蜀汉最后的守护者的姜维,能否力挽狂澜?
灭蜀之战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
姜维成功突破邓艾封锁,用计晃过诸葛绪,成功与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但是,阳安关守将傅佥殉国,蒋舒投降,阳安关失守,魏军得以长驱直入攻破汉中多数据点,逼近剑阁关,姜维只得率众拒守剑阁关,抵抗钟会。
姜维实际上几乎粉碎了魏国的灭蜀计划:钟会被堵死在剑阁关外,始终无法突破,汉中最重要的汉城、乐城依然在坚决抵抗拒绝投降,这时候魏军出现粮草危急,钟会没办法,只得准备撤退。如果钟会真的撤退了,姜维完全有希望反动反击,与汉城、乐城守军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实现“敛兵聚谷”战术,击败魏军。但是,钟会这边对姜维无计可施准备撤退,邓艾却另辟捷径偷渡阴平,打败诸葛瞻,最终逼降后主。实际上,早在魏国进攻蜀汉之前,姜维就已经让后主加强阴平、阳安的防守,但是后主被黄皓迷惑,没有听从: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
但是即使蜀汉灭亡,姜维依然没有放弃恢复蜀汉基业。这是他平生最妙的一计,也是最后的绝唱。他率军假装投降钟会,挑拨钟会和邓艾的关系,怂恿钟会造反,并且反咬一口诬陷邓艾造反,最终害死邓艾,之后又鼓动钟会以强硬手段逼迫众将造反,但是,事情泄露,姜维、钟会都被诛杀。因为此事件直接导致邓艾、钟会和姜维自身身死,所以被称为——一计害三贤。
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假投降之计,实际上并没有瞒过司马昭,所谓的姜维一计害三贤,其实是司马昭借刀杀人。一计害三贤最终获利者是司马昭,这一切其实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中。姜维实际上只是被司马昭利用除去钟会和邓艾的棋子而已。
借刀杀人
钟会进攻汉中之时,已经有10余万大军,之后又软禁诸葛绪,吞并了他的3万大军,再加上姜维数万大军投降,此时已经带甲二十万。邓艾手下才3万兵马而已,即使加上刘禅投降的成都守军,兵力也不会超过10万。然而当钟会诬陷邓艾造反之时,司马昭居然信了,不去怀疑带甲二十万的钟会,却去怀疑带甲数万的邓艾,这符合正常逻辑么?当钟会扣押诸葛绪,吞并他的部队之时,其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后主明明投降的邓艾,姜维却坚持降会不降艾,这其中的目的性还不明显么?两处那么明显的破绽,司马昭会看不出来?可见,司马昭心里知道要造反的是钟会而不是邓艾,但是他必须要——借刀杀人。
其实司马昭的行动也是很明显的,他居然让贾充率兵占据斜谷,亲率10万大军到长安坐镇,很明显,以邓艾的兵力,根本不是钟会姜维的对手,司马昭调兵遣将的目的,并不是针对邓艾,而是针对钟会。派遣贾充率兵占据斜谷,目的在于堵死钟会,因为有剑阁在,钟会就不能进取汉中,没有汉中屏障,钟会即使占据蜀地,也是徒劳无功的,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是为了防止情况有变,钟会真的成功占据益州并且夺取汉中以后对关中的威胁。
因此,姜维一计害三贤,其实是司马昭借刀杀人,司马昭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
《三国志》